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涛
(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开启了我国“三农”工作新征程,也给新时代农机工作明确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机械化深度关联农业生产手段改进、生产方式变革、新型主体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手段,又是乡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基于此,笔者于近期采取入户走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集中座谈等形式,深入松滋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大户、农机经销商及农机合作社进行专题调研,查找现代农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分析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成因,努力探索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松滋市地处鄂西南,位于江汉平原与武陵山余脉的交汇地带,境内山区、丘陵、平原、湖泊兼而有之,整体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全市土地总面积2 235 km,耕地面积5.96万hm,户籍人口65万,农村人口35万,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战略,持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重点、抓关键、克难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速快,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三提升”。一方面,农机装备数量与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1.98万kW(表1),大中型农机拥有量达到8 25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521台,中型拖拉机2 610台,联合收割机2 437台,插秧机575台,播种机械2 002台,粮食烘干设施105台),农业机械原值12.3亿元(表2)。另一方面,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农田机械耕整率达到75.25%,水稻、小麦、油菜基本实现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插秧2.481万hm,小麦、油菜、玉米机播面积分别达到1.085万、0.450万、0.387万hm;飞防植保作业面积近0.667万hm;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3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3.9%;一般农机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1%以内。
当前,松滋市农机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机装备呈现“五多五少”格局: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用于大宗农作物的机具多,用于多种经济作物的机具少;低性能、高能耗的传统机具多,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式机具少;中小型传统机具多,大型先进环保机具少;用于耕种收的机具多,精深加工的机具少。农机装备仍停留在“有机能用”的发展阶段,尚未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根本转变。
一是机构建设存在“短板”。县级层面的农机推广机构之前为单独设立的农机管理局,现在为县级农业农村局的一个股室,人员严重短缺,服务手段缺乏,工作经费较少。乡镇一级机构经2006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实行“以钱养事”机制,新建服务岗位27个,农机管理站被全面撤销,全市所有乡镇中,几乎均无单独农机管理办公场所。二是队伍力量存在“短板”。多数乡镇只有1名农机推广员,平均每人需服务农田2 200 hm、管理机具397台(套),职能发挥难度大。三是农机安全监理、检测设备存在“短板”。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理检测设备,农机监理和检测工作手段落后,多处于“眼看、手搬、脚踩”阶段,准确性、安全性无保障。
全市现有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65家,社员1 200余人,但按照标准化农机合作社要求,除沙溪坪、鑫盛、豹子岭、荣华、富民、禾田等9家农机合作社外,其他多属挂名松散型组织,标准不高且没有真正参与分工合作,兼具生产、服务、经营的标准化农机合作社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合作社存在规模小、机具少、服务面窄、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合作社社员也多以农民为主体,缺乏专业技术力量支撑,社会化服务能力弱。
表1 2020年底松滋市农机拥有量Table 1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wnership in Songzi City at the end of 2020
表2 2014、2017、2020年松滋市农机总动力、大中型农机拥有量、农机原值及其增速Table 2 The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the ownership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the origin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its growth rate in 2014, 2017, 2020
根据数值测算,松滋市农机平均动力已达19.8 kW/hm,动力已基本饱和,但受种植习惯、种植模式、基础条件、组织化程度、农机手素质、机具维修能力等因素影响,全市农机普遍存在动力过剩、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大多数机具闲置时间较长,大型拖拉机年使用时间不到450 h,使用年限不到8年;联合收割机年使用时间不到280 h,使用年限不到4年。单机效益低下,既影响农民购机积极性,又阻碍先进高端农机装备引进,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市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公共投入不够,人员经费没有保障到位,农机一线人员待遇偏低,尤其是乡镇“以钱养事”服务人员,剔除养老、医疗保险外,每月劳务报酬仅1 666元。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无预算,购置补贴工作经费每年仅15万元,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合作社发展、国家级“平安农机”创建的专项资金,特色机具、薄弱环节机具叠加补贴等也尚未列支出台。
