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周边环境下深基坑开挖监测与变形特性分析

2022-09-23 08:15蒋兴祥张向阳
工程质量 2022年7期
关键词:坡顶内力锚索

蒋兴祥,吴 勇,张向阳

(1.云南建投物流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501;2.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3)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升级改造,新建场地面临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与支护技术难度大等问题[1-3],地下空间的利用程度不断增大,尤其在一线城市中超大、超深基坑随处可见[4-6]。在建基坑周边已是高楼林立,深基坑的开挖必然造成应力分布变化,引起严重变形和开裂,甚至导致高层建筑倒塌。相邻深基坑相互影响也是十分明显,不同深度、不同时期开挖、不同支护形势等迫使基坑发生水平变形、竖向变形、深部水平位移[7-10]。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深基坑变形特征和力学特征,当变形、应力达到预定的阀值时,进行预警工作,成为建筑工程界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1-13],进而控制周边高层建筑的变形量、避免道路塌陷、影响相邻深基坑支护,因此,变形速率预警值(监控值)是基坑工程安全监测重要的控制性技术。

本文结合昆明某大型深基坑工程开展了现场监测工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变形特性研究。

1 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主城区北部,地块形状呈“L”形,现红线内除局部零星分布有简易砖房外,大部分为平地,场地标高在 1 902.64~1 904.32 m,地面高差平均约 1.68 m,地形较平缓。

根据开挖施工图,基坑为地下两层,用途为地下车库,深度约 10.0 m。占地面积约 22 894 m2,基坑周长约 800 m,覆盖红线内的大部地段,基坑边线距红线 6.0~8.0 m。东北边长约 246 m,距离永久性建筑物的距离约 21.5 m;东南边长约 52 m,距离小康大道约 3.2 m,小康大道人行道下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地下管网;南面东部总长约 250 m,距离永久性建筑物最小距离约 15.0 m,且紧邻红线的区内道路下管网密集;南侧西部总长约 94 m,距离永久性建筑物约 10 m,区内道路下有密集的管网;西南侧总长约 100 m,距离市政道路约 3.5 m,且道路下分布有管线,红线内侧分布有高压线;西北侧总长 153 m,距离在建基坑约 7.0 m(见图 1)。

1.1 工程地质概况

基坑位于昆明沉积盆地北部边缘区域地质构造上,地形总体向南缓倾,地面坡降总体<5 ‰,地势开阔。场地范围内以第四纪覆盖层为主,场地内原为种植水稻、蚕豆等的耕地,城市扩建后填土填平为待建城市建设用地,地基土划分为 3 个主层(人工活动层、冲洪积层和冲湖积层),土层参数详如表 1 所示。土层压缩性为中压缩性,属于Ⅱ类场地土,昆明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

层号 土层 层厚/m重度/(kN·m-3)浮重度/(kN·m-3)黏聚力/kPa内摩擦角/°1 杂填土 0.70 18.0 12.00 5.00 2 素填土 1.80 18.9 19.20 8.00 3 黏性土 3.50 19.5 9.5 28.07 13.37 4 粉砂 2.00 20.2 10.2 9.20 18.10 5 黏性土 2.20 19.6 9.6 28.10 14.00 6 圆砾 6.30 20.0 10.0 8.00 28.00

1.2 水文地质概况

区域水系均属金沙江水系,滇池流域,场地地表水体较发育,构成以滇池为中心的向心状水文网系统,场地内无河流、水塘等地表水体分布。地表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部分为城市生活用水补给,由抽水试验,基坑的涌水量约为 4 344 m3/d。

1.3 基坑支护形式

基坑周边围护体采用双排桩+斜抛撑,单排装+锚索,上层采用放坡挂网喷浆+钢管土钉,灌注排桩采用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和旋挖钻孔灌注桩两种形式,止水采用长螺旋水泥土置换桩及高压旋喷。

2 基坑监测方法和监测点布置

2.1 监测方法和内容

在基坑施工及使用期间(至回填),对基坑各项参数指标进行监测,掌握施工前后基坑变形情况及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变化情况,通过对基坑及其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来反馈信息,及时地发现危及基坑支护安全及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隐患,并能够指导施工程序,充分体现科学的信息化施工(见表 2)。

1)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水平位移监测。在基坑顶部土体埋设观测标志,通过观测各点的单次位移量、位移速率和累积位移量、位移速率变化,分析基坑的变形情况。

2)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支护外 2 m 处埋设测斜管,通过对基坑周边土体内部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得以掌握支护内部的变形情况,发现潜在滑动面,为支护稳定性分析和判断提供依据。

