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关系3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

2022-09-23 01:43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韩贸易韩国

张 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 100731)

中韩两国本是一水之隔的友好邻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半岛南北爆发内战,在美国的强行介入和步步紧逼下,中国不得已参战,朝鲜战争演变为东西方阵营对抗的国际战争。三年战争结束后,中韩两国经历了冷战时期长达20余年的对峙,经贸往来断绝。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中苏交恶、中美和解,东北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之中韩两国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中韩关系才有所转机。

新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今年正值两国建交30 周年。30年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全面而快速的发展。在政治方面,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经常在国际多边活动中会晤,加深彼此理解和互信,在短短30年间以五年为台阶将两国关系从建交之初的“友好合作关系”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并不断丰富其中内涵。在文教领域,两国交流合作频繁,以电视剧、音乐、综艺节目等为代表的“韩流”深受中国民众喜爱;中国是韩国民众首选的旅游目的地,1992年以来,韩国公民来华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7.5%,韩国入境人数平均占同期外国人入境总人数的13.5%;同时中韩互为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地,中国留学生占韩国外国留学生总数的44.2%[2],韩国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0%左右[3]。在诸多合作领域中,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最为迅猛,成就最为显著,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0年,中韩双边贸易额2852.6亿美元,逆势增长0.3%。2021年,双边贸易额3623.5 亿美元,同比增长26.9%。2022年前5 个月,韩国对华贸易额已经超过日本,有望在2022年首次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对象国。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未来可期。中韩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有助于稳固两国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而推动半岛无核化及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重塑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国际秩序,加速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

一、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成就及特点

根据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冷战时期贸易(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建交后至2001年)、成熟时期(2002年至2008年)和竞争加剧时期(2009年至今)。

两国经贸往来最初以间接贸易为主,主要经香港、日本等地转口贸易,贸易额甚微,直至1979年,双方贸易额不足2000 万美元[4]。到80年代末,双边贸易形式逐渐转向以直接贸易为主,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7.59 亿美元[4]。随着中韩双方贸易代表处的设立,双边经贸往来更加便利,贸易和投资纷纷增长,直至中韩建交前一年(即1991年),双边贸易额已增加到44 亿美元(其中直接贸易占比过半),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亦达到1.46 亿美元[4],同比增长了1.25倍。

建交后,双方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签订一系列政府间协定,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关系,从1992年到2000年先后签署了《中韩政府贸易协定》《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海运协定》《成立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和《渔业协定》等。随着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合作的成果逐渐得以显露,中韩进出口贸易额从1992年的50.6 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59亿美元,贸易规模增长了6倍。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韩两国深入发展经贸关系奠定了体制方面的良好基础。中韩政府又相继签署了多项双边协定,包括《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的条约》(2003)、《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2007)、《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修订版)》(2007)等,进一步促进了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亦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到2008年底已逼近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6.9%。

与此同时,中韩在双边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双边投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但韩国对华投资的规模和质量都远远大于中国对韩投资。自2002年中国就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首选地,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中小项目为主,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外商独资方式为主,投资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显示,中国对韩国仅有个别年份投资流量上亿美元,占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不到2%,多数年份比重不到1%,这反映出中国对韩国整体投资规模是比较小的;从存量来看,2003-2008年间中国对韩直接投资存量平稳增长,仅2008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对韩投资存量平均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左右。对韩投资存量稳步增长而投资流量年度变化差异较大,这表明除净流量增加外,中国企业在韩国投资经营状况较好,投资收益留存(即收益再投资)较多。

近十余年来,中韩贸易规模在稳步攀升的同时,面临着竞争加剧的现实问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致力于将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国产化率提升到70%,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这将对韩国出口形成较大冲击。在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商品中,零部件产品占比超50%,“中国制造”产品供给量的提升将导致对韩国产品进口量的减少,加之中韩产品产业趋同现象日益突出,对于生产原料的需求和国际出口市场的占有率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甚至导致两国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产生摩擦、激化矛盾。此外,中国长期处于贸易赤字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的关税壁垒、技术性壁垒及歧视性措施等反映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中国始终无法实现对韩出口的大幅增长。在投资合作方面,韩国一向持有一种反外资情绪,因而中国企业很难进入韩国市场;在第三方市场上,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迅速壮大、基建能力的不断提升,中韩两国的竞争也在持续加剧。最近一个时期,中韩经贸关系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水平跨越式提升

