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中部“一主+三次”城市团的构建*

2022-09-24 08:43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上海城市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定远县滁州市主城区

文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一、引言

长三角一体化于2010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随后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长三角一体化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全域,并以四个省(市)中的27个城市为中心区和按照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的空间格局逐步展开,[1]其中安徽省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宣城市被列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区。长三角一体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安徽省全域纳入发展规划,为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提质增量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需要前瞻性地思考省域城市体系的构建方案,按照“分区+分步”方式在区域中心城市间构建起城市链进而打通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合肥市在引领省域城市团的空间结构完善和质量提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思考安徽省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需要首先以合肥市为中心对安徽省域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安排。根据安徽省行政区划内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在安徽省中部地区要构建起通过整合“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形成的“一主+三次”的城市团发展构架,并以“一主+三次”城市团为界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内的“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可以组团发展,根据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子城市团,即“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子城市团和“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子城市团;南区内的“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可以组团发展,该区内根据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关联程度又可以分为三个子城市团,即“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子城市团、“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子城市团和黄山市子城市团。南区和北区在进行组团发展过程中,除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外,还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县级中心地为中心构建次级城市团,同时也要让县域行政单元内的乡镇中心地发挥底层支撑作用,构建起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和以县级中心地为连接纽带的多层次城市体系。安徽省中部沿“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一线组团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城市链,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构建起一条贯穿东西的城市链,疏通安徽省腹地与南京市的连接通道,提升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安徽省城市团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总节点角色,是将华中城市群[2]和以南昌为中心的沿浙赣线城市群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纽带。[3]以合肥为中心构建安徽省城市体系不仅要从行政区划内考虑问题,也要在行政区划外考虑。城市团的构建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安徽省区域经济,[4]也是将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与以郑州市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5]、以武汉为中心划的联系层面做文章。城市空间布局是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前瞻性地考虑安徽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构架,能够进一步提升合肥市在省域城市体系中的张力,在安徽省域内形成新的增长点。安徽省全域虽然已经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当中,但有关安徽省城市体系的研究仍然进展较慢,尤其对安徽省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强,以合肥市为中心,沿“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构建城市链进而疏通安徽省腹地与南京市联系通道的研究更加显得不足。因此,探索以合肥市为中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构建城市链的方式,以及探索将区域中心城市与县级中心地联系在一起,并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地在城市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就显得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对安徽省中部地区以合肥市为核心构建“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城市链的方式进行详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跨行政区划构建组合城市团的分片发展方式进行分析,理清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关系,[6]对“分区+分步”方式构建城市组团的思路进行初步尝试。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中部“一主+三次”城市团的构建

(一)“一主+三次”城市团在安徽省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后,安徽省辖区内9个城市列为中心城市(如图1),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进一步完善以合肥市为核心的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发展构架搭建起了新的平台。根据图1,南京市是将安徽城市体系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安徽省在构建省域城市体系过程中,既需要在行政区域内部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体系,也需要在构建城市体系的过程中将南京市作为节点包括在其中。图1中通过五条城市链搭建起了安徽省城市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一是“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合肥市—池州市—黄山市”城市链(“淮黄链”),这条城市链在南北方向上贯穿安徽省全域,成为完善安徽省城市体系的主导城市链;其二是“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南京市”城市链(“阜南链”),与淮黄链在“蚌埠市+淮南市”处交汇,在合肥市北侧构建城市化的增长点;其三是“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南京市”城市链(“安南链”),在池州市处创建合肥市南侧的城市化增长点,两个增长点分别成为淮黄链上“淮北市—宿州市—合肥市”段、“合肥市—池州市—黄山市”段上的节点,将淮黄链四等分,以合肥市为对称点在南北方向上形成安徽省城市体系的三个隆起;其四是“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城市链(“六滁链”);其五是“六安市—合肥市—马鞍山市”城市链(“六马链”),两条城市链将安徽省中部地区的“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整合在一起,形成“人”字形发展构架,并且在合肥市、滁州市与马鞍山市之间形成鼎足发展构架,形成安徽省城市体系中最具带动力的区域。在如上发展构架中,“六滁链+六马链”是全部城市链的中心,在人字形发展构架中,合肥市成为将六安市、滁州市与马鞍山市整合在一起的节点,在安徽省中部地区形成“一主+三次”的发展构架。

