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能力比赛评价指标谈“三教”改革*

2022-09-21 12:31孙丽丽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法院校比赛

孙丽丽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100)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原信息化教学比赛,以下简称“教学能力比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虽从形式上已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年度常规工作,但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又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和历史责任。深入理解教学能力比赛评价指标体系,对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能力比赛的时代演进

教学能力比赛始于2010年,从中职组赛事开始,2012年增设高职组比赛,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1]。根据文件精神,大赛调整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从单一考核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转变为全面考核教师信息化综合素养。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大赛特别强调国家教学标准与特色创新并重,强调模块化课程内容、教法改革和课堂革命并重,强调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重。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纳入双高院校9项标志性成果,将赛事奖励提高到国家级奖励的高度[2]。随即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省赛规模由2018年的31个省增加到37个省,实现了专业大类全覆盖[3],教学能力比赛在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的显性平台。

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工作要求,修订评分指标体系,完善评测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色,力求比赛公平公正,有效引导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进程。2019年到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评价指标、关注要点体现了较好的延续性,以下分析以《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4]为依据。教学能力比赛按照课程类型的要求不同,分列了5项评分指标,20条评价要素,71个观察点(见表1)[5],其中通用观察点67个,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观察点1个,决赛现场展示观察点3个。

表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价指标体系

比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总体思路[6],引导教师围绕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打造优质的育人生态。20条评价要素分别对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了细致的观察点,为持续深化推进“三教”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行动路径。例如,评价指标中关于内容与策略的相关要求,是对“三教”改革中教材改革层面的全面指导。教材改革就是要更好的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内容与策略”评价指标体现“八个相统一”的指导思想,体现融入劳动育人、融通职业能力的支撑落点。

二、教学能力比赛对“三教”改革的推动

根据教学能力比赛20条评价要素的具体观察点特征,分别对应到教师、教材、教法角色(表1角色归属),深入理解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凝练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意义及发力点,发挥好“三教”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发展重要时期的关键作用。

(一)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应以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基本实现前提。根据《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要求,特别是20条评价要素中的第8、13、14、19条要素,“三教”改革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积极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德技双馨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

1.抓好师德师风引领作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唯一的“人”的要素,对保障“三教”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长效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奖惩结合。通过“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最美教师”等榜样示范工程,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传播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的正能量,将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融入日常工作。

2.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评价要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活动要互动且深入有效,强调教学气氛要生动活泼。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主动突破原有的课堂掌控者、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枷锁,主动走下掌控者的“神坛”。做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关注课堂生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互动、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转变,学生将更加关注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能力的提升,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

3.提升教师个体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聚焦未来职教发展趋势,关注教师高效成长路径。高职院校应认识到教师个体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教师基本素养、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维度,对教师个人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从教师基本素养角度,要求教师端正态度,做到认真、规范、亲合力强;从专业素养角度,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从创新能力维度,要求教师加强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立足本职领域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4.搭建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比赛自2019年起,不再接受教师个人报名参赛,比赛要求2~4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赛制积极助力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重点考察团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高职院校主动规划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鼓励区域范围内跨校组织参赛团队,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参赛,倡导老中青传帮带,积极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以上要求及措施进一步说明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是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不竭动力和持续源泉。高职院校在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做到建设理念清晰,外引内培相结合;体制机制完善,校企互聘激励机制、团队负责人聘任机制、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管理办法灵活,分类别、分层次灵活聘用,分学科、分专业重点培养,最大限度激发高水平师资团队力量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与时俱进的教材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学能力比赛评价要素要求课程选用教材应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教材应配套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引导高职院校严格执行教材管理办法,倡导使用新形态教材,如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推动配套智能化教学环境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1.准确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改革是解决“教什么”这一问题的最终落点,“教什么”既要保证内容的正确性、知识的连贯性,又要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要想为“教什么”这一问题找到准确答案,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应深入领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对标、再梳理、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向上对标应服从于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服从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定位,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道路上,特色鲜明是生存之道也是成功之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向行业发展对标应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紧跟行业调整是专业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道。通过进一步理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才能有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合适的教材选择和教材开发,才能做到正本澄源。

