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三农”

2022-09-24 02:18陈贵林
团结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芪三农蔬菜

◎陈贵林

陈贵林

“农, 天下之本, 务莫大焉。” “农业与农村问题, 不仅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且也是了解中国哲学、宗教、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起点。研究中国的学问而不懂中国农村和农业问题,那是研究不透彻的。”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大意义的深刻阐释,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遵循。

进入“三农”领域

我的父辈从小生活在农村,以务农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进城谋职,我们兄妹五人都在城里出生长大。1979年我参加高考,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蔬菜专业。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人人都需要吃饭,这个专业很实用。

大学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包括土壤学、气象学、作物学、园艺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当时,内蒙古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林维申教授是从山东农学院支边来内蒙古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他经常带领我们深入学校周边的蔬菜村,开展农业劳动实践,使我们对农村和农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也看到了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和问题,使我们在心中默默种下了一颗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种子。

1983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郊区(现在的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工作三年间,我走遍了呼和浩特市郊区周边40多个蔬菜村。记得有一天一位东瓦窑村菜农,拿着枯萎的油菜菜苗到蔬菜局咨询,他说自己一个大棚的蔬菜苗有一半都萎蔫了,焦急万分。为了解实情,老同事带着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几位年轻人到现场查看情况。经过综合研判,我们认为是当时生产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产品性能不稳定,所添加的增塑剂高温下释放出氯气,使得大棚内氯气浓度过高,影响了油菜的生长。菜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更换了薄膜,很快,油菜苗恢复了正常。

当时呼和浩特市郊区的蔬菜村经济条件较其他地区的农村好一些,但也有一些土地条件较差的蔬菜村。这些村往往农民收入较低,比如如意河村(现在的赛罕区呼和浩特如意开发区所在地),土地都是沙地,既不保肥也不保水,种植蔬菜产量低、品质差,更加需要科技指导。那个时候下乡,都是骑自行车,有些村子离城较远,往往一早过去当天晚上赶不回来,只能借宿在村民家里,中午需要村集体轮流派遣到村民家解决午饭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利用这些时间,与村民们交流,了解他们家里边的情况,包括人口状况、收入情况等,从中也了解到农村很多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使我切实体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对我后来的科研和参政议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继承和发扬太行山精神

在蔬菜副食品局工作的三年,使得我对城郊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当我遇到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时,总感觉力不从心,所掌握的知识还是不够用。为此,我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1986年,我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的研究生。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百年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河北农业大学走出一条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传授给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们言传身教,经常带我们到生产基地试验,从他们身上,我真正理解了太行山的精神实质,什么是甘于奉献、什么是求真务实。

1989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我以助教身份每年都参与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教学,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每年4个多月的实习期,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户打交道、与农民交朋友,我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也体会到农民的不易。

1993年,我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当时,全国蔬菜专业能够招收博士生的只有两三所高校,南京农业大学是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农业学府,也是全国招收蔬菜专业博士生的少数高校之一。我师从全国著名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专家李式军教授。李教授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很多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重点发展设施园艺和无土栽培。我走访了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很多农业园区,了解到这类园区要盈利必须适度规模经营,要走高端市场,定位为优质高产绿色、无公害产品。1996年7月,我从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了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重新开启教学科研生涯。1997年,我获得副教授资格,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获得植物学博士生导师资格。1999年,我参与筹建了河北省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宝硕农业技术园区,被聘为总农艺师,并主持园区的规划、温室的设计及种植计划工作。

在从事农业研究和与农民的交往中,一晃30多年过去了。实践出真知,功到自然成。在对北京、上海等地的农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后,结合平时的积累,1999年我在《科技导报》发表了《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展望》的文章。2000年,在全国设施园艺会议上我就“河北省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进行发言。我通过开展日光温室结构性能优化研究,并围绕蔬菜嫁接栽培技术的理论及技术进行科研攻关,重点围绕蔬菜嫁接苗的育苗技术、砧木种植资源的筛选与评价研究工作。先后编写和出版了《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图说》 (中国农业出版社)、 《蔬菜嫁接栽培技术》 (金盾出版社)、 《蔬菜温室建造与管理手册》 (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图书,解决了蔬菜实用嫁接技术培训中无教材的问题。2001年,我主持编写的《日光温室结构性能优化及蔬菜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日光温室蔬菜及嫁接黄瓜高产生理及调控技术研究”获得200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承担的《蔬菜栽培学》骨干课程获得2002年河北省首批精品课程,参与完成的“深化学院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园艺人才”课题获得2003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扎根戈壁,致力锁阳资源的原生态保护