图1 安徽省城市团示意图

(二)以合肥市为中心的“一主+三次”的发展构架

前文论及,“六滁链”和“六马链”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构成“人”字形的城市体系发展框架。根据图2,“六滁链”不仅将六安市、合肥市和滁州市连接在一起,而且将金寨县、肥西县、肥东县、来安县和天长市等连接在一起,肥西县和肥东县会分别成为合肥市西侧和东侧的增长点,也将分别是“六安市—合肥市”“合肥市—滁州市”的连接点。六马链的“合肥市—马鞍山市”段将肥东县、含山县和和县连接在一起。人字形发展框架将四个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也为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依托县级小城市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团奠定了基础。在“人”字形发展框架基础上,还要发展5条C形城市链,将六滁链、六马链与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即“金寨县—霍邱县—合肥市”城市链(“金合北链”)、“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合肥市”城市链(“金合南链”)、“六安市—长丰县—定远县—滁州市”城市链(“六滁弧链”)、“肥西县—巢湖市—含山县—全椒县—滁州市”城市链(“肥滁链”)、“合肥市—定远县—明光市—天长市”城市链(“合天链”)。“人”字形发展构架将如上5条C形城市链整合在一起,并以合肥市为中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形成“一主+三次”的发展格局。为了进一步完善“人”字形发展构架和“一主+三次”的发展格局,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县级行政单元之间对接,围绕四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片区划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格局,根据图2,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内形成6个片区,即“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构成的金寨片区;“肥西县+舒城县+庐江县”构成的肥西片区;“凤阳县+定远县+长丰县”构成的定远片区;“肥东县+全椒县+巢湖市”构成的肥东片区;“明光市+天长市+来安县”构成的来安片区;“含山县+和县+当涂县”构成的含山片区。如上6个片区均以金寨县、肥西县、定远县、肥东县、来安县、含山县等县级中心地为核心构建起来,布局在六滁链或者六马链上,肥西县、肥东县和含山县等三个县级中心地加强了与六安市、滁州市和马鞍山市等中心地间的联系,金寨县、定远县和来安县则分别将六安市和滁州市等中心地的城市影响力向腹地拓展。

图2 安徽省“六安—合肥—滁州”城市链示意图

(三)“一主+三次”发展构架下片区城市团的构建

1.金寨片区城市团

根据前文,金寨片区紧邻六安市,通过“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整合而成(如图3),“叶集区+裕安区”成为将霍邱县与“金寨县+霍山县”整合在一起的纽带。在构建金寨片区城市团过程中,以县(区)中心地为顶点形成三个“鼎足结构”:其一是“霍邱县—叶集区—裕安区”鼎足结构(“霍叶裕鼎足结构”);其二是“裕安区—叶集区—金寨县”鼎足结构(裕叶金鼎足结构);其三是“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鼎足结构(“金霍裕鼎足结构”)。在构建片区城市团过程中,要将城市链的建设与县级城市团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在霍叶裕结构中,霍邱县辖区内的“岔路镇+夏店镇+长集镇”整合在一起可以发展成为霍邱县的副中心,并且在“夏店镇—裕安区主城区”之间构建起“夏店镇—罗集乡—徐集镇—裕安区”城市链,使得霍叶裕鼎足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在霍邱县与裕安区之间增加了“霍邱县主城区—夏店镇—裕安区”联系通道。裕叶金鼎足结构+金霍裕鼎足结构合并在一起构成“金寨县—裕安区—霍山县”曲边三角形(“金裕霍三角形”),“金寨县主城区—石婆店镇—韩摆渡镇—分路口镇—裕安区”城市链成为金裕霍三角形中在金寨县与裕安区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通道。金寨县中心地布局在金寨县北端,在完善县级城市团和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将南溪镇和青山镇作为两个次级中心与金寨县中心地高效呼应,并通过构建“金寨县主城区—响洪甸镇—黑石渡镇—霍山县主城区”城市链、“南溪镇—古碑镇—青山镇—张冲乡—诸佛庵镇—霍山县主城区”城市链以及“金寨县主城区—桃岭乡—南溪镇”城市链,形成“金南霍”鼎足结构使金寨县与霍山县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上四个鼎足结构整合在一起在整个区域内构成“霍邱县主城区—南溪镇—霍山县主城区”三角形,岔路镇、叶集区、金寨县是“霍邱县主城区—南溪镇”城市链上的节点,裕安区成为“霍邱县主城区—孟集镇—彭塔镇—单王乡—顺河镇—新安镇—裕安区—城南镇—苏埠镇—青山乡—下符桥镇—霍山县主城区”城市链上的节点,将“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三角形拓展为“霍邱县主城区—南溪镇—霍山县主城区”三角形,县(区)中心地与乡镇中心地间的联系程度得到加强。

