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华伟 杨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主流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5G、VR、人工智能、短视频、移动直播等逐渐兴起,新的媒介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主流媒体立足新形势,推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发挥自身媒介优势,拥抱新技术,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发展空间。
移动资讯直播是指传播者通过直播应用APP,实时制作并同步播出音频和视频多媒体文件,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即时传递的视听信息及新闻。以手机移动客户端为主的新媒体逐渐兴盛起来,改变了用户被动接收信息的习惯,重塑了信息传播情境模式。
在融合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实现需要物质载体的支撑。当前,除了传统电视直播外,无人机、超高速摄像机、水下摄影设备等水、陆、空多渠道画面进入直播系统,VR、3D视频、5G全息异地同屏传输技术、智媒云等移动资讯直播形态,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多元并存的新局面。
在用户需求的助推下,直播逐渐延伸至各个行业,并成为不同行业领域的辅助标准,新闻信息领域也不例外,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涉足移动资讯直播领域。与传统电视直播不同的是,手机资讯直播以H5、弹幕、VR等技术功能为辅助,可以在视频之外添加更多的信息形式,具有表达形式丰富、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等优势。
传统电视直播由于受到频道播出时间的限制,要求报道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多数新闻直播以连线的方式呈现,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要求报道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高度组织化的叙事,注重在单位时间内信息的有效传递。而移动资讯直播作为个人综合应用工具,用户进入、退出随机性强。移动资讯直播门槛较低,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实时实现直播报道,大大提升了报道的时效性,也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为了有效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增强用户黏度,移动资讯播放根据新闻事件需要而定,不再严格受时段限制,时长通常在40分钟以上。这不仅可以传达新闻的核心信息,还可以完整展现事件全过程。移动资讯直播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件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可以是直播者实地采访行动架构的过程,以此实现受众信息接收与事件发展同步。
传统电视媒体和受众具有一种社会距离,而手机屏幕与用户属于亲密接触。在移动资讯直播过程中,报道者在输出信息的同时还与用户之间保持着互动关系。人们拿起手机,可以突破时空束缚,在任意时间和空间与报道者进行互动交流。报道者可以通过观看评论,实时与用户进行即时互动,从而形成双向交流。由此,用户不再是模糊的群像,而是鲜活生动的个体,甚至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与报道者一起完成直播内容的构建。此外,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评论区进行实时讨论和反馈,影响报道者的报道方向,形成交流。移动资讯直播从社会传播和人际传播两个层面重塑了传播态势,推动人类进入跨时空、全方位、立体、多元发展的媒介形态。未来,移动资讯直播将从身体、生理、心理等方面更真实地还原人际互动场景,加深“面对面”感知的真实性,更方便地满足人们的信息和社会需求。
近年来,主流媒体开始尝试用Vlog+新闻报道的方式,探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重塑影响力优势,传播效果明显。Vlog+新闻是一种基于移动智能通讯工具,以真实记录和拟真实状态,记录个人生活,呈现新闻内容,适应社交传播需求的新闻报道形态。Vlog+新闻这种传播形式可以自由嵌入不同平台、渠道和终端,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社会传播关系相连接。作为短视频新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态兼具日常生活性与审美性。Vlog+新闻不是简单套用模板的粗放型短视频,而是围绕某个新闻主题、新闻事件,运用叙事技巧、策略、镜头、构图等视听语言生产的视频作品,具有日常性、风格化、对话性等特征。
Vlog作为博客日记,以纪实叙述为主,聚焦日常生活场景,其视觉话语拉近了报道者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所谓日常性主要体现在叙事方式上。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逐渐由宏大主题转向生活化叙事,后者将个体生命的生活叙事话语注入其中。传播主体改变权威报道者的角色设定,把握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世界,理解话语对象的心理世界,使用人性化的话语模式,主动把宏大叙事话语转化为接近现实生活的话语。Vlog报道者在叙事方式上多用描述性话语,少用概括性话语;多用细节性话语,少用宏观性话语;用故事化、细节化、生活化的话语方式,注重人情味的表达,对受众(用户)不甚了解的新闻背景进行阐释,从而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自媒体语境下,技术使普通民众被赋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体的参与意识觉醒。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Vlog+新闻报道者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报道者以极具风格化的个性特征,通过个体对生活体验、情感观点等的自我表达,塑造自我品牌形象,增强视觉说服力和影响力。用户在观看Vlog的同时也欣赏报道者传达出的人格魅力。报道者侧重于记录和分享,真实地展现生活,自然地表达自我,人物性格鲜明,更接近于人际传播的方式。除了向用户传递信息外,其更重要的是与用户保持一种亲密的信任关系,由此拉近了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平等互动中逐渐增强了报道的社交性和用户黏性。Vlog+新闻透过报道者的主观镜头展现人格化生活样态,但这种展现并非原始呈现,而是经过选题策划、剪辑等艺术手法进行的艺术呈现,从而使视频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凸显了个人风格。
