高梦娇,张 磊,马祁伟,张柳艳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细菌感染存在较大关联。但有研究发现[1],随着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发病率日益增高,同时,与胆道狭窄、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无准确定论。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传统的开腹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之一,虽然能够有效的取出患者的结石,但手术创口较大,容易造成感染、胆汁瘘等并发症的发生[2]。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微创手术的普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该病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2019年1月~2022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过CT等检查、医生临床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8~57岁,平均(43.72±4.25)岁,结石直径4~13 mm,平均(9.03±1.03)mm;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7~57岁,平均(43.38±4.14)岁,结石直径5~13 mm,平均(9.15±1.09)mm。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患者仰卧位,常规麻醉后,沿右侧肋缘下常规消毒,而后斜切口,对组织逐层游离,腹腔完全暴露后,分离肝门组织,对血管进行结扎处理,切除胆囊后,对胆总管进行检查,切口胆总管前壁,做T管引流,胆总管缝合,关闭腹腔后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头高脚底位,常规麻醉后,气管插管处理,在胆囊三角区做3个切口,随后建立气腹,气压控制在14 mmHg,置入腹腔镜,推起右后上方胆囊,而后对胆囊三角区进行分离,直至胆囊管暴露,利用吸收夹夹闭胆囊远端,而后对患者胆囊进行切除,在胆总管前壁做13 mm左右的纵向切口,吸取胆汁。经患者右侧肋缘下孔处置入胆道镜,将小结石取出,借助取石网篮取出大结石,而后对患者胆总管进行冲洗处理。冲洗后检查是否存在结石残留,做T管引流,缝合胆总管,闭合切口,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胃肠道功能水平;治疗前后的疼痛数据;切口感染、胆管出血等术后并发症情况。
表1 两组临床指标、胃肠功能比较
表2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分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多与细菌感染存在较大关联,由于胆总管堵塞,患者多会出现高热、阵发性上腹绞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由于该病较为凶险,在发病后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若治疗不及时,胆总管在结石的影响下,会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极大影响,严重者甚至造成死亡的后果[1,2]。以往多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视窗性较好,操作简便,对医疗设备的要求不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弊端在于对患者的伤害较大,由于切口大的缘故,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较慢,会对患者带来较大的疼痛感,且存在并发症较多的现象[1,3]。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微创手术在外科手术各个领域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3]。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时,游离各层组织及创口较小,对患者机能功能影响较小,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可精确的在患者需要手术的位置进行操作,避免了开腹手术脏器暴露给予患者带来的影响,减小了患者手术的出血量,也起到了保护患者胆道环境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也减轻了创口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