图3 金寨片区城市团示意图

2.肥西片区城市团

肥西片区城市团由“肥西县+舒城县+庐江县”整合而成,夹在合肥市与六安市之间,能够借助合肥市和六安市的城市影响力达到较高发展速度。根据图4,肥西县、舒城县和庐江县通过三条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其一是“肥西县主城区—花岗镇—桃溪镇—舒城县主城区—干汊河镇—万佛湖镇”城市链;其二是“万佛湖镇—春秋乡—舒茶镇—柯坦镇—庐江县主城区”城市链;其三是“肥西县主城区—丰乐镇—杭埠镇—郭河镇—金牛镇—万山镇—庐江县主城区”城市链。如上三条城市链以肥西县主城区、万佛湖镇、庐江县主城区为顶点形成鼎足发展构架(“肥万庐”鼎足构架)。三个县级中心地为了进一步提升整合程度需要相向发展,将行政单元边界处的“丰乐镇+杭埠镇+郭河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整合在一起(“五镇中心”),在三个县级中心地间构建城市发展的隆起,通过丰乐镇与肥西县中心地连接在一起,通过“郭河镇—金牛镇—万山镇—庐江县主城区”城市链与庐江县中心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杭埠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与舒城县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在如上发展格局中,丰乐镇成为肥西县向南发展的触手,“杭埠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成为舒城县向东北方向发展的触手。在舒城县内,除了向东北方向发展外,还要在舒城县中心地西南侧以“万佛湖镇+高峰乡”为中心向西南发展,沿“晓天镇—山七镇—高峰乡—阙店乡—春秋乡—南岗镇—百神庙镇—千人桥镇—杭埠镇”一线构建舒城县城市团的主轴链。在庐江县行政单元内,以庐江县中心地为核心将冶父山镇整合在一起,扩展庐江县中心地对腹地的影响力。根据图4,在完成如上发展构架基础上,还要通过“双S”链进一步加强三个县域行政单元间的联系:第一条S链为“高刘镇—高店乡—官亭镇—铭传乡—山南镇—柿树岗乡—桃溪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南岗镇—舒茶镇—汤池镇—河棚镇—山七镇”城市链;第二条S链为“高刘镇—高店乡—官亭镇—铭传乡—山南镇—柿树岗乡—滔溪镇—千人桥镇—石头镇—冶父山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城市链。前文论及的“五镇中心”成为双S链的汇合点。双S链与“肥万庐”鼎足构架呼应,促进肥西城市团进一步得到完善。

图4 肥西片区城市团示意图

3.肥东片区城市团

肥东片区城市团由“肥东县+全椒县+巢湖市”整合而成(如图5),发展初期由三条城市链串联在一起:其一是“包公镇—栏杆集镇—大墅镇—六镇镇—全椒县主城区”城市链(“包全链”);其二是“包公镇—张集镇—梁园镇—牌坊乡—肥东县主城区—撮镇镇—桥头集镇—炯炀镇”城市链(“包烱链”);其三是“炯炀镇—中垾镇—巢湖市主城区”城市链(“炯巢链”)。包公镇和炯炀镇成为如上三条城市链的连接点。在后期发展中要逐步形成两条短链和两条长链:两条短链即“陈集乡—古城镇—马湖乡—包公镇”城市链(“陈包短链”)和“包公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城市链(“包苏短链”);两条长链即“撮镇镇—肥东县—众兴乡—杨店乡—八斗镇—陈集乡—西王镇—六镇镇”城市链(“撮六长链”)和“炯炀镇—拓皋镇—苏湾镇—大墅镇—六镇镇”城市链(“炯六长链”)。“陈包短链+包苏短链”将撮六长链与炯六长链连接在一起,在肥东片区城市团内成为由“撮六长链+炯六长链”围成的月牙区域内南北向的主导城市链,与“包囧链+包全链”构成的城市链在包公镇处交汇,以包公镇为节点进一步将栏杆集镇、大墅镇整合在一起,成为肥东片区城市团在全椒县、肥东县、巢湖市行政区划交界处跨行政区划的节点。肥东片区城市团建设过程中,全椒县、肥东县和巢湖市都要基于如上发展构架,在各自行政区划内进行县(市)城市团的前瞻性设计:在全椒县内,首先将全椒县主城区向六镇镇拓展,并重点发展大墅镇,沿包全链构建县域城市团的主轴链;在肥东县内以肥东县主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八斗镇、梁园镇和包公镇,成为肥东县主城区向北和向东发展的两个触手,“肥东县主城区+梁园镇+八斗镇”成为肥东县城市团的中心区域;在巢湖市内将炯炀镇和栏杆集镇发展成为两个副中心,通过炯炀镇将肥东县主城区与巢湖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通过栏杆集镇与包公镇、大墅镇连接在一起。“炯炀镇—巢湖市”城市链与“炯炀镇—拓皋镇—苏湾镇—栏杆集镇”城市链在巢湖市内形成“人”字形城市团空间构架。

