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创业女大学生?
——基于家庭因素、在学经历、创业关键能力的实证分析

2022-09-20 02:01郭璐胡保利梅玉明
江苏高教 2022年9期
关键词:意愿家庭大学生

郭璐 ,胡保利 ,梅玉明

(1.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3.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秘书处,河北 保定 071002)

人类生产方式不断发生重大改变,创新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因此,国家对提升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 年12 月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报告显示,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2],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性别比例反转。近年来,女性创业所带来的贡献日益突出[3]。女性高校毕业生作为新时代高素质女性,理应是女性创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9月,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为推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4]。女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实现个体价值,更能够推动国家未来的事业发展,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研究问题

(一)问题缘起

为了全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显著增加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5]。但是,目前我国毕业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创业实践活动比例较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比仅为全部本科毕业生的1.6%[6]。由此可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与国家需要、政策推动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的现实情况值得充分关注[7]。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差异性。Dabic等收集欧洲10 余个国家3420名大学生的数据,证实了女生的创业意愿低于男生[8]。Nowinski认为虽然女生具有较低的创业意愿,但她们比男生从创业教育中获益更多[9]。我国多位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也发现了性别差异,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低于男大学生[10][11],性别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12]。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性别差异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普遍证实。那么,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群体有哪些突出特征? 女大学生创业意愿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 家庭背景、学校教育、校外活动、个人特质等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如何? 这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分析框架

在已有关于创业意愿的研究中,性别、专业、学历、家庭背景、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资源、院校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等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意愿的相关因素。在经典的院校影响力理论中,Astin提出了I-E-O 概念框架,通过分析学生在院校经历中所出现的成长或变化,评价各类高等教育环境经历的影响作用[13]。Weidman 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背景特征是学生发展的前因变量,从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层面,分析社会化对于本科学生变化的影响作用,侧重于学生的职业选择、生活方式偏好、志向、价值观等非认知性变化[14]。Biggs 以前期—过程—结果(presageprocess-product)3P 模型作为大学生学习发展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大学生学习体验、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15]。Biggs等指出前因变量包括学生的个体特质等,过程变量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果变量是指学生的表现和收获[16]。基于以上院校影响力理论,自主创业是学生毕业规划的一种选择,也是学生变化的结果,是个体家庭背景、在学经历、创业关键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将家庭因素、在学经历、创业关键能力作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自变量,探究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见图1)。

图1 分析框架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家庭因素。博兰尼调查了美国商学院学生的创业意愿,发现父母对子女创业行为的影响较小[17]。与此恰恰相反,霍夫曼等人运用丹麦注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父母职业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具有影响。父母职业为个体经营者的,其子女通常会有较强的创业倾向[18]。国内学者也对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祝军等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农村户口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概率要显著大于城镇户口毕业生[19];赵清军等分析环境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时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生源地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20]。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样本,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性别差异普遍存在。那么,家庭因素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是否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本研究中,将父母学历作为家庭文化资本,经济状况、子女数量作为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所在地、父母职业作为家庭社会资本。提出研究假设H1: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2.在学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学科专业、学校性质、所在年级、学历高低、在校期间获得的学术成就、创业经验等因素皆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但受被试样本、要素选择、研究设计等影响,其解释能力不尽一致。张云川等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影响,但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并不满意[21]。因此,在学经历中哪些关键因素可能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邴浩等对清华大学校友进行创业调查后发现,学习成绩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际创业的比例会更低[22]。高影响力教学活动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雯等调查了部分“985工程”高校中高影响力课程的体系与特点[23],其中“创业竞赛”是高影响力教学活动中与创业意愿最相关的活动。乐国安等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在性别、奖学金获得次数、学生干部经历、出生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24]。因此,基于以往文献研究及问卷题项设计,提出研究假设H2:在学经历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3.创业关键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较其他职业而言,创业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职业[25]。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个人资本在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叶映华研究证实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对创业意愿有影响[26]。王洪才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由内而外的三重七级“人格—素质—能力”结构图式[27],其中“批判性”是创造性人格属性之一,对创业意愿有直接影响。Relandi认为创业思维与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密切相关,继而生成创新动机,并保持创业者的灵活性、首创精神和行动力[28]。Daniel认为创业思维是激活创业行为、推进创业实践的“催化剂”[29]。因此,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的源泉。赵慧军研究发现在创新、冒险、进取三类企业家特质以及特质总分上男性平均分均高于女性,且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30]。在影响创业意愿的多种因素中,自我效能感是创业选择和创业成功的重要预测变量[31]。但是,女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32][33]。一般认为,创业关键能力是个体创业意愿的必要条件,有创业关键能力的学生不一定选择创业,但是选择创业的学生一定具备较强的创业关键能力。然而,对于创业关键能力涵盖哪些内容尚在探讨之中。本研究参照相关文献将毅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作为创业关键能力,并提出研究假设H3:创业关键能力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河北省高教学会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开发的202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生综合素养、学生学习满意度、毕业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使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涵盖省属高水平大学、省属骨干大学、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市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高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抽取了51所学校的大四学生填写问卷。数据收集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共回收有效样本81715 份,其中男生35199人,占比43.08%,女生46516,占比56.92%。在毕业规划题项中,选择创业的学生共有1394人,占总人数的1.71%,其中男生953人,占男生总人数的2.71%,女生441人,占女大学生总人数比例0.95%。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是排除其他毕业规划后学生自报告的结果,相对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创业意愿,因此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研究方法。研究采用SPSS22.0 作为分析工具,由于因变量(毕业规划是否选择自主创业)属于二分虚拟变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依据二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的要求,选取有创业意愿的441名女大学生和系统随机抽取的500名没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构成研究样本,共941 人。本研究根据问卷题项“你毕业后的规划是”,将选择“自主创业”重新定义变量为1(有创业意愿),将选择“考研”“就业”“还不确定等”重新定义变量为0(无创业意愿)。

