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波
(湖北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0)
软考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的国家级考试,目的是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评[1]。
软考率先实行“以考代评”制度,利用科学化立考、规范化评价计算机行业和软件产业人才,为行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贡献。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后难以迅速融入企业。
高校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主体,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对接行业需求,如何确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本文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软考体系,提出软考与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相结合可贯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多数软件企业存在人才紧缺的现象。高校作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虽然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供给逐步上升,但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配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并不不匹配,甚至存在脱节[2]。
现阶段,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定位较为模糊,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色不强,计算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等与市场人才需求相互脱节[3],无法完全对接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
事实证明,“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是最符合IT 产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供应状况仍然属于“橄榄型”人才结构,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培养的中端人才层面,顶端系统总体分析设计人才、项目技术主管等核心人才稀缺,底端具有IT 实践能力的基础人才匮乏[4],人才供需本身存在结构性矛盾,不利于软件产业创新发展。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软件及相关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催生许多领域持续创新发展[5]。但由于机制、人力、物力等多种因素制约,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变动性、适应性普遍较差,无法紧跟产业发展前沿,造成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结构优化不足等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一直沿用学科型教学体系,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实践并未将企业岗位需求嵌入常规化教学进程,造成学生难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岗位技能[6]。同时,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缺乏顶层设计,脱离了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学生无法依据个人兴趣得到相应的个性化指导[7]。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通才式”培养方式,会使得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毕业后无法立即适应工作岗位[8]。
软考体系设计基于职业分类方法,参照国际标准,顺应计算机行业和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初级、中级、高级3 个层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信息服务5 个专业类别,27 个专业资格相互衔接的考试体系。
软考资格设置涵盖信息技术行业关键技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匹配企业实际需求,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中具有示范作用,对计算机和软件行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引导作用[9]。其中,资格设置符合产业人才分类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小类中7 个细类相互对应。此外,软考也是唯一以企业岗位命名考试资格的国家级考试,资格名称设置更贴近企业实际典型岗位,具体的职业名称、软考资格、企业典型岗位如表1所示。
以表1 中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职业(细类代码2-02-10-03)为例,IT 企业软件开发岗位主要为开发和测试。其中,编程为主的程序员是软件开发人员的入门岗位;进阶岗位是软件开发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前者偏重开发设计,后者偏重测试;高级岗位包括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该职位更关注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扩展性等。
目前,不同用途、数量众多的信息系统已遍布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行业,对推动信息产业特别是IT 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系统开发的角度而言,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5 个阶段,软考体系下的资格设置覆盖了信息系统建设全生命周期所需岗位。信息系统建设与软考资格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 可见,软考体系设计在面向系统集成企业、监理企业、运维企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来自信息系统建设方、使用方和管理部门参考人员的需求。
软考体系设计符合《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采用“以考代评”的方式,从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维度考核实际岗位的技术和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者均可获得相应级别职称证书[10]。如此,使得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可根据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和进度,结合自身课程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选择相应资格进行报考,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双证书制度实施[11]。
软考持续跟踪产业现状和主流技术发展趋势,实时更新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知识体系,注重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性作用,重点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具体的,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深到浅划分为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和了解5 个层次,强调各知识点间的通用性。此外,各等级资格考试均增加对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安全性、标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主张从多维度综合评估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岗位能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也对知识和技能按照掌握程度进行区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相似度高。因此,软考体系设计可规范和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12]。
Table 1 Occupation name,soft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 and typical positions of enterprises表1 职业名称、软考资格、企业典型岗位
Fig.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ft test qual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图1 软考资格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对应关系
软考立足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跟踪国际、国内主流技术,注重产业生态建设,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符合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的产业发展要求。考试标准围绕技术、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管理服务等方向的岗位,满足岗位能力的评价体系,已成为行业人才评价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13]。
为紧密结合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校应依托IT 行业职业岗位群,结合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IT 企业岗位能力模型、软考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形成“三位一体”知识地图,建立“岗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14-15],如图2所示。
Fig.2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post course certificate integration"图2 “岗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目前,“岗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尚不包括研究型高校。由图2 可见,软考资格、专业课程、企业岗位能力分别从不同知识、维度培养和评价计算机人才,三者之间通过知识地图实现贯通,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互结合。其中,三者之间关系如表2所示。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oft test qualification,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nterprise post capacity表2 软考资格、专业课程、企业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总体教学路线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16],对于刚入门的学生而言,难以深入了解课程间的联系和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为此,双一流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可分别参照“信息系统建设全生命周期”对应的软考资格岗位要求,针对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设置不同课程体系,开设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从工程角度和项目管理层面理顺知识结构、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并融会贯通所学课程内容。
具体的,软考初级资格对应专业基础课程;中级资格对应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资格对应专业方向课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均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资格进行报考[17]。
(1)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规划设计师高级资格对应高级软件工程课程。
(2)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师高级资格对应软件工程、软件需求分析课程。
(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架构设计师、网络规划设计师、高级资格对应、软件工程、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等课程。
(4)系统实施阶段。程序员初级资格、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等中级资格对应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网络管理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初级资格对应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等课程。
(6)贯穿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和项目管理。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资格、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资格对应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由此可见,软考为不同院校在校生指明了一个系统学习IT 技术、了解未来主流IT 技术的发展路线,为高校人才培养适应产业亟需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奠定良好基础。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高校以市场人化才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能力为切人点,推动产学结合,实施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18]。
将软考引入高校进行嵌入式教学[19],具体方式包括:①按照软考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②通过课程改革将代表职业岗位要求的软考知识点融入相关教学课程;③课程间相互整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④将考试考查内容贯穿课堂授课内容;⑤将软考案例引入计算机实践教学。
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能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契合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通过软考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职业岗位适用的人才,增加高校计算机人才企业认可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技术认知能力,有利于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计算机人才。
软考体系设计规划了IT 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进阶方向和典型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软考,在校学生能够全面位审视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要求,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方向[21]。
同时,软考坚持实施IT 考试国际标准,保留一定比例的外语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学习专业外语,及时了解计算机学科最新成果、产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国际接轨能力。
当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也应该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此外,各院校也应该同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产教融合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具体的,软考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具有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效、安全地进行信息处理操作。考试内容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但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内容相互融合,使得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取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分的同时,也能够获取信息处理技术员的初级职称证书。
湖北省各高校实施软考模式的方式多样。例如,将软考纳入本科生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将软考与教师评优、学生奖学金、专升本、保研加分等项目挂钩;将软考与工程实践、实训、实习等相结合构建工程实践课程;职业院校积极引入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考试作为课证融通试点,将考试内容嵌入计算机导论或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推广至全校其他专业。
软考在各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上效果显著,促使软考规模不断扩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所获得的成果有:
(1)将软考纳入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文华学院信息学部从2019 年开始,将软考纳入本科生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报考规模增长显著,报考资格多样化。此外,为精准对接相关专业报考资格,规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只能报考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资格,其他专业学生报考则不受限制,极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课证融通试点改革。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昌职业学院等院校已将该方案从计算机类专业学院推广至全校其他专业,形成以国考代校考的考核模式。每年报考规模均在500人以上。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任,软考是引导高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起步器,将软考引入高校构建岗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基于岗位能力的嵌入式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助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软考作为我国IT 届公认最具权威性的国家考试,能够为企业人才的选拔提供依据,是产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今后,应进一步发挥软考与企业岗位能力高度契合的优势,探索一条以软考为纽带的校证企融合创新模式,为行业建设和企业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