图5 肥东片区城市团示意图

4.定远片区城市团

定远片区城市团由“凤阳县+定远县+长丰县”整合形成(如图6),通过由“凤阳县主城区—总铺镇—范岗乡—定远县主城区”城市链、“长丰县主城区—官堂镇—西泉镇—刘府镇—蚌埠市—凤阳县主城区”城市链、“长丰县主城区—七里塘乡—朱湾镇—严桥乡—定远县主城区”城市链构成的“定远片区环链”连接在一起,殷涧镇、范岗乡、朱湾镇等是如上三条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中心地。在如上三个县级中心地中,定远县腹地最广,需要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开发范岗乡、张桥镇、朱湾镇等三个次级中心地,推动全域城市化进程。长丰县城市团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要与定远县城市团整合在一起,以长丰县中心地、吴山镇和定远县的张桥镇为顶点构建起曲边三角形,通过“长丰县主城区—罗塘乡—庄墓镇—义井乡—杨庙镇—吴山镇”城市链、“长丰县主城区—左店乡—杜集镇—张桥镇”城市链、“吴山镇—陶楼乡—下塘镇—造甲乡—蒋集镇—连江镇—张桥镇”城市链,将行政区划内的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通过长丰县中心地与定远片区环链对接。张桥镇成为将定远县城市团与长丰县城市团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在定远县行政单元内形成三条城市链,将腹地内的绝大部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即“长丰县主城区—七里塘乡—朱湾镇—定远县”城市链(“长定链”)、“定远县主城区—张桥镇”城市链(“定张链”)和“定远县主城区—池河镇—藕塘镇—大桥镇—张桥镇”城市链,长定链和定张链构成的“人”字形构架成为定远县城市团的主体框架,与定远片区环链通过定远县中心地对接。从图6可以看出,长定链、定张链和“长丰县主城区—左店乡—杜集镇—张桥镇”城市链围成的区域是将长丰县和定远县连接在一起的关键区域,该区域内依托定远县中心地将范岗乡、朱湾镇和张桥镇整合在一起。成为定远县城市团的主体,也是将凤阳县和长丰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定远县是前文论及的肥西片区城市团向外围扩展并将合肥市和滁州市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节点,在完善定远片区城市团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定远县在片区城市团中的承接作用,尤其要优先完善“凤阳县主城区—总铺镇—范岗乡—定远县”城市链、长定链、定张链,并逐步完善“定远县主城区—池河镇—大桥镇—张桥镇”城市链,为县域城市团和片区城团的发展拓展空间。

图6 定远片区城市团示意图

5.含山片区城市团

含山片区城市团由隶属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县+当涂县”整合在一起形成,通过“合肥市—肥东县—含山县——和县—马鞍山市”城市链及“滁州市—全椒县—马鞍山市”城市链与合肥市、滁州市连接在一起。为了加强三个县级中心地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两条城市链将县级中心地与马鞍山市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与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其一是“含山县主城区—和县主城区—马鞍山市主城区—丹阳镇—博望区”城市链(“含博链”);其二是“清溪镇—陶厂镇—功桥镇—白桥镇—太白镇—护河镇—新市镇—博望区”城市链(“清博链”)。含博链将县级中心地与马鞍山市连接在一起,西埠镇成为将含山县与和县连接在一起的节点,提升“含山县+和县+马鞍山市”的整合程度;清博链主要通过串联镇级中心地形成,将含山县南端、和县南端和当涂县中部地区连接在一起。根据图7,清博链上的陶厂镇、功桥镇、白桥镇、太白镇、护河镇等沿城市链均匀分布,分别作为含山县、和县和当涂县行政单元内与县级中心地呼应的次级中心地,能够进一步提升县域城市团的全域城市化水平。和县是将含山县和当涂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在发展过程中分别将姥桥镇、西埠镇发展为县级中心地的南北两翼,向北侧通过西埠镇与含山县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向南侧通过姥桥镇与当涂县连接在一起,在含山县、和县与当涂县之间建立起“含山县主城区—西埠镇—和县主城区—当涂县主城区”城市链(“含当链”);在“陶厂镇—功桥镇—姥桥镇—雨山区主城区—马鞍山市主城区”之间形成城市链(“陶马链”)。陶马链与含当链在姥桥镇交汇,成为将含博链与清博链空间跨度最大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基于“含博链+清博链”在含山片区城市团内形成两个子城市团:其一是由“含山县主城区—西埠镇—和县主城区—姥桥镇—功桥镇—陶厂镇”城市环围成的区域构建的子城市团;其二是由“马鞍山市主城区—丹阳镇—新市镇—护河镇—当涂县主城区—雨山区主城区”城市环围成的区域构建起来的子城市团。按照如上发展思路,在含山县片区内形成“两链+两子团+多节点”的发展格局。

