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敬宜 史 夺 张 磊
(1.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省筑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00 3.华润置地(长春)有限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00)
为了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强的的应用型人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各专业形成多个纵向培养方向。2021年再次完善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达35.9%。注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采用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习、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规划设计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传统的重视理论与设计,轻视技术,转变为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使本科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能力。将团队讨论、项目案例分析、课程结构体系模块化等创新型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中应用。
无论职业院校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及实训,将4-6名学生分为一组,专业理论课中共同讨论某项专题,探讨过程中,引导学生团队合作、独立思考、能够承担所负责的版块,积极与他人进行协调、沟通,创新与反思相辅相成。
项通过实际项目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学习方法、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
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打破传统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改变理论占有主导地位的课程框架,对接企业,调研市场,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分目标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工程实践有三个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进行选择确定方向,主要分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两个方向。在第8学期末,建筑学专业开始布置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并积极鼓励企业与学生的沟通,并进行双向选择然后确定每个学生的方向。同时,考虑到这三个方向所覆盖的面也都比较广,因此当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可以再进行方向的细化和凝练。经过大方向的选择和小方向的细化,基本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内容不一致的问题,并能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避免了学生校外实践环节一刀切的问题,这一模式为解决了人才培养趋同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巩固理论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搞技术人才,与实际市场接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相应能力的实践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实践课程考核方案,使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能使考核方案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个性化培养的需求,考虑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工程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改变了以往通过单一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做法,设置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每门课程的综合成绩由课程作业、课程答辩和成果报告、小组答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平课程作业作业、课程答辩、成果报告比例占70%左右,小组比例占30%左右。不同基础的同学在这个考核体系的约束下,实现了不尽相同的实践培养过程,但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并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同时考虑学生未来出口的个性化,我们针对学生的未来出口设立了实践加强措施。学生就业、考研、出国三种模式的实践加强措施都是在基本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的,如表1所示,针对立志就业的同学,在实践环节上,对其项目案例的训练量加重,使其参与更多项目案例的研究和开发;对其企业实习环节在内容上进行加深,使其完成的企业实习环节具有真枪实战的作用;在学科竞赛环节上要求所有学生至少参加1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发挥校外合作企业资源优势的作用,为学生积极联系就业企业,提前为就业企业提供订单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考研的同学,在基本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鼓励其回学校参加学校免费为考研同学开设的数学和英语考研辅导班,在企业实践环节的时间上为其提供便利。在企业实习上为学生联系与其研究方向相关或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实习,为其以后研究工作的延续性奠定基础。针对出国的同学,对其外语进行训练,使其多参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外合作的内容,比如参与翻译外文资料,整理外文技术文档等内容;在企业实习上为学生联系外资企业或者与其出国后所研究方向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
表1 针对分目标的建筑学专业实践加强措施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制、工程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从设计院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等方式强化“双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相应培训,同时依托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立教学组织,采取“学院—教研室”“学院—课程组”“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多模块教学体系。
建立了“模型建造专业基础教学组”“跨学科BIM 协同毕业设计教学组”“创新创业竞赛教学组”等课程教学组,凝练课程组织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学改革,使教学组织、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在应用型高校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过程中,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开展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性培养,优化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1)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传统的课程教学导致学生过多的注重理论知识,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从完善、规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出发,及时更新教师授课大纲、教案、授课计划以及对学生课程作业要求。
(2)完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应用型高校教学特点以及人才个性化需求,加强过程性考核,制定教学管理规程;明确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实施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
(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加强省、校级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交流平台的发展。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邀请设计院专家担任设计课和毕设导师,参与课程指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分方向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分层次解决了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问题,分目标解决了学生未来出路的问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建立科学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能够明确地为自身定位,并针对今后的工作方向而有目标地调整自己的学习重心和方向,扬长避短,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从各方面不断提高对学校转型工作和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学习,解放思想,明确目标,打造专业特色,推进建筑学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和一流教材建设,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