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琮
本名李坡,内蒙古大学社会关系学院毕业。大学毕业后全身心投入图书出版工作,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出版经验,参与出版的图书累计超过千种,涉及国学、历史、文学、社科等领域,尤其擅长社交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
本书从理论和技术角度切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教读者如何演讲,囊括了演讲知识、技巧、方法,内容全面、技巧丰富、方法实用,包括如何进行演讲前的准备,如何掌控听众的情绪,如何处理现场的突发状况等,还根据欢迎欢送会、颁奖仪式、生日聚会、婚礼宴会等不同场合为大家展示演讲的技巧,其中一些精彩的范例更能令读者受益匪浅。
《会演讲:赢得人生大舞台》李斯琮 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22.1/42.00元
演讲虽然也是讲话的一种,但是和我们日常的讲话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日常的讲话是人们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协调行动而展开的。这样的讲话都是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并且日常的讲话对于逻辑性的要求不高,人们的交谈是相互交织进行的,所以是散漫的、随意的。
但是演讲就不同,它是由演讲者、听众两部分组成的,它具有明确的逻辑性和目的性。需要演讲者精心准备。
正如我们之前说到的一样,演讲时由演讲者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系统地统合到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传达给听众,在演讲的过程中除了设计好的互动之外,基本上是不需要听众插话的。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辩论赛也是一个人接一个人地阐述,中途一般是不能被打断的。
在这样特殊的模式中,演讲者和听众、听众和听众之间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联系,这是传播的必然发展。
这些多种多样的联系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听众和演讲者的面前。听众可以在这些形式之中找到感情的共鸣,同时便于听众理解和记忆演讲的内容。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时,他的思想感情、举止神态都直接作用于听众,听众接收到这些信息,或欣然赞许、开怀大笑,或心存疑议、无动于衷,或惊或喜,或悲或叹,都会在现场流露出来。
而对于演讲者,这样的联系可以使他随时确认演讲的进度和效果,听众对演讲的情绪反应和态度评价会自然地反馈给演讲者,并为其所察觉。所以一个成功的演讲者能够协调与听众的关系,使他的演讲具有吸引力,演讲就可望成功。
演讲是一个典型的传播过程,是演讲信息循环流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通过声音、体态、形象的特殊媒介,将演讲信息传达给听众,听众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必然出现一定的反应,高兴、悲伤,或者漠不关心,等等。
显然,要使演讲顺利进行,必须使各方面联系和各个环节有效地联结,密切配合。尊重演讲的传播性,尊重听众,才能更好地完成演讲。
我们在前面说过,演讲是一种靠演讲者独白来打动听众、感染听众的传播方式,没有了互动、交谈,就避免了内容的杂乱不统一,可以使演讲者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正因为这样,在演讲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清晰和生动。
就像教师讲课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全新的内容,演讲要求演讲者必须通过自身的有声语言材料和相应的体态语言来逐条逐款层层展开,讲清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奏效的。
因此,演讲者的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组织、仔细斟酌,要有很强的内在逻辑。
开头要精彩,引人人胜,结尾要恰到好处,耐人寻味。而中间部分要层次清楚,论点明确,完美地将自己和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同时运用叙事、抒情、说理等多种方式将自己的论证做到天衣无缝。如何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精巧的文采美来吸引听众、感染听众,拨动听众的心弦,弹奏出最动听的乐曲,这一切都要求演讲者苦心构思,巧妙结合。
演讲者这种独白式的言态表达方式,是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结合体,它要求语言、声音、眼神、动作、姿态有机地结合,浑然一体,做到吐词准确、语调动听、表情丰富、动作适度、仪态大方、感情充沛,使人产生一种“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的美感。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讲究音韵、修辞、气度等,具有一定的艺术色彩。总之,一次成功的演讲,其语言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措辞准确,声调清晰,体态得当,感情真挚,结构完美。
值得说明的是,演讲虽然是艺术化的独白式的言态表达,但这种“艺术化”有一定的“度”,它是受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制约的有限的艺术,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性的艺术,如同技能技巧一般。如果超越了这个“度”,把演讲搞成评书、单口相声或诗朗诵,那就不伦不类,失去了演讲的真实性。评书、单口相声、诗朗诵虽然也是“一人讲,众人听”,但是它们属于艺术范畴,是艺术活动,是艺术活动中的言态表达形式;而演讲是现实活动,“它是现实活动的言态表达艺术,而不是艺术活动的言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