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琳云,邓金妹,黄莉莉
(1.南雄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 南雄 512400;2.赣州市大余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西 赣州 341500)
剖宫产是在全球较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主要是在胎位异常、产程停滞无法完成顺产的时候进行的一种有效解决措施。目前国内迈入了生产高峰期,既往剖宫产史或者打算进行剖宫产的人群稳步上升,剖宫产率不断上升[1]。剖宫产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如术后切口感染、子宫瘢痕憩室、瘢痕妊娠、剖宫产再次妊娠子宫下段不连续性及切口瘢痕薄甚至破裂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特别是剖宫产瘢痕部位的妊娠,甚至会造成产妇生命危急状况的发生[2-3]。剖宫产随着手术方式和缝合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何减少并发症,解除产妇痛苦,使产妇恢复良好的远期效果,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良剖宫产手术技术、提升手术效果,本研究对现行的缝合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术后切口的愈合程度、切口的感染出血、切口肌层厚度甚至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等来研究不同缝合技术之间的优缺点[4],并以此探索更佳的缝合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发生子宫瘢痕憩室的风险,同时为下一次怀孕提供有利条件,更好地提升产妇的生活质量。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接诊的拟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90例采用子宫切口两端8字缝合后单层连续缝合方式并采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方式加固缝合切口的剖宫产产妇为研究组,平均年龄(26.83±3.97)岁,怀孕周期(38.90±0.90)周;90例采用子宫切口两端8字缝合后单层连续缝合方式未进行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加固缝合的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7.49±4.03)岁,怀孕周期(39.0±0.70)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本课题内容已经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组标准:①年龄属于优生优育范围内;②怀孕前月经周期正常、规律;③无剖宫产禁忌证的孕妇;④在理解研究详情及后果后自愿同意加入本研究组,且本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子宫进行过手术的患者;②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③贫血的患者;④妊娠期高血压者;⑤现发热的患者;⑥有其他剖宫产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⑦无法完成全部研究内容的患者。
1.2手术方法:对两组产妇都在椎管内联合阻滞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严格按照手术步骤进行操作,在胎儿取出后对附属物及宫腔进行完全清理,然后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
使用子宫切口两端8字缝合后单层连续缝合方式并采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方式加固缝合切口的研究组方法:第一步在子宫切口两端行8字缝合,第1针从距离右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 cm左右处进针8字缝合使针穿过子宫全肌层然后打结,第2针在距离左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 cm左右进针8字缝合使针穿过子宫全肌层然后打结;第二步打结后再连续缝合子宫切口肌层一层后打结;第三步在剖宫产切口第一层缝合区外0.5 cm处进针在切口缝合区外缘出针将切口上下1/2肌层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加固子宫切口一层,将第一层切口缝合区包埋在第二层缝合区下面。
只使用子宫切口两端8字缝合后单层连续缝合方式的对照组方法:第一步在子宫切口两端行8字缝合,第1针从距离右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 cm左右处进针8字缝合使针穿过子宫全肌层然后打结,第2针在距离左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 cm左右进针8字缝合使针穿过子宫全肌层然后打结;第二步打结后再连续缝合子宫切口肌层一层。
两组均注意避免将子宫膀胱反折腹膜进行缝合,各个步骤都需要彻底止血、对合完整,在术后均进行48 h常规预防感染治疗防止发生伤口感染。
1.3观察指标:在患者手术后,观察患者的切口出血情况、切口感染情况,并判断切口愈合程度。切口愈合等级评定: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炎症。乙级愈合:愈合不完全,有炎症反应,但不严重。丙级愈合:切口化脓感染。