中国和韩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圈,两国文化特征较为相似,加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有所加强,这为两国之间发展区域合作和双边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国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方面的差异也能够在合作中为彼此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09年以来,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双边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合作领域逐渐扩大,相继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定,包括《建立中韩产业园的谅解备忘录》《加强两国地方经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备忘录》《货币互换协议》等,对加强两国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深化和推动两国贸易和投资合作、降低交易和结算成本、减少汇率风险、对接两国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2015年12月正式生效的《中韩自贸协定》为两国进一步加深经贸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该协定无论在涉及领域范围方面,还是在国别贸易额方面,是当时中国对外签署的最全面、金额最高、开放程度最高、双方利益较为平衡的高水平自贸协定,也是东北亚范围内首个自贸协定。自此,两国的经贸合作由WTO 框架下的最惠国待遇向FTA 框架下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跃升。2018年3月,中韩正式开启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加入了负面清单模式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前提和基础,协议内容不断完善,为中韩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协议首创的金融和电信两个环节,对中韩两国促进优势服务贸易出口、扩大双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贸易规模稳步攀升,中国长居逆差地位特征显著

近十余年来,中韩贸易规模稳步攀升,从2000 亿美元上升到3000 亿美元仅用了8年时间。其间,除2015年、2016年受到两国内部经济结构改革造成的短期需求变化、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引起的商品价格降低、“萨德”问题等因素影响,两国贸易规模有所下降,整体均呈现上升态势。截至2021年,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自贸协定生效后,双边贸易规模进一步提升,正全力追赶中日贸易额。2021年8月起韩国对华贸易额已超越日本并呈持续态势,并有望于2022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对象。与此同时,韩国对中国贸易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约占韩国对外贸易的近三成。此外,中韩贸易中很明显的特点是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中国的出口额始终小于进口额,且在2009年后对韩贸易逆差屡创新高,最高峰值出现在2018年,贸易逆差高达958.5亿美元(见图1)。

图1 2009-2021年中韩贸易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三)主要商品贸易结构变化不明显,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垂直分工

从中韩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来看,近十余年间,两国贸易结构变化不显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韩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同构化,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垂直分工[5]。从中国对韩出口商品构成来看,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器件等所占比重最大,几乎占中国对韩出口商品的一半。矿产品的出口比重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杂项制品(见图2)。

图2 2009年和2021年中国对韩出口商品类别占比TOP5比对图

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构成来看,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等仍处于第一大类,且占比呈上升趋势。与中国出口商品的变化趋势不同,矿产品的进口比重有所增加,贱金属及其制品比重有所减少。但总的来说,十余年间两国商品贸易结构变化不是很明显,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互补性贸易产品进出口比重不断降低,中韩双边贸易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贸易竞争也在不断增强(见图3)。

图3 2009年和202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类别占比TOP5比对图

(四)服务贸易增长迅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服务进出口规模整体呈增长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及经济全球化逆流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服务进出口规模略有下降,为6617.2亿美元,降幅低于全球服务进出口5个百分点,但仍位列全球服务贸易第二大国[6]。中韩服务贸易结构以传统的交通、旅行、建筑等领域为主,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行和其他商业服务在两国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9年,韩国是中国服务进口第七大来源地,其中旅行、运输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是进口占比最大的三个领域[7]。韩国是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第五大来源地,2009-2019年中国承接韩国服务外包执行额平均增速高达36.3%,在前十大来源地中增长最快,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管理、互联网营销推广等领域[8]。尽管两国服务贸易近些年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两国的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都不太高,对外长期处于逆差地位[9],仍是两国贸易发展中的短板。随着两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双边服务贸易仍有极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五)双向投资规模差距显著,对韩经济合作规模有待提高

2009年至2020年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存量整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突破70 亿美元。然而相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而言,对韩投资比重则显得十分有限,2009-2020年间的平均值仅为0.6%,且多数年份维持在0.3%上下,这对于早已进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名的中国来说体量相当小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韩国市场相对封闭,中国资本进入韩国的壁垒较高(见图4)。与此相反,韩国对华投资体量则大得多,2009-2019年间,韩国对华投资存量的绝对值逐年增长,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平均比重高达24.3%,也就是说韩国每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投资是对华投资(见表1)。

图4 2009-2020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表1 2009-2019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另一方面,中韩经济合作规模也十分有限,2009-2020年间,承包工程业务只有个别年份新签合同额在10 亿美元以上,年平均值仅6 亿美元左右;劳务合作业务历年平均新签合同额也不到1 亿美元;设计咨询业务则几乎没有,2019年才首次实现近十余年来的零的突破(见图5)。

图5 2009-2020年中国对韩国经济合作情况(单位:万美元)

