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AGIL模型及实现条件研究

2022-09-21 09:0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谢 冲

(中国政法大学 离退休工作处,北京 10008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多次强调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在落实好“三全育人”改革中,必须在理念上有新认识,在机制上有新构建,在方法上有新举措,在经验上有新积累。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资助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三全育人”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激活了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资源要素,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021 年4 月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作出了最新表述,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一方针,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要求,规定了新时代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全国高校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入探索新时代的“三全育人”工作机理,实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方式[3]。

我国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高校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办学之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三全育人”的理念出发,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上学或上学难的问题,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或中途请假打工赚钱后再申请复学或因心理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习甚至身心健康。高校资助育人“最后一公里”工作是“三全育人”伟大工程最末端的工序,是高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人才培养中延伸到完成立德树人的最关键的一步。切实巩固和提高资助育人成果,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漏掉每一个“三全育人”的环节,不漏掉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推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全面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在各项资助项目和工作环节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帮扶、学业帮扶、就业帮扶等。由此可知,高校资助工作十分重要,切实巩固和提高资助育人成果,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育人机制的研究,在“三全育人”精神的指导下进行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校实施“三全育人”这一理念,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选择,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遵循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工作路径,使学校各个教育环节,各个教学过程,各个工作任务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我国古代政治家管子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国家的发展依靠新时代的青年输送的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人才培养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目标[4]。“三全育人”改革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在落实好“三全育人”改革中,必须在理念上有新认识,在机制上有新构建,在方法上有新举措,在经验上有新积累。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资助育人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育人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本文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为遵循,借助于AGIL 模型,从四维功能,即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整合功能、模式维持功能等等[5],探讨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AGIL 模型及实现路径研究,发挥“三全育人”在资助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重视学校的资助工作,并将其视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从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布的《2020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就可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推进精准资助,持续加强规范管理,全面促进资助育人,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2020 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 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 亿元;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78.12 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0.40%;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简称“社会资金”)29.01 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2.33%;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183.62 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4.76%。此外,2020年秋季学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54.76 万人。由此可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

2020 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社会便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主要表现的“后小康时代”。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将面临新的问题挑战。在新的改革发展背景下,资助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重要组成部分,从“三全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高校育人系统工程来看,资助育人是这一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资助工作兼顾了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予学生的帮扶与关顾,是具有全面性的战略措施。

一是在资助工作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后,高校资助工作不那么重要了,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我国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得到全部消除,贫困问题仍然以相对贫困的方式继续存在,所以家庭经济困难现象仍然存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上学、上学难的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十分重要。二是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上存在可信度问题,主要是凭当地街道和村镇提供相关困难证明材料,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影响了高校精准资助。全面建成小康后,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相对贫困更加动态,家庭经济困难标准的制定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党和政府在后小康时代,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关怀,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标准已不适应于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的需求。因此,如何基于“三全育人”的思路,制定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就将成为后小康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难点。三是在资助学生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资助,缺乏精神帮扶问题。有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下列现象:重经济资助,轻能力资助;重保障完成学业,轻保障心理健康;重单向经济资助,轻双向感恩、激励回报等问题。由此可见,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过程中,继续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坚持立德树人,夯实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在2017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培养工作关系学生本人,也关系其家庭,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知,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落实党和国家育人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落实关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一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举措;二是更好地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三是不断强化资助与育人、经济资助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契合,打通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学校资助,提升了资助育人实效,促进了学生发展,使之成为促进“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8]。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AGIL 模型的工作机理

(一)AGIL 模型的概述

AGIL 模式是社会学中的一种抽象理论分析模型,是帕森斯提出的四项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的功能,是社会系统内部的元素基础。如果社会系统想要维持存在和取得均衡,这四项功能是必要条件,具体内容包括:适应功能(Adaptation)、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适应功能是指必须获得足够生存的资源并进行分配;目标获取功能是系统有能力确定目标次序并且实现目标;整合功能是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发挥整体作用;模式维持功能是维持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强调文化的作用,用制度确保系统的运行[5]。

AGIL 模型广泛运用于政府管理和教育系统等方面,切实做好“三全育人”工作,正是政府主导、高校实施的动态运行系统。将AGIL 模型具体应用于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系统中如图1 所示。根据AGIL 四种系统所需要,结合AGIL 四个层次要求,探讨资助育人在“三全育人”中的工作机理,这样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子系统与“三全育人”运行系统整体结合更加紧密,目标更加明确,外部信息更加充足,发展条件更加优化,工作开展更具实效。将分析系统内存在的问题,应用于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中,通过这一创新路径,更好更有效地达成资助育人的效果[9]。

图1 基于AGIL 模型的资助育人分析

(二)AGIL 模型用于“三全育人”资助工作的机理分析

第一,适应功能(Adaptation)。资助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举措之一,适应功能是资助育人能够获得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适应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谓是成果丰硕,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方面的资助措施更是千方百计,资助额度在2018 年高达2040亿元,相对于全球的教育资助经费来说也是首屈一指。但是我国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缺乏良好供求互动,存在部分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的就业难、部分工作岗位没有学生就业的难就业等现象[10]。