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类别、学科门类、民族、政治面貌及家庭背景等变量的分布特点。其次,进行推论统计分析,分析家庭背景(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在学经历、创业关键能力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

(一)有创业意愿女大学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441名有创业意愿的女生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学校类别看(见图2),民办本科高校有创业意愿的女生占比最高,而部委属院校的占比仅为0.5%。从学科类别看(见图3),有创业意愿女生的学科内占比最高是艺术学,教育学紧随其后,历史学、哲学则最低。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中,409人为汉族,占比92.7%,32人为少数民族,占比7.3%;共青团员411人,占比93.2%,中共党员4人,占比1%,群众为26人,占比5.9%。此外,对家庭背景进行描述性统计生成图4。

图2 有创业意愿女大学生的学校类别分布

图3 有创业意愿女大学生的学科内占比

图4 家庭背景的描述性统计

(二)女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首先,建立模型1:logit(p)=β0+∑βfXf+ε,考察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表明,Hosmer0.850>0.05,Nagelkerke R2为0.104,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信度较高。其中,P表示有创业意愿的概率,P/(1-P)是创业意愿概率的优势比。解释变量Xf的含义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家庭因素,βf是相应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第f个解释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其取值等于优势比的变化率,正的系数表示该解释变量会促进创业意愿,并且系数越大表示有创业意愿的概率越大。解释变量中包含了研究的核心变量,即家庭因素的虚拟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见表1),以家庭经济状况是“富裕”为对照组,家庭经济状况为“平均水平”“贫困显著”负向影响创业意愿;“父母是否有本科以上学历”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以“城市”为对照组,家庭所在地是“农村”显著负向影响创业意愿;父母职业类型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父亲有创业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

表1 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结果

2.在学经历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基于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回归结果,为了排除家庭背景优势(如“创二代”)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进一步筛选出家庭所在地为“非城市”、家庭经济状况是“平均水平”或“贫困”的671名女大学生(290人有创业意愿),将在学经历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2:logit(p)=β0+∑βSXS+ε,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目的是更加客观地考察哪些在学经历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分析结果更具普适性。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表明,Hosmer0.120>0.05,Nagelkerke R2为0.417,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信度较高。其中,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包含了在学经历的核心变量。在回归结果中(见表2),与同学和舍友的关系、与任课老师互动、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及活动、大学期间的学习收获对创业意愿均无显著影响;是否获得奖学金显著负向影响创业意愿;就业指导课的帮助程度、带薪工作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体育健身时间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进一步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得出,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带薪工作时间平均为2.14 小时/天(标准差2.51),没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带薪工作时间平均为0.91小时/天(标准差1.63)。