一是农机“行路难”。自2013年以来,松滋市共新建机耕道1 930.85 km,改(扩)建机耕道1 409.85 km。但由于机耕道建设标准不高,管护力度不强,路面情况每况愈下,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转移困难,优势得不到发挥,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二是农机“看病难”。随着农机保有量的增长,农机具保养和维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目前,专业维修网点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短板凸显,特别是村一级维修点基本为零,严重影响了农机具使用寿命和作业效率。三是农机“住房难”。由于建设资金及征地审批难等问题,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库棚建设较少,农机合作社的机具大部分是露天存放,日晒雨淋导致机具自然损毁较大,性能减弱,安全隐患增加。
一是农机科技人才断档。近年来,农机科技技术力量呈逐年缩趋势,人员只出不进,新生力量难以补充,农机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知识水平低下、年龄层次失衡等现象。截至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在编在岗人员中,仅有初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1人(已退休)。二是农机维修、农机操作专业入才缺乏。维修操作从业人员均为“50、60”人员,文化水平低,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三是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素质不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或合伙人普遍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只注重作业生产,轻视管理服务,“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全市范围内真正能掌握农机作业、服务、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
松滋市土地流转现状欠佳,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分散经营,“巴掌田”“插花地”随处可见,同时,由于农田垄向、垄距、作物种类、品种、生产资料投入,种植方式方法以及收获期等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大面积作业,多数大型、先进、高端的农机装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保障体系。在保障农机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出台加快农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可利用省级下达的秸秆禁烧工作经费280万元,对本地急需的秸秆捡打捆、畜牧产业机具发展实施地方叠加补贴;结合松滋市高标准良田整治项目,按60%比例用于机耕道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对标准化、规模化农机合作社给予扶持奖补。二是建立以农机部门为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按每乡镇建设1个标准化且辐射带动好的农机合作社要求,实行资源整合、提档升级,使农机合作社由多变少,由少变精。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机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组建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实行“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三是建立以“两新推广”和“平安农机”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站减员、增资、加事改革,大力创办和领办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确保样板示范可树、经验复制可行。牢固树立“安全为天、警钟长鸣”的发展理念,把“隐患排查、督促整改、变拖清零”贯穿于农机安全生产全过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抓手,评选2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10个平安农机示范社、1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
一是强化农机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任用工作机制,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忠诚、干净、担当的用人标准,大力发现和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农机干部队伍。二是强化农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大力开展农机使用、维修技能培训,培育和壮大一支爱农机、善操作、会维修的乡土人才队伍。三是强化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请进来发展”和“走出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以“农机工匠”为标准,着力提高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的职业素养,使其强化农机作业、经营管理、服务带动的本领,打造一支“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
一是主推水稻机插秧机械。依托农业部门集中育秧项目,巩固和新建连栋育秧大棚基地12个,占地8 400 m,扶持推动大田分散育秧面积2万m,新增乘坐式插秧机200台。二是主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按照“村建点、镇归集、片转化、市奖补”的总体布局,分南片、北片各建一个占地3.333 hm、场地硬化2万m、钢构厂房3 000 m的收储运中心,配套添置地磅、液压打包机、打捆机、散草叉车、夹包叉车、运输车辆等必要设施,从源头上做好秸秆禁烧。三是主推畜牧生产机械。大力引进饲料粉碎机、清粪机、吸粪车、风机、饲料罐车、冷库、水泵、污水处理设备等畜牧机械。因地制宜在王家桥镇、万家乡、街河市镇、洈水镇、卸甲坪土家族乡等乡镇创建机械化规模养鸡、养猪、养羊示范点,确保每个示范点养殖规模和机械化水平,以示范带动全市机械化养殖。按照“飞防减药、精施减肥、转化减污”的要求,大力推广无人植保机、精准测深施肥机、同步精量施肥机、机残膜回收机、生物质制肥机等机具。
一是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大力推广“虾稻共作”“豆麦连作”“油稻连作”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农机作业、作物品种、栽培模式相互衔接,深度融合。二是促进农机作业与生产条件融合。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地块宜机化改造,达到“田成方、沟相连、林成网、路相通、涵闸全”的机械化耕作标准。三是促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搭建市级机具共享和作业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农机大数据网络系统,促进机具作业情况、农机手和农机合作社等相关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推广北斗信息终端、智能无人机等设备引进和运用,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高度契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