在患者术后42 d至1年内进行复查,由专业的彩超检查人员使用同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对两组产妇进行阴超检测。当产妇的彩超结果显示子宫大小正常,手术切口平整光滑,回声均匀则说明患者的子宫情况恢复良好,并对子宫切口肌层厚度进行测定。如果彩超结果显示子宫剖宫产切口肌层出血液性暗区、在切缝部宫腔内向浆膜层凹陷时,可诊断形成子宫瘢痕憩室,并计算子宫切口肌层的厚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成组t检验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患者术后切口出血、感染愈合情况及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的计数资料以[n(%)]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产妇基本资料比较: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怀孕时间、怀孕次数、生产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基本资料比较
2.2两组产妇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发生子宫瘢痕憩室情况比较:研究组的切口出血率(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切口出血率(4.44%),切口感染率(1.11%)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7.78%),切口肌层厚度均值(0.45±0.15)mm>对照组的切口肌层厚度均值(0.38±0.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子宫瘢痕憩室的发生率(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子宫瘢痕憩室的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发生子宫瘢痕憩室的情况比较
2.3两组产妇的切口愈合程度比较:在手术后42 d,对两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的切口愈合甲级率(98.89%)高于对照组的切口愈合甲级率(9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的切口愈合程度比较[n(%),n=90]
剖宫产人数逐年升高的同时,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憩室发生率持续升高[5],大部分人们不认识子宫瘢痕憩室疾病,对其了解不多。子宫憩室主要形成于子宫手术后,子宫内膜与肌层愈合不佳造成子宫手术部位形成一个向外凸出的和宫腔相连接的憩室状病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自觉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憩室对患者的子宫结构及功能均存在影响,易造成不孕症、瘢痕妊娠、盆腔炎、月经病等,造成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目前关于子宫憩室的治疗方式多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临床上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原因尚未明确,很多临床人员考虑其形成和缝合技术和剖宫产子宫切口位置相关,多因为感染、生产过程中某些反应和子宫切口的异物排斥反应等原因造成的[6-7]。学术界虽然尚未明确关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发生机制,但是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手术时间的选择、子宫手术次数、剖宫产子宫切口的位置、切口局部异常排斥反应、缝合技术和产程过程等密切相关[8-9]。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未有统一指南,所以避免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形成、降低子宫憩室的形成因素对于提高剖宫产产妇的预后效果和生存质量来说十分重要[10]。有研究[11]结果显示,剖宫产术后产妇子宫瘢痕的恢复与在剖宫产术中所采取的缝合技术有很大关联。有愈来愈多研究人员[12-14]对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均得出了缝合方式与子宫憩室的形成存在相关性,目前临床上频繁使用的缝合方式有双层缝合、单层缝合。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使用的即为单层缝合中的单层连续缝合,单层缝合的优点有缝合方法简单方便、对多种伤口止血作用均佳、缝合对合整齐,手术切口处的组织未发生重叠增厚,子宫切缘的血窦关闭良好,组织的创伤和缝线刺激作用会很大程度降低,有助于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切口的愈合恢复。其缺点是对于子宫下段形成欠佳和因试产时间长而会造成切口上厚下薄、厚度不相同的产妇应用单层连续锁边缝合会造成切口缝合对合不佳,从而形成皱褶和穹隆样缺损,会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甚至会引发众多的术后并发症。但是使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进行加固缝合后,患者术后切口的出血情况、感染情况减少,切口愈合情况较优,这和多位学者的研究[15-16]结果一致。本研究中手术结束1年内复查结果显示,两种缝合方式中术后并发症子宫瘢痕憩室的发生率:进行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加固缝合切口的手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进行加固缝合的对照组,且进行连续水平褥式缝合的对照组的剖宫产切口增加了子宫切口处肌层厚度;这说明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子宫憩室发生率,有效地减少患者子宫内膜的损伤,促进切口的愈合,这与Saydam等的研究[17]结果一致。
综上,连续水平褥式缝合用于加固剖宫产切口增加了子宫切口处肌层厚度,降低了术后切口出血、感染率,甚至有效降低了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并为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提供新途径,操作简单无难处,不良反应少,预后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