图7 含山片区城市团示意图

6.来安片区城市团

根据前文,来安片区城市团由“明光市+来安县+天长市”整合在一起形成,城市团的主体区域是由“明光市主城区—石坝镇—自来桥镇—杨郢乡—半塔镇—汊涧镇—新街镇—天长市主城区”城市链、“明光市主城区—管店镇—三界镇—张八铃镇—来安县主城区”城市链、“来安县主城区—施官镇—郑集镇—天长市主城区”城市链围成的月牙区域。在整个区域内,除了三个县(市)级中心地外,还要形成另外三个增长点,即明光市内的潘村镇和自来桥镇、来安县内的杨郢乡和半塔镇、天长市内的铜城镇。根据图8,沿“潘村镇—女山湖镇—涧溪镇—自来桥镇—杨郢乡—舜山镇—来安县主城区”构建“潘来链”、沿“来安县主城区—舜山镇—半塔镇—张浦镇—大通镇—铜城镇”构建“来铜链”,将来安县中心地以及由“自来桥镇+杨郢乡+半塔镇”整合在一起的节点分别与潘村镇、铜城镇连接在一起。潘来链与来铜链将“明光市+来安县”区域、“来安县+天长市”区域的部分乡镇中心地串联在一起,并在明光市与天长市之间形成新的增长点(“安来增长点”),实际上在“安来增长点”的东西两侧可以分别形成一个闭环:西侧的闭环即“潘村镇—女山湖镇—涧溪镇—自来桥镇—舜山镇—来安县主城区—张八岭镇—三界镇—管店镇—明光市主城区—桥头镇—古沛镇”城市环,东侧的闭环即“来安县主城区—施官镇—郑集镇—天长市主城区—永丰镇—杨村镇—铜城镇—大通镇—张浦镇—半塔镇—舜山镇”城市环,两个城市环实际上都是曲边三角形,西侧曲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潘村镇、明光市、来安县,东侧曲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来安县、天长市、铜城镇,两个曲边三角形在“安来增长点”处叠加。

图8 来安片区城市团示意图

三、构建安徽省中部地区“一主+三次”城市团的进一步讨论

安徽省中部区域在带动省域城市体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前瞻性地思考“一主+三次”城市团的发展构架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城市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安徽省城市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提升安徽省城市团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根据前文,安徽省中部“一主+三次”城市团发展格局方便与南京市连接在一起,南京市成为安徽省“一主+三次”城市团与长三角城市群主体区域整合在一起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情况下,深入思考安徽省中部城市体系的建构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有些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一)“一主+三次”城市团内子片区城市团的划分问题

安徽省中部区域空间范围广,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和马鞍山市在地域上紧密连接,每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行政范围相差较大,如果以行政范围为界划分子片区并在子片区内构建子城市团,安徽省中部地区各区域中心城市腹地内城市化水平仍然会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前瞻性地思考安徽省中部地区城市团的构建问题,需要打破区域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限制,使得县级行政单元进行跨行政区划组合,构建起跨行政区划的城市链和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组团。根据安徽省中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前文划分出的每一个子片区都包含了三个县级行政单元,这些县级中心地在区域中心城市间扮演纽带角色。这些子片区的面积相差不大,县(市)级中心地间便于联系。考虑到多种因素,这种划分子片区的方式最为合理,但为了促进安徽省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可以考虑其他更为妥善的方案。无论何种方案,目标均在于促进县(市)级中心地间的联系,提升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间的协同发展水平。