3.创业关键能力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创业关键能力部分的数据为连续变量,Cronbach'sα系数为0.946,信度较高。选择全体样本,建立模型3:logit(p)=+∑βAXA+ε,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毅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表明,Hosmer0.723>0.05,Nagelkerke R2为0.032,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但是可解释程度不理想,说明创业关键能力与家庭因素、在学经历相比,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较弱。从回归结果看(见表3),毅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批判性思维显著负向影响创业意愿,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考虑到家庭背景优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普通家庭背景女生671人(筛选方式与在学经历回归分析一致),建立模型4:logit(p)=Ln=β0+∑βaXa+ε,再次对毅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毅力、自我效能感影响不显著,批判性思维显著负向影响创业意愿,创新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表3 创业关键能力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父亲有创业经历等家庭因素显著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家庭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发现,来自城市、家庭富裕、父亲有创业经历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选择创业。父母是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影响。创业对于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而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生活在城市的女大学生在创业渠道与创业信息方面有优势,比农村女大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创业。来自富裕家庭的女大学生,较少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比来自经济水平一般和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创业。父母是否在体制内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影响,但在体制外工作的类型中,父亲有创业经历显著提升了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父母的创业经历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创业资本和环境支持。综上,本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会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2.带薪工作经历、就业指导课程的帮助程度显著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学经历的回归结果中发现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环节。在排除了家庭背景优势影响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学习成绩负向影响创业意愿,学生干部经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新创业大赛及项目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通常意义上在校表现优异的群体。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是高度社会化的教育,在学校教育及活动之外,带薪工作经历显著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体育健身活动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加强在学经历全过程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3.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在女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本研究分析了毅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作为创业关键能力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发现总解释程度并不高。创业关键能力是通识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否具备这些能力与女大学生是否有创业意愿并非完全匹配。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负向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可见,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能力是否有清晰而准确的判断,是值得审思的。在全体样本的回归分析中,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越强,女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可能性越大。在排除了来自城市、富裕家庭因素后,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但创新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可见在没有家庭背景优势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自我效能感更能显著影响创业意愿。

(二)政策建议

1.高校应根据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是有效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前提。教育部明确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创业课程成为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目前各高校的创业基础课程大纲过于泛化,对于学生群体的异质性认识不足,课程内容适切性较差。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而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因此,应首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尤其要关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适切性,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广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创业优势与创业可能性,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例如,在创业导向上,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发挥特色农业的创业优势,对农村女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组织上,以讨论课、翻转课堂为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农村与乡镇地区的贫困、养老、家庭教育等社会问题,挖掘社会需求,识别创业机会。创新创业教育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关注适切性,才能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普遍现象[34]。

2.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竞赛及项目的实效性。举办创业竞赛、设立创业资助项目等,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创业实践最直接的途径。本研究发现高影响力教学活动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高校应提升创新创业竞赛及项目对女大学生创业精准帮扶的针对性,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积极、有效的帮扶,增强实效性。一方面,通过参加竞赛,在项目培育中锻炼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技能;另一方面,高校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女大学生创业搭建校政企协同育人平台,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创业环境,精准帮扶女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

3.高校应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高校应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对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价值。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创业意愿和创业绩效的重要变量,且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性。本研究也证实了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在女生群体内部,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存在家庭背景差异。应该客观地看到,创业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是本科生的必修课,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仍是极少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发展,不应过度追求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因此,高校应思考和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将提升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活动的目标之一。要组织成功创业女性进高校,为女性高校毕业生送创新理念、送创业指导。要树立一批女性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典型,引导女性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创新创造[35]。通过全过程、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建构身份认同、认知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发挥女性优势,进而促进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4.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从结论中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较强,女大学生的创业关键能力有待提升,学校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集中在商业创业,并以普惠的方式科普了管理学中关于创业的相关知识,而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社会创业教育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36]。高校应积极探索不同性别学生对于创业价值、创业目的、创业方式的不同看法,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探索新的实现路径。Nel Noddings的关怀理论[37]阐释了女性独特的关怀价值,从理论上解释了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创造社会价值。因此,本研究认为社会创业教育更能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社会创业领域也更需要女大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较高的专业技能。社会创业教育有助于补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不足、女大学生创业表现薄弱这两块短板。社会创业教育符合女大学生的性别特质,有利于正确引导女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一言以蔽之,社会创业教育是探索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基于2020年“河北省大学生发展调查问卷”数据,以量化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影响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不同女生群体中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还需通过质性研究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意愿家庭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