根据AGIL 模型,从人力资源适应功能与机理上来探讨,在“三全育人”中,全员参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高校全部的教职工,都需要对资助育人的环节发挥育人的引领作用。但是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例如:有些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或担任思想政治类理论教学的教师对育人的工作没有高度重视,有单纯任务观点或单纯计完成授课观点,讲马列,学马列,信马列,用马列的表率作用不充分,存在思想政治课程有差距、思想政治工作有间断点的现象。而从事其他专业教学的授课的教师,在基础理论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等教学时,包括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在知识与技术传授过程中,充分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存在课程思想政治不到位的现象。“三全育人”中的资助育人也存在功能适应不充分问题,一些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任务仅仅单纯地交给学生辅导员负责实施,没有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的资源潜力,影响了学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得到系统与全面的实现,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第二,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借助于AGIL模型的机理,我们将资助育人作为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的一个子系统,目标获取功能是系统有能力确定目标次序并且实现共同目标——立德树人。资助工作的实施就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家庭经济上暂时的困难,克服因经济问题所造成在校学习和生活、完成学业上的阻碍,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层次的满足,创造全心全意投入学习的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基于各种方面的,呈现层次多规模大的特点。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概括为三位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即“3+2 教育模式”,“3”为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结构:“知识结构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实践能力模块”;“2”为两个“小鼠标”:“素质教育鼠标+创新创业鼠标”。“素质教育鼠标”内涵为高校结合各自的办学底蕴、文化传承、学科特色、专业优势、行业声誉、社会影响。点击“素质教育鼠标”,增加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教学或训练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这一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宏伟的坐标系,描绘出清晰工程蓝图。在资助育人的实施环节中,将“三全育人”融合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将资助育人汇入三位一体两翼的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资助育人全方位,达成目标功能获取。“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就是要求对在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能忽视“育”的作用,所以对资助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求“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11]。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在资助育人方面提出的标准首先就是要完善资助的体系,有计划地开展资助活动。根据实际的资助育人状况来看,有些环节存在着重形式、轻效率的问题,在认定工作中,认定对象标准不精准,还没有完全建立或健全能够全方位展示学生需求的档案系统,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的信息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处理,影响了资助育人的目标达成度。

第三,整合功能(Integration)。为了使得系统运转的效率更高,需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根据AGIL 模型的机理,在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中,特别强调整合时空资源做好育人工作,即高校的资助育人环境由多种隶属关系构成,虽然高校的资助育人环节有明确的组织领导,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高度的默契关系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没有协调沟通,常常会导致高校资助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方式,会影响到资助效率的提升[12]。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分工不均衡,虽然高校都设置学生资助工作管理部门,但是部门基本隶属于学生工作部,缺乏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长久以来就会使得学校“三全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全员育人的参与效果不够明显,学生资助部门的人员对资助育人工作包揽过多,会导致其他协作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资助过程中,学校总体对资助过程安排后,实施过程要经过多个部门,包括学校党委部门、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及各二级学院等,在这过程中信息的传递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资助育人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第四,模式维持功能(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模式维持功能是指系统内部需要一定的文化和规范才能正常运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特征和软实力的标志,是通过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显性表征。大学章程是大学内部的宪制性文件,是根据高等学校设立的特许状、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有关大学组织性质和基本权利的并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治理学校总纲领。高等学校章程具有法的属性,同时是大学组织行动的模板,是大学组织、其成员和过程的象征,是大学自身特定的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气质与大学目标的结晶。要维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可持续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说这个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未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根据AGIL 模型的模式维持功能,在高校建设“三全育人”的系统中,尤其在资助育人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方位育人要求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物质资助,更要注重精神关怀,扶贫与扶志共同进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受助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熏陶、对政治思想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和科学合理规范制度才能保障资助工作可持续提质增效。以学校章程为代表规范是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制度保障,细节决定成败,制度决定结果,这些是学校内部三育人工作政治生态环境。由于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帮扶的现象,现实中,资助工作在物质资助发放完成后,就像水过地皮湿,没有渗入到地底去浇灌受助学生的精神根基。所以在实施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持续达到的目的就是帮助受助学生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在规范层面来说,虽然各高校制定了明确的资助育人规章制度,但是各级部门对其贯彻实施的程度有所差异,缺乏监督保障的力量,导致制度的权威性下降,再有对于现有制度体系的评价系统,向下传达与向上反馈路径不够明确,导致资助效果不尽如人意,与“三全育人”要求中的全方位育人不能完全适应[13]。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AGIL 模型实现的主要路径

(一)适应“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拓展资助育人平台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激活了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资源要素,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1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要适应“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新要求。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实施资助育人的手段,必将使得资助效果锐减,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是遵循“三全育人”的要求,深入探索新时期资助育人机理,凝聚学校和社会力量,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成熟的“三全育人”模式,从而使得资助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育人机制,如图2所示[14]。

