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徐
在我11岁时,父亲从外面带回来了一副羽毛球拍,木头做的圆边框,牛筋做的网。
那是我们村里的第一副羽毛球拍,也是全村人第一次见到羽毛球拍。我上的“村小”很简陋,运动器械一概没有,体育课就是跑圈,然后自由活动。所以,这副球拍的到来非同一般,傍晚,村里一下热闹了起来,许多小伙伴,包括一些成年人,都放下手里的活,聚集到我家门前,看父亲教我如何打羽毛球,继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欢声笑语中,个个都抢着要上场去打。
小伙伴们能打得好吗?当然不能,不是把球打偏了,就是把球发飞了,或压根就发不出去;接球的,也是没几个人能接正的。能打上两三个回合,让球不落地,就算是水平高的了,会引来一阵欢呼,让人瞬间拥有自豪感。
打球的场地,也不标准,就是门前的空地,坑坑洼洼的、脏乱的泥巴地拉上球网,也没画上边框线,但没人在乎那些。
由于要忙着干活,父亲没有太多时间教我们,其实他也只懂些皮毛而已,球技和战略战术也是一窍不通,因此,我们只能靠着悟性乱打,只要能接到球,能打出去,就高兴,就觉得自己了不起!
有些小伙子,也参与了进来,想依仗着个子高,有体能优势,结果呢,也不一定,常常被孩子们弄得很狼狈。打到天黑,大人便开始接二连三地呼唤着孩子回家吃晚饭,可没几个舍得离开的,有的回去后,很快便又捧着饭碗回来了,打球,真是太有吸引力了。
由于频次过高,又加上乱打,几次打下来,羽毛球便被打得脏兮兮的,球都不成型了,但没人在乎,继续打。不久后,球拍也被打开裂了,但这难不倒我们,大家群策群力,用麻线、细铁丝去绑,去捆;网线断了,崩开了,就用其他线去接,去缠。作为全村唯一的一副羽毛球拍,我们是不会轻易放弃它的,但凡还能修好,就一定不遗余力。
小伙伴们争抢羽毛球拍,也是常有的事,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但打完架后,又像没事一样,重新回到球场上,谁也不会因为所谓的自尊而不来打球了,犯不着。
后来,我父亲又弄回来了一副乒乓球拍,同样在村里引起了一股运动热潮,但村里没有球桌,怎么办呢?有人把自家的两扇大门板,卸了下来,拼在一起,然后放在板凳上,再在门板上摆一排砖头,然后就打了起来。乒乒乓乓的,声音好听得很。
乒乓球被打扁或踩扁是常有的事,但只要未裂开,就都不碍事,用开水一烫,马上就能鼓起来,能继续用。
我们这些乡间的孩子,打球没有专业教练教,球技不行,其实就是瞎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热爱打球,管它啥条件,只要能打就行,我们就这样在嬉笑中、狡辩中、争执中,完成一次次不标准、无技术含量的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生活,开心了自己,甚至收获了自豪。
也因为“两球”的存在,我和村里小伙伴们的童年,变得更加好玩、有意义,回忆起来甜丝丝的,“两球”的到来,让我们的手脚,身上的各个部位,都一下打开了,神奇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