在Vlog+新闻拍摄的过程中,报道者已经与“虚拟粉丝”进行了对话,并试图引导粉丝参与到视频的再制作中,从而实现粉丝与短视频博主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延伸文本的审美意义。在大多数Vlog+新闻视频中,报道者往往会用口语化的语态,以符合其人设的语言与粉丝对话,回应网友关切,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和关系,增加交流愿望。在Vlog+新闻拍摄过程中,报道者使用大量自拍画面,这种视觉呈现方式类似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谈时的视觉图像,可以产生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从而弥合报道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类新闻通常是以幕后观察的方式叙事,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2021年11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康辉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二季,康辉以真实记录工作状态为内容,为网友们展现了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现场准备工作情况,将严肃的新闻题材软处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场景呈现中,报道者用自拍的方式,从第一视角和自身经历去观察和叙述,使受众产生了“心理在场”,创造了一种沉浸感和对话感。
VR是基于计算机大数据对真实世界的三维虚拟再现。这种三维虚拟世界可以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VR与新闻报道的结合是近年来新闻领域的一种新尝试。该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具有深层次的产业逻辑,并非技术与产业的简单融合。新闻报道的目标是追求真相和现场,VR的应用能够为新闻报道带来沉浸感和在场感。
沉浸在场。人类在追逐“复制”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在通过媒介寻求超越时空的方法。影视屏幕就像一堵“墙”,无论报道者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无法改变和打破这堵“墙”。VR的应用促进了报道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打破了叙述者与用户之间的“墙”,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在VR世界中,非言语信息变得真实可感,以往报道者依靠大段语言描述所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在VR环境中只需要镜头的转换就能实现。VR新闻不仅以技术的形式实现了“在场”,也改变了受众与报道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受众不仅是新闻的“观察者”,也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是参与者。
新闻的叙事视角包含着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判断和倾向,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从实践的角度看,新闻叙事可以分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和复合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VR的应用使受众可以参与到新闻文本中,这就意味着受众从有限视角参与到叙事中成为可能。
在传统的视频新闻中,记者是新闻叙事文本的权威发布者,而记者的报道过程就是构建事件的过程。如2021年7月2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党史宣传沉浸式互动视频产品《百年前的那一刻,有我》,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游戏元素,注重互动体验,通关后可生成专属互动海报,吸引了不少用户自发在社交平台裂变传播。作品一经推出,就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在VR新闻中,用户面对的是360度的三维空间,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主动选择观看角度,打破电视镜头框架的局限。以往报道者通过剪辑、镜头的调度等手段支配受众获取信息,在VR中受众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应主动适应变化的条件,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传播空间,运用融合化创作渠道,掌握多样化创作手段。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夯实专业素养,科学把握矛盾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积极探索推进新闻实践活动向前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融媒体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根据媒介发展的特性,适应融媒体社会的发展要求,用好媒介资源,严格锤炼专业素养,深入了解并掌握新闻报道的内在机理,积极探索适应融媒体语境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