图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育人机制

高校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于AGIL 模型的适应功能,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为产出导向,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需求导向,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线,根据学生群性的家庭经济环境和个人需求特性,开展资助工作。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高校做好资助工作的保障措施就是要突破由政府占主要资助来源的局面,积极拓宽其他渠道的资助方式,尤其是社会资本和公民捐资。高校培养人才最终还是投入到社会中去才能实现成才价值和社会贡献,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企联动方式,企业不仅可以提供物质资金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岗位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提升技术技能和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国外的高校资助来源个人捐资助学比例较大,较多的校友在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之后,会以捐赠的形式回馈母校。我国高校可以加强同校友之间的联系,通过校友会这一平台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开拓校友会平台从资金、实物、技术与学生就业的合作空间和支持途径。同时高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形式以达到互助共赢目的,尤其为资助育人提供机会与方便。学校还应优化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比例,现有的大多数的资助政策是以无偿的形式提供给高校学生,这种方式虽然会使得学生的压力较小,但是给国家和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如果适当地引入第三方有偿资金提供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贷款给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力如动力,借助于这笔资金用以完成自己的学业,就会更加地珍惜学习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着眼“三全育人”工作目标,保障资助育人达标

“三全育人”的工作目标就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环节,同时内涵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环节中。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做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的策略,就是要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的目的要求,既要对当下资助育人项目、载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更要对资助育人机制、体系、标准进行重新建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强化过程效应,做到精准发力,获取目标功能,是做好“三全育人”工作重要基础。

基于AGIL 模型的目标获取功能,资助育人工作应该体现培养目标具体化。高校应依托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而资助育人工作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资助育人也是为了服务这一根本的目标。为了促进这一目标更好地开展,其保障措施是加强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制度和规范上面下功夫,做到全过程有制度标准、有公示规则、有专人负责、有检查监督。在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注重管理细节,建立健全的资助认定工作机制,精准认定资助等级。通过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支持手段,结合线上线下对受助群体的谈话沟通方式,建立合理的能被广泛接受的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建立受助学生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采取定量和定性双重分析的手段去制定认定标准,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进行信息联动共享,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管理机制。

“三全育人”视角下对于资助工作的开展,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坚持育人为导向,一切的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所在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过程,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要求,对创新发展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对社会实践要求足够的实践以及对道德品质方面进行评估,综合上述的所有方面,来确定奖助学金发放给受助同学后能够发挥育人的效果。同时受资助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更加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坚定了爱国自信心。

(三)围绕“三全育人”工作任务,协同资助育人联动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其实质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高校应切实提高站位,以知促行,立足于“三全育人”根本任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其对策是,统筹校内各方面资源,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服务全员育人的全局性要求,以资助育人培养出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有感恩心,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开展“三全育人”下的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作用,需要明确高校党政部门,尤其是学生工作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在资助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负责协调,部门各施其责,学院主体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15]。

基于AGIL 模型的整合功能,从高校人才培养价值链来分析,高校的社会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是进行学科与专业建设、招生工作、教学工作(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或论文)、毕业生就业或创业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基本活动的集合体。同时也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教辅单位管理、内部后勤工作和校园外部环境等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教学教育工作和学校运作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人才培养价值链。从整体来看,高校资助育人的作用想要发挥得更好,其保障措施,就要从“三全育人”方面来整合价值链的功能,即保证每个环节在资助育人工作有所效应和效力,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助学、教辅管理助学、后勤服务助学等勤工助学岗位,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在构建全校育人共同体上充分发挥聚合作用,在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价值链活动关键是人的作用,高效率的资助工作队伍,必须富有专业性和责任心,所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好学生工作队伍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健全资助管理机制和建设稳健运行的职能部门是缺一不可的,要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载体和体制优势,构建工作闭环,坚持守正创新,将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三全育人”各环节,使资助育人在全员育人体系中能形成的工作闭环价值链,做到守正创新。

(四)服务“三全育人”工作特征,持续资助育人实效

“三全育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是以行践知,深入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见常态出实效。因此,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是必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资助育人,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不断迭代完善,并用于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不断提升。

基于AGIL 模型的模式维持功能,可知“三全育人”工作,尤其是资助育人工作,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动态过程,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一种。筑牢立德树人的底线,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线,深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属性理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只是资助项目的实施,更重要的是精神活动的开展,全方位的育人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其保障措施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多种形式,这些方式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与效果。一方面,高校资助工作大部分的资源来源是国家和政府部门,但是社会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所以高校要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开展全社会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实施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对物质资源进行发放,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扶持,强化感恩精神、励志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教育,打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实现多维度、包容性的育人文化,多元的教育信息以及多样的方法选择,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时要充分通过挖掘高校的深厚教学传统,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理论的时候,通过认知与情感、智力与努力,发现创造不同的世界。

随着“三全育人”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创新,国家开展了多种有关助学、筑梦、成才的主题活动,实施发展型资助计划。学校要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底蕴、优良传统和地方特色,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资助育人机理,宣传积极正面事例,开展资助相关讲座,做到宣传到位,让每位同学都能对资助的相关信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胸怀报国成才之情,立下建功立业振兴中华之志。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