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2022-09-20 06:52张开宁赵俊光陈秋红
医学与社会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医学研究

张开宁,赵俊光,陈秋红

1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云南昆明,650228;2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社会科学(health social sciences)迅速发展起来。一批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1]。研究表明健康社会科学是一个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及健康科学密切合作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拥有广阔的学术前景[2]。2005年,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健康及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齐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围绕着“新千年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这一主题,在国际健康社会科学大会上热烈交流讨论[3]。这是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多年来国际学术活动的一个缩影。

然而,鲜有研究者对健康社会科学本身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中尚没有对全球及七大洲健康社会科学学术活动进行的总结和分析,也未见对当前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动向的讨论。

事实上,该议题在新世纪伊始就已经受到关注。2002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欧美28个国家和地区的647名社科界及医学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于中国昆明,参加10月14到18日召开的第六届亚洲太平洋地区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作为此会议的执行主席,笔者在大会上提出需要回顾1980-2002年健康社会科学全球及各大洲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健康社会科学的发展[4],得到与会学者的热烈回应。然而,近20年过去,全球仍尚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报道。鉴于此,本研究组织团队对我国及欧美等国家的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相关历史学术资料进行了系统搜集及分析,目的是总结历史,对健康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球健康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产出的历史文献资料及一批健康社会科学活动的亲历者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文献进行综合研读分析,并对亲历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论文、会议资料、项目及研究计划与成果报告等。同时,于2020年对25位亲历者进行了个人深度访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团队成员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地检索和收集了健康社会科学一手中、英文历史资料。首先,在国内大学图书馆内采用专业、权威的检索数据库和检索路径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检索词Health Social Sciences及其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其它可能检索到目标信息的词,根据检索工具相应的检索路径,运用标题、摘要、关键词、主题词、作者、机构、期刊名等字段,系统检索相关文献。这一过程利用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等国内外重要信息源,并对文献进一步整合。其次,基于国外大学及公共图书信息平台进行系统检索,包括对国际专业、权威的检索工具WorldCat的利用。最后,基于国内高校档案馆与学术机构收集的文件及实体资料,对文献进行综合研读分析。

1.2.2 个人深度访谈法。本研究同时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对一批1990-2006年间健康社会科学活动的亲历者进行了访谈,一方面与文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交互验证,另一方面从主体视角收集主述资料,为整理回顾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历程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因最后一次健康社会科学全球大会于2005年召开,所以本研究选取了1990-2006年的亲历者作为访谈对象。

访谈于2020年5-11月进行,共有25位学者接受了个人深访。被访者均为国内外健康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相关会议、研究生教学的重要亲历者。被访者来自北京4人,上海2人,广州2人,云南6人;来自美国的学者4人,英国1人,泰国6人。深度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主要问题包括:您在何时、何地参加过哪些健康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活动?其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有哪些主要的困难和挑战?见表1。

表1 被访者基本信息

1.3 资料分析方法

对于多种途径收集到的资料,经反复核实后,综合应用定量及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对描述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问题整理出主题词并编码,按其在资料中出现的频率及强弱程度进行分层分析,最后进行综合评价[5]。

2 结果

2.1 健康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包容的理论与方法

众所周知,人类健康不仅仅是生物医学问题,还广泛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1990年以来,全球对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国际社会科学工作者空前重视影响健康的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因素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参与和应用于人类健康研究就成为了必然趋势[6]。基于此,致力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合作的健康社会科学开始发展起来,迄今为止产出丰富。对文献的系统检索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开展了活跃丰富的健康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健康社会科学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在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多元化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很多学者将健康社会科学定义为一个新出现的学科群,它包括人们已经熟知的若干子学科,例如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等等。强调注重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须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理论分析及现场调研方法密切结合,综合性地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同时,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视角入手,把健康社会科学定义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此领域中,应当交叉应用并整合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力求对健康和医学相关的问题得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深入认识[8]。

关于健康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思路和阐述。例如,有一些学者指出,健康社会科学是一个整合起来的学科群[9],应当在方法学上有一套特别的方法。当面对同一个健康或医学领域的复杂问题时,可先分开子学科进行研究和讨论,之后再进行整合。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既然健康社会科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那么,只要社会科学当中任何分支的理论和方法学都可以直接应用于此领域,由此,原有的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应当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再由研究者一起来判断和探讨,看是否能够衍生出新的综合性、整合性的研究方法。例如,2017年,加拿大学者编写的《Social science methods in health research》6卷共1960页[10],集中讨论了健康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方法。2019年,由澳大利亚学者发起编撰的《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health social sciences》集结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大学的200余名学者,以127章2248页的宏大篇幅系统呈现了健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1],同时提供了部分案例。书中将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强调其在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跨学科的思维备受健康社会科学学界重视。其中,澳大利亚临床流行病学学者尼克·希金波坦博士(Dr.Nick Higginbotham)作为全球健康社会科学发起人和重要的组织者之一,一直致力于倡导医学和健康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20世纪伊始,Higginbotham博士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Health social science: a transdisciplinary and complexity perspective》一书,基于健康层次概念与复杂性理论,强调人类健康往往涉及相当复杂的问题,从学理与实例两个层面详尽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利用跨学科思维开展健康研究[12]。