二、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挑战

(一)朝鲜半岛政治风险难测,政权更迭加剧不确定性

周边国家关系、朝鲜半岛局势等安全问题是韩国外部政治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半岛局势扑朔迷离、难以预测,给中国企业在韩投资增加了一定的政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2016年下半年以来,“萨德”部署问题损害了中韩两国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信心和积极性。2022年3月初,韩国举行第20 届总统大选,国民力量候选人尹锡悦当选新一任韩国总统,其外交安保政策基调是韩美同盟的重建,而在对华政策上将秉持政经分离的原则发展相互尊重的中韩关系[10]。相比文在寅政府保持的中美均衡外交基调有重大变化,中韩关系也将面临韩国新政府上台后的新的挑战,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韩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将给中韩关系、半岛局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国际经济秩序重组,竞争风险持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国际经济秩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GDP排名仅次于美国,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韩国列第10位。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发展趋势,在心理上和现实上都对中美、中日、中韩、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等多双边关系具有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与美、日、韩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其中尤以中美贸易摩擦为甚。多极化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秩序面临空前挑战,变本加厉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正强烈冲击着业已形成的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在此背景下,中韩两国经济竞争风险持续加大。如何在产业结构趋同、平行分工趋势越发明显的情况下突出各自优势、寻找差异化发展路线是两国未来经贸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韩国工会势力强大,过度保护本国中小企业

在韩国,工会在企业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每年都会在春季和夏季协商中要求增加工资和福利待遇,企业并购等经营活动需要工会的配合,甚至雇用和解雇工人也需要得到工会的认可。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工会常常会举行罢工、抗议等活动,甚至采取占领工厂等激烈手段迫使资方就范。韩国部分企业工会要求参与管理,对并购提出较多不合理要求,韩国政府往往无力协调,导致罢工等问题频发。典型案例即双龙汽车收购案,双龙工会成员以外泄核心技术为由,扣留了平泽工厂的中方管理人员,其后又演化为示威活动。最终,韩国法院宣布双龙进入破产重组程序。此外,韩国政府对本国中小企业提供过度保护,时常引发外国企业的不满和担心,如韩国执行“中小企业适合业种”规定,对一些中小企业声称其专有的行业,外资企业无法进入该领域。因该政策不是以立法形式,而是以民间组织规定形式出现,很多外国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

(四)韩国高度警惕技术外流,投资合作门槛较高

韩国对技术外流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担心并购形式的投资造成技术外流,韩国政府通过法律和规章加强高新技术外流的预防和惩治,但存在一定过度保护倾向,投资壁垒较高。如在一些行业中规定外商持股比例(一般50%以下);政府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税收、土地价格等)仅限于高技术产业及入驻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经济自由区等特定区域的企业,且设定门槛,如单个生产性企业投资额至少3000万美元以上,雇用当地员工至少300人以上;以“资质”等限制外国企业进入韩国工程承包市场及相关领域;规定外企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须经当地相关部门考核认证,除许可渠道外不许雇用外国工人,外资企业和中国公司设立代表处获得工作签证较难。韩国《反垄断和公平交易法》等法律对于垄断性商业行为(如价格同盟)、内部交易、对特定关系人的照顾等不公正贸易行为惩罚严厉。此外,韩国十分重视营业秘密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及营业秘密保护法》有专门保护商业秘密的条款规定。

三、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机遇与展望

从上述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来看,中国与韩国既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也存在着诸如朝鲜半岛政治风险难测、中韩关系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对韩国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中韩经济合作规模较小而未能形成以投资拉动的经贸良性循环等问题。在全球范围“新冷战”氛围升温、中美博弈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韩两国应充分认识双边关系的重要意义,探索在新形势下创新经济合作动力和方式,深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国经贸关系行稳致远。

(一)深化中韩经贸合作,服务两国长远利益

朝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东北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交汇点。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内有助于重振东北地区经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助力和合作伙伴;对外则关系到中国的周边安全,以及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博弈。因此,加强中韩经贸合作,巩固中韩关系,符合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长远利益,也契合了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对韩国而言,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也关系到韩国的核心利益,无论是加强韩美同盟,还是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都反映出韩国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关切。为避免中韩关系因国际局势变化及中美战略竞争激化而扩散至朝鲜半岛,使朝鲜半岛沦为大国对峙的前沿,韩国亦应从长远利益出发,从战略高度考虑中韩关系的重要性,充分考虑中国在亚洲地区及对朝鲜的影响力以及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地位,积极扩大中韩两国在维护半岛和平问题上的共识。此外,韩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相对匮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有助于韩国充分利用域内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从而获取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中韩两国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共同抵御域外风险,造福两国人民。