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指导书。由于受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和束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教材改革首先应打破传统的按学科知识结构搭建的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8],紧密对接行业产业岗位需求,从关注学生职业成长全周期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岗位工作过程核心能力要求,提炼岗位核心能力要素,扎根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构建立足当前、符合长远、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重构一方面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岗位核心能力要素的提炼为教材开发建设提供了行动框架,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与时俱进的开发教材。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解决教材陈旧老化问题。高职院校传统专业课教材与实践环节脱节较为严重,教材更新换代慢,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未能及时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别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教材开发本质要义应体现与时俱进性,体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精准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吸引行业、企业专家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教材开发及教学资源建设,深入调研剖析岗位核心能力要素及岗位未来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行业标准规范、典型案例等。以校园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广泛开展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融媒体精品教材开发。

4.完善教材建设保障机制。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精品教材建设,打造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优质高职院校在教材建设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灵活、开放、多元的教材编写体制。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大师巨匠、高级技术人员等共同组建教材开发团队。突破原有学科性课程体系束缚,基于岗位核心能力要素框架,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示范教材。要建立健全高职教材优选机制,明确教材选用标准,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多主体需求,依照课程标准、对标产业发展、体现动态调整机制。

(三)多元有效的教法改革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学能力比赛评价要素要求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开展有序,互动要深入;要主动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深刻的教学体验;要突出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教法为育人手段,多元有效的教法改革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保障。

1.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护航。教学能力比赛在育人诉求上提出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法改革中应突出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应坚定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要素,有机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教学设计,全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推动优秀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落实好专业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护航专业人才培养功能。

2.共同构建师生教与学共同体。教法改革是教师的主动选择,学生在一定种程度上是被动参与者和接受者。而学生是有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教法改革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在教法改革设计初期关注学生主体需求,从教师、学生双主体角度,建立沟通顺畅、互相理解、目标一致、协同发展的教与学共同体。教师应通过学情调研及时掌握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课程学习诉求及学生个体特点等,立足学情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与学共同体的建立,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避免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正如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在谈到学生培养时朴实而深刻的表述:“是泥巴,烧成砖瓦;是矿石,百炼成钢;是金子,闪闪发光。”同时,学生的逻辑认同和积极行为参与,能够保证教与学的目标一致性,促进教与学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治理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水到渠成,高效课堂、活力课堂、创新课堂呼之欲出。

3.推行“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能力比赛鼓励教师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法,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课堂革命。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教法改革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教法改革应以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扩大线上教学资源覆盖面,依托智慧教室和智能实训平台等,开展多维度、立体化学情分析、学习过程监测、学习结果评价、教学效果诊改,助力打造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4.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教学能力比赛要求教学内容应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师应基于岗位真实工作过程模块化教学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高职院校教法改革应把握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主方向,正如前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调研24所高职示范校、骨干校时提出的观点“高职姓高名职”。“高教”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教法改革中应突出创新性,“职业”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教法改革中应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决定了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教法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工作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职业性决定了教法改革要基于岗位真实需求,以培养“准员工”为目标,尝试进行课堂迁移,在生产一线完成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养成。在高等职业教育教法改革中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高教”性,一手抓“职业”性,抓住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提升。

5.发挥产教融合的不竭动力。教法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三教”改革实施的关键。教法改革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够时刻紧跟社会发展、行业转型升级、企业需求,就必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该明确教法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的“填鸭式”课堂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开辟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以真实工作环境为课堂背景,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工匠的真实工作过程,并通过企业导师分享,感受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教”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能力比赛是《方案》在教师、教材、教法维度上的目标分解,是“三教”改革持续深化的重要抓手和持续动力。深入理解教学能力比赛评审指标体系,以此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和教学方法变革,才能更好彰显赛教结合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教法院校比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实战视角下擒敌拳教学教法路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