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缨婷 陈萍 陈晓静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康复科 200120
手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一个器官,由于手部通常暴露在外,受到损伤的概率也较大,手外伤患者不仅需承受剧烈疼痛,还需进行急诊手术,给患者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1-2〕。相关研究指出〔3-5〕,手外伤术后康复期可长达3~6个月,虽然同全身性创伤相比,手外伤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性较低,但其会影响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甚至因此而失去工作,同时,手外伤常造成手部残缺及疤痕,带给患者较大心理压力,导致出现自卑、抑郁及易怒等负性情绪,致使患者拒绝接受现实,康复治疗依从性大幅下降,从而阻碍患者手术功能恢复,影响其生活质量。共情护理是一种新兴护理模式,指护理人员将心理学上的共情运用在临床护理中,表现出对患者的接受、理解与尊重,并以关怀、尊重的方式和态度表达出来〔6〕。张春等〔7〕的研究指出,共情护理能显著改善颌面部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健康行为与希望水平,有利于维护良好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基于此,本研究将共情护理应用于手外伤康复患者中,探究其实际应用价值。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康复科收治的手外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影像学证实为手外伤,符合手外伤相关诊断标准;③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存在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④沟通意识良好,具备一定语言交流能力;⑤知情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伴有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③伴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及合并症的患者;④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共情组及对照组各45例。共情组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0~55岁,平均(34.71±9.5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及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16例;手外伤类型:手指外伤9例,掌部外伤12例,腕部外伤17例,多部位损伤6例,截肢1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20~55岁,平均(35.49±10.1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及中专25例,大专及以上14例;手外伤类型:手指外伤7例,掌部外伤13例,腕部外伤16例,多部位损伤7例,截肢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手外伤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用药指导、手功能训练、腕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松动训练、握力训练、心理护理等,共情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
1.2.2共情组 采用共情护理。
1.2.2.1护理路径 组建共情护理小组,包含主任医师1名、康复医师1名、康复治疗师2名、心理治疗师1名及康复护士5名,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心理护理与共情理论知识培训,提升相关人员共情意识及护理能力,并结合以往临床护理经验,针对手外伤康复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制定本次共情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表达情感:①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沟通语言亲切、温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眼神及肢体语言等变化,以识别患者情绪波动,沟通过程中不打断患者表述,对患者不愿谈及的问题主动更换话题;②对患者年龄、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及心理活动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患者面临的问题,并引导患者讲述自身需求与康复目标,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表述识别护理重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③讲解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强调积极配合进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息,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产生共情:①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将自身情感影射到患者当前处境中,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内心恐惧、焦虑、抑郁及担忧等负性情绪,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及时进行适当抚触安慰,如握住患者双手及轻拍患者肩膀等,稳定其情绪状态;②耐心解答患者担心、顾虑的临床问题,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对患者的表述及时予以反馈,多鼓励、安慰患者,并给予相应合理建议;③尽量将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情况相似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鼓励患者互相倾诉,使患者找到认同感,释放内心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并邀请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身受伤经历、治疗经历、康复经历等与心境变化,使患者意识到良好心理状态对其康复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④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告知其家属态度对患者的重要作用,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帮助与接纳患者,并讲解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3)表达同理心:①对患者的病情、负性情绪等表示理解与尊重,将自身换位思考的体会及时传达给患者,充分表达自身对患者的关注、了解与帮助,使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是能感受到其痛苦与忧虑情绪的,以达到共情目的及强化共情效果;②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与深度,了解并满足患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对患者的表述与需求给予实时反馈,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③建立沟通微信群,邀请所有手外伤患者加入,鼓励患者在群内分享康复过程与心理状态,并定时或不定时推送手外伤康复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康复过程出现负性情绪是人之常情,不必过分忧虑,强调经过积极康复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①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量表〔8〕对患者心理弹性进行评估,量表共25个条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能力评价、消极情绪调节、变化承受度、控制度及精神支撑,每条目采用0~4分记分,以<27分表示心理弹性较低,27~73分表示心理弹性中等,>73分以上表示心理弹性较高。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9〕与抑郁自评量表(SDS)〔10〕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个条目,其中5个反向评分条目,以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69分表示重度焦虑,评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抑郁自评量表(SDS)共20个条目,其中10个反向评分条目,以50~59分表示轻度抑郁,60~69分表示中度抑郁,>69分表示重度抑郁,评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严重。③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11〕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共36个条目,包含8个维度,分别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及精神健康(MH),每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原始分数-最低可能分数)/可能分数范围×100%,总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实施共情护理后,共情组患者心理弹性较低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心理弹性较高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弹性比较〔n(%)〕
实施共情护理后,共情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实施共情护理后,共情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职业性损伤是手外伤的重要致伤原因,如切割、撕脱、压砸、爆炸、摩擦等,且部分患者可同时具有多种损伤类型〔12〕。临床常见手外伤有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断肢等,其不仅会造成患者手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及劳动能力下降,还会造成患者外在形象受损,导致患者心理与情绪遭受重大打击,甚至引起抑郁、幻觉、致残等恶性事件〔13〕。一方面,手外伤患者通常需进行急诊手术,而伤口疼痛与手术创伤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术后患者可能面临外在形象受损、截肢等噩耗,患者一时间难以接受,加之术后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康复治疗积极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手功能的恢复与生活质量。因此,探究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模式,提升手外伤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共情是护患沟通的精髓,也是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同情心及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的能力,耐心倾听患者表述,体会患者的具体感受与想法,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通过语言或行动表达对患者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并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这种情感,从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14-15〕。邵静等〔16〕的研究结果指出,将共情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通过活动干预、以己度人、合理宣教、心理整理与引导、善于倾听及心理护理6项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此外,同理心情绪疏导是以同理心及换位思考为切入点,为患者开展相应临床干预的护理模式〔17〕。高彩萍等〔18〕将同理心护理应用于手外伤康复患者后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升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以共情护理为基本框架,以同理心情绪疏导为补充,对手外伤康复患者实施共情护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与尊重患者,通过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表述自身感受、想法与需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的理解、关怀与尊重,从而疏导其负性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行为影响患者,引导患者以平稳的状态适应康复过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康复治疗,从而促进康复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共情护理后,共情组患者心理弹性较低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心理弹性较高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共情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共情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说明共情护理能有效提升手外伤康复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康复治疗,促进手功能恢复,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共情护理能有效提升手外伤康复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