(二)落实RCEP提升经济利益,创造互利共赢新局面

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和RCEP成员之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将逐步实施,这对于提升RCEP 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依存度将产生重要影响,区域成员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制度性合作关系[11]。RCEP 框架下的关税减让将有利于中国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从日、韩等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同时由于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关税减让有利于韩国企业提高利润率,原产地等货物贸易规则亦有助于提升韩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FTA利用率[12]。据相关测算,RCEP 生效后中国和韩国的GDP 都将有所增长,其中韩国GDP 将有1.3%以上的较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规模增幅将超过8%[13]。两国的贸易条件和福利水平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制造业进出口规模将有显著提升。因此,积极推动落实RCEP 将为中韩双方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有助于扩大双边贸易规模,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拓展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投资合作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三)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开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合作新领域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14]是新时期中国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重要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与沿线国家的国际投资稳步增长,疫情前年均增长率约16.7%,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对沿线国家的投资仍增长两成。2020年11月中、日、韩、东盟、澳、新等15 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后疫情时代营造了有利的基建投资政策环境。随着参与国家越来越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成为今后我国加深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第三方市场合作是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中国探索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新型合作模式,中韩两国可以在“一带一路”、RCEP等多边框架下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形成大、中、小国家相互衔接的梯次性合作布局[15]。如科威特阿祖尔炼油厂项目由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与韩国韩华工程建设公司等以EPC总承包建设方式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洛阳工程主要发挥中国企业在基建能力、建设周期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韩华工程等韩国企业则利用其高新技术、直接投资经验、海外项目管理以及市场协调方面的优势,合作环节涉及项目设计、工程管理、设备采购、建设监理和工程试运营等多个领域,共同为阿祖尔炼油厂项目提供优质服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绿色规则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逐渐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各国都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视为重要战略机遇,数字惠民、数字金融、数字治理、远程医疗、绿色发展等民生项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联合韩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市场,在加快自身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充分挖掘绿色发展的合作潜力,为第三方市场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四)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尽管朝鲜半岛局势风险难测,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大势,半岛问题终会有解决的一天,这是分裂了70年的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共同心愿,也是半岛周边国家谋求地区和平与安全、合作与发展必须努力的方向,不能因为该地区当前局势紧张或矛盾突出就停滞不前,而应尽可能地积极缓和矛盾、化解危机,寻求地区和平与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2018年朝韩之间的破冰之举应使我们意识到,朝韩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化解,只要双方都有诚意迈出走向和平的第一步,双边关系会很快得到改善,互联互通的计划也会很快提上日程。因此,中国可以在改善朝韩关系方面多做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为朝鲜和韩国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如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向朝鲜半岛延伸,创造朝韩双方对话合作的有利环境,并且为朝韩关系改善后东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五)重视“民心相通”建设,重塑两国民意基础

无需讳言,近些年来由于“萨德”问题、历史问题、冬奥会判罚以及传统节日、泡菜等申遗之争,中韩两国民众都对对方产生了一定负面情绪。《朝鲜日报》和朝鲜电视台进行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仅为2.6 分(满分10 分),位列美国(7.24 分)、日本(3.4 分)之后,仅略高于朝鲜(2.42分)。其中,20~30年龄段的韩国人群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尤为明显,评分均值在2 分以下。可见,两国民众之间存在较大的误解。事实上,中国与韩国同处于以“汉字圈”和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东亚文化圈,具有开展对话和文化合作的良好基础。然而19世纪中叶前后,殖民主义的入侵导致了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解体。中国与韩国在不同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认同逐渐被隔断,呈现出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异质性:中国是受马列主义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韩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韩国近代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多重影响,文化朝着综合体形式发展[16]。为了改善两国民众相互之间的刻板印象,中韩两国应高度关注国民情绪恶化的趋势和根源,通过多渠道组织开展中韩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加强正面舆论宣传,深化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增强情感交流,进一步加强民心相通建设,及时纠正双方认知上的偏差,重塑中韩关系良好发展的民意基础。

四、结语

一直以来,朝鲜半岛因其处于东北亚地区地理中心的区位条件,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安全上,半岛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对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朝鲜因“核问题”一直受到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半岛局势始终存在不稳定因素,更需要中韩加强合作,增进共识,通过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RCEP 协定等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往来,进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地区政治、安全等关系的改善,为突破朝核困境寻找新的思路,重塑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国际秩序。

猜你喜欢
中韩贸易韩国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宁钢(中国)作品选登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