序号 监测项目 方法、设备与型号 数量 精度 速率预警 累计值预警1 坡顶水平位移 视准线法、小角法,莱卡 TCR1201+ 型全站仪 77 ≤1.5 mm 2 mm/d 25 mm 2 坡顶竖向位移 DiNi12T 精密水准仪及铟钢尺 78 ≤0.3 mm 2 mm/d 10 mm 3 锚索内力 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应变计 36 0.5 % F·S 承载力设计值的 70 %4 深层水平位移 测斜管 30 ≤0.25 mm/m 2 mm/d 45 mm

3)锚索内力监测。通过采用应力计、应变计和测力计测量锚索内力,掌握随着基坑的不断开挖后支撑结构的内力变化,进一步验证变形与内力的关系。

2.2 监测点布置

本次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共布设 77 个监测点,编号分别为 C1~C28、C29-1~C39-2、D1~D27;坡顶竖向位移监测共布设 78 个监测点,编号为 C1~C29、C29-1~C39-2、D1~D27;基坑锚索内力监测共布设 36 个监测点,编号为 M1-M36;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共布设 30 个监测孔,编号为 CX1-CX30,如图 2 所示。

图2 监测点布置图

3 监测结果分析与变形特性

本次基坑开挖监测自开挖至基坑填埋结束,监测时间长达 125 余天,本次监测采用每天固定时间读取 3 次数据,采用变化量的平均值作为当天有效记录值。贯穿基坑开挖、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应力—变形为项目顺利完成基础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好地为控制周边建筑变形提供了理论数据。

3.1 坡顶水平位移

从坡顶水平位移累计位移量来看(见图 3),变化规律十分明显,当基坑开挖 20 d 至 4.0 m 时,基坑周边土体挤压都向基内收敛;当做完第一道内支撑,基坑向内收敛的变形得到明显改善,数值减小;当继续向下开挖基坑,土体卸荷不断加大,特别 C37-1 点,周边 11 层 32.2 m 的高楼影响,出现累计最大位移量为 24.00 mm,当基坑开挖 45 d 时,做完第二道内支撑,土体再次出现向基坑外侧的变形,由于不同的位置,结合监测数据,调整支护强度和施加的应力强度,变形得到了更好控制,但 C14、C21 点前期变化量较小,随后续持续增加,水平位移变化累计量接近预警值。

图3 坡顶水平位移累计位移量

3.2 坡顶竖向位移

如图 4 所示,本次根据布置的 78 个监测点,提取代表性的 16 个监测点绘制坡顶竖向位移累计沉降量图,整体来看,各点的沉降规律基本相似,竖向上的沉降量缓慢增加,但 C33-2 受周边高层影响变化明显加快和 D17 受相邻基坑开挖的相互作用下也加快沉降的速度。

图4 坡顶竖向位移累计沉降量

3.3 锚索内力

如图 5 所示,为基坑监测周边的锚索内力累计变化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当锚索安装后,不断受张拉应力的影响,数值不断增加,随着支护和第一道内支撑完成,应力逐渐变小,接近初始的预应力。开挖继续,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锚索内力再次受到张拉应力的影响,第二次的内支撑对锚索内力改善不明显。M16 接近主要交通道路和相邻基坑,受力明显。

图5 锚索内力累计变化量

3.4 深层水平位移

如图 6 所示,从图上监测的 15 点周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来看,变形曲线基本呈上升趋势,在第二次内支撑前,深层水平位移值的变化有明显增加较快,后期曲线缓慢收敛,最终未达到设定的预警值。

图6 周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4 结论

本文对某大型深基坑进行现场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警值设定,从变形特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的累计位移量,得出基坑周边向坑内变形的位移量,特别是高层建筑和后期变形持续增加的监测点,对基坑开挖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内支撑设定提供依据。

2)基坑坡顶竖向位移累计沉降量整体趋势呈沉降量负增长,但高层建筑和相邻基坑的开挖加快沉降的速度。

3)锚索内力累计变化量随着开挖和内支撑作用不断变化,受力曲线图更一步验证了坡顶水平位移和坡顶竖向位移变形特征。

4)周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列举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变形曲线基本呈上升趋,后期曲线缓慢收敛,最终未达到设定的预警值。Q

猜你喜欢
坡顶内力锚索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垃圾发电厂上的滑雪公园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基于Midas的某过河大直径拱管设计研究
材料力学课程中内力计算的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