2004年7月,我从河北农业大学调入内蒙古大学,尽管还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但学科内容有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蔬菜专业转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也改为药用植物化学。在此期间,我还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物系主任,负责教学、教务工作。2013年主持筹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科技厅立项。中心累计获得“211”工程项目和国家一流学科项目的建设经费1200多万元,配备了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色谱仪等仪器设备。中心成立后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并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产区,黄芪、甘草、肉苁蓉、锁阳、桔梗、北沙参、防风、赤芍、麻黄等中药材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锁阳被称为“不老药”,黄芪被称为“补药之长”。中心以锁阳、黄芪等为研究重点,持续开展了20多年研究,为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开发不遗余力。

多年来,团队系统开展锁阳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重点攻克规范化生态种植及野生抚育中的制约因素,首次证实锁阳是通过苍蝇完成其传粉结实,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lant Biology》上发表相关论文;制订了锁阳人工接种规范化操作技术规程,并在3个盟市应用推广;证实锁阳多酚类物质具有抗金黄葡萄球菌耐药菌活性,而锁阳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并开发出一种锁阳多糖的高效提取工艺技术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中国锁阳》 (科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一部,荣获2018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的形成和推广,对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10年来,研究团队还系统开展了内蒙古产黄芪道地性成因研究,阐明黄芪道地性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也是影响黄芪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对黄芪需水规律开展研究,明确了适度干旱胁迫有利于促进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积累,并阐明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积累的分子机制,提出了灌水的最佳时间及灌水次数;证实黄芪连作障碍致病原因,发现黄芪与燕麦等作物轮作可减轻根腐病发病,出版有《黄芪生物学研究》 (科学出版社),为黄芪生态种植及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让更多农牧民掌握锁阳、黄芪的生态种植技术,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团队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深入基层一线等方式培训农牧民。近年来,多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等地的基层一线,义务为当地农牧民讲授中药材实用技术,免费为牧民发放技术图书1200多本(册),培训药农2200多人次,努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产业、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前行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先后有六位导师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第一位是大学阶段的授课老师林维申教授。他常年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及温室大棚,为百姓转授蔬菜种植技术及专业知识,手把手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是一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好导师。第二位是我的研究生大导师谭俊杰教授,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农业、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对全球农业的影响,都有超前的认识。第三位是李世一教授。他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带领我们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河北农大人的太行山精神。第四位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李式军教授。他执着于科学研究,时刻把握农业前沿发展动态,对园艺学科发展有独到的见解。第五位是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我的博士论文近一半的研究工作是在张福锁教授实验室完成的。我的科研训练和实验方法得到了很大提升。第六位是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博多野教授。我在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天然产物研究室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学交流,从中认识到稳定的研究方向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多年来,我十分重视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往,促成内蒙古大学与日本冈山大学校际间开展互动交流,连续派遣博士生和硕士生6人到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进行学术交流。从2000年开始,我也连续参加四届国际园艺学大会,从加拿大多伦多、韩国首尔、葡萄牙里斯本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帮助我扩大了视野,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学者的交流交往,掌握了世界园艺产业发展动向及最新技术动态。2009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四届国际寄生植物学大会。我们还多次邀请国际寄生植物学会前主席、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韦斯特伍德教授和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博多野教授来我校讲学并进行学术交流。

迄今我指导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90多人,出站博士后3人,目前尚有在读博士生5人、在读硕士生10人。我始终重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注重言传身教和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及“草原英才”等荣誉。2021年,入选第二届民革榜样人物。

加入民革建言“三农”

2000年,我加入了民革组织。此后,我结合本职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关乎百姓食品安全问题,寻找切入点建言献策。

我的第一个政协提案是关于农产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如何保障从源头生产的安全是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担任保定市政协第十届常委期间,我提出《关于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地编码制度的建议》的提案,建议进行农产品溯源,参照邮政编码的方式,给每个专业生产村生产户一个编码,这样就可以追溯到农产品的生产者。保定市政府对此意见高度重视,责成农业局对口督办提案。

在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常委期间,我提出13项提案,其中与“三农”有关的提案6件。其中《关于尽快启动草场确权试点扶持家庭农牧场和牧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提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提案,受到表彰。

现代种业关乎国家安全、粮食安全。2021年9月我向第四届莫干山会议提交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论文,提出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的观点,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在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统筹下,我们“三农”委员会的几位委员围绕我国种业面临的困境、做大做强的路径,多方走访调研、反复论证,形成《关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提案》。民革中央将这份提案作为2022年全国两会的重点提案。

我与“三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作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常年跑农村、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教学科研人员, “三农”已经深深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作为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关注“三农”更是职责所在。今后,我将更好地发挥专业所长,为“三农”献计出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为筑牢国家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国家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黄芪三农蔬菜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黄芪茶,泡不如煮
蔬菜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蔬菜也“疯狂”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