(二)乡镇中心地在片区城市团中扮演的角色问题

前文在论及片区城市团过程中,县(市)级中心地和乡镇中心地在城市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构建连接县(市)级中心地的城市链,还是在县域腹地内构建次级城市团,乡镇中心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行政区划边界处往往是城市发展的洼地,重要交通干线不对接或者乡镇中心地不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都是城市体系完善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乡镇中心地处于城市体系的底层,其作用需要前瞻性地得到重视。发展基础较好以及区域条件较为优越的乡镇中心地应该首先得到发展,有时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有些乡镇中心地的行政级别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在行政腹地内形成城市化的新增长点,县(市)级中心地也可以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其能够依托重要交通线以及发展具有显著优势的乡镇中心地达到较高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间更好地扮演节点角色。很多情况下,在论及城市体系时,中高级别的中心地容易受到重视,而乡镇中心地容易被忽视,这方面的问题需要避免。

(三)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城市链和次级城市团问题

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城市链和构建次级城市团过程中,要将尽量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城市链最好能将县(市)级中心地包括在其中,县(市)级中心地和乡镇中心地相互影响构成串珠状城市链,城市链的形状会因中心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呈现不同样态,有时虽然呈现为人们熟知的字形或者图形形状,也只是巧合。构建城市链不能为追求某个字形或者图形,这会因形式美而弱化内容的重要性,进而过分夸张形式并以形式遮蔽本质。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指状网络模式[7]、多核心模式[8]、中心外围模式[9]、主次互动模式[10]、分步分区模式[11]等都可以成为完善城市体系进程中的有价值的参考,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既能凸显“主核心”对腹地的引领作用,也能够彰显腹地对主核心的支撑作用,实现“主”与“次”之间的高效互动。[12]同时,城市链和次级城市团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县域城市团的持续发展,也要通过跨行政区划,在邻近行政单元间实现高效互动。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是城市链和次级城市团的构建依据,也是邻近行政区划间实现高质量对话的基础,在安徽省中部形成“一主+三次”城市团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

(四)城市发展格局的完善与既有交通网络的关系问题

城市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在既有交通网络基础上,通达性很高的交通网络有助于完善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安徽省中部地区“一主+三次”城市团,既要考虑到充分利用既有交通网络,也要不断完善既有交通网络。根据城市发展历史,城市首先产生在交通枢纽位置上,城与军事功能相联系,在国家行政力量主导下建立起来;市是与经济功能相联系的在城的物理空间内进行经济活动的场域。随着时代进步,城与市逐渐混合在一起使用,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托一定物理空间和通达性较高的交通网络而成为拉动腹地发展的地域综合体。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交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在不断强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的数量也不断在增加,提升彼此间的互动水平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愿望,交通网络的通达性程度成为影响城市团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县(市)级中心地或者乡镇中心地只有成为城市链上的节点才有可能成为腹地内的增长点。

四、研究结论

安徽省中部地区通过整合“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构建起“一主+三次”的城市团,“一主”即合肥市,“三次”即六安市、滁州市和马鞍山市。“一主+三次”的发展构架将安徽省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东西向的城市链,与南京市连接在一起,南京市成为将安徽省中部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纽带。在构建“一主+三次”城市团过程中,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县(市)级中心地或者乡镇中心地为依托通过形成片区城市团,使腹地内的中心地与区域中心城市高效呼应。片区城市团根据县(市)级行政单元间的联系,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互动的子城市团,在充分考虑各县(市)级行政单元内乡镇中心地间的联系的同时,也前瞻性地考虑到了县(市)级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乡镇中心地成为县(市)级城市团内新的增长点,也成为连接县(市)级中心地的节点。“一主+三次”发展构架下,安徽省中部地区每三个县(市)级行政单元整合为一个片区,发展出金寨片区、肥西片区、肥东片区、定远片区、含山片区和来安片区,肥西片区与肥东片区以合肥市对称分布,六安市成为将金寨片区和肥西片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滁州市成为将来安片区、肥东片区和定远片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马鞍山市和滁州市同时成为将合肥市与南京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一主+三次”格局下的各个县(市)级中心地能够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构行政区划间的联系,通过安徽省中部带动省域城市体系发展,并能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定远县滁州市主城区
“互联网+花众取宠”项目扶贫方案探析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浅析定远县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运行成效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定远县灾害性雷雨大风气象灾情的调查与思考
西安主城区砂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邯郸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