2.2 国际健康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频繁,成果丰厚

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并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问题,这一设想一直吸引着有创意的研究者。在全球学术活动中,出现了若干机构和组织探讨这一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国际机构为健康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关键资源,协助构建了有影响力的舆论环境。例如,卡耐基基金会、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项目等诸多知名组织或项目都对国际健康社会科学会议、研究课题和相关著作出版给予了资源支持。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杂志《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持续刊登针对健康问题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证研究,为传播健康社会科学的理念和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自1968年开始,该杂志每两年组织举办一届全球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成为全球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盛会[13]。

再例如,1992年1月,国际学术界正式成立了全球网络型学术组织“健康社会科学全球论坛”(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social sciences in health,IFSSH)。1993年,IFSSH颁布了第一号工作文件(简称一号文件),中国学者在次年将其翻译为中文并正式出版。一号文件制定了健康社会科学全球六个方面的核心规划[14]:建立和健全机构、实施能力建设活动、开展研究与项目、重视宣传与舆论引导、关注政策倡导与资源分配、加强全球交流与合作。到1996年,IFSSH在欧洲、非洲等7个区域陆续筹划建立起了区域性学术组织,响应全球层面的计划和行动,推动本区域健康社会科学的规划及活动。

一系列全球实质性活动由此逐步开展起来,搭建起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的特殊平台,例如案例研究研讨会、健康社会科学课程、生物技术与生物伦理学会议等[15]。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健康社会科学视角下开展了理论探讨、方法学研讨和案例研究。

学术会议对推动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2020年全球共召开学术交流会议24次。例如,1992至2008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就举办了七次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Asia pacific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conference,APSSAM,简称亚太SSM大会),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齐聚一堂,交流研究成果和实务经验。从第二届会议时的13个国家143名与会者[16],到2002年第六届会议的28个国家600余名参与者[17],亚太SSM大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同侪的认可和参与。历届亚太SSM大会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历届亚太SSM大会基本信息

健康社会科学在此期间也逐渐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例如,泰国玛希隆大学(Mahidol university)作为国际知名大学,有着健康科学及社会科学深厚的积淀和传统,它曾是IFSSH在1992-1996年的秘书处所在地,也是其第一任总秘书长桑塔·森斯里博士(Dr.Santhat Sermsri)任职的高校。早在20世纪90年代,玛希隆大学就探索开发了健康社会科学相关硕士研究生课程。截至2021年,该大学已拥有健康社会科学博士和硕士点多年,目前由13位来自医学及人文社科多元背景的教师组成骨干师资队伍,招收着国际及泰国的健康社会科学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8]。

2.3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全球学术活动同时重视本土化创新

对国内健康社会科学亲历者们的访谈发现,来自北京、上海、云南和广东的一大批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并始终坚持中国健康社会科学的组织建设与学术探索。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就成立了以发展健康社会科学为宗旨的民间学术组织,并形成了规范的章程和制度[19],常年坚持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

重视本土化创新是我国健康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学者与全球同仁相似,注重针对与人群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开展健康社会科学研究,在若干重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领域涉及但不限于艾滋病防治、生态环境变迁与健康、老龄化应对等复杂医学与社会议题,为我国健康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例如,有研究团队正式出版了两套健康社会科学系列研究丛书[19],一套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另一套为中山大学出版社《世纪之交的健康社会科学》、中国人口出版社《亚太地区健康新挑战与新对策》等。

本次研究中的个人深度访谈结果还显示,20多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学者紧密联系,围绕着重大现实健康问题持续、系统地合作研究,产出了一系列健康社会科学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成功创建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申请并圆满完成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在国家体制内明确提出以健康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为目标,探索健康社会科学的方法学,申请并圆满完成科研课题,积累相关研究案例,这在其他国家还未所见。

近年,中国学者与联合国机构密切合作,不断产出体现健康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特点的案例研究。例如,2011-2020年间,国家商务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甘肃、四川、云南三省合作开展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CCT)项目,中国学者深度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实施、督导与评估。项目以健康社会科学视角切入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妇幼保健议题,通过向贫困家庭提供现金补贴,帮助其公平地利用医疗保健服务。实践证明,CCT项目应用跨学科视角引导了最脆弱人群行为改变与维系,提高了边远山区、贫困人群妇幼保健水平,促进了健康公平性与妇女赋权。2019年,该项目作为我国与联合国合作健康扶贫的最佳实践,入选联合国与中国减贫扶贫40年最佳案例集[20]。

当前,跨学科、交叉学科日益得到中国学术界重视,为以跨学科为核心理念的健康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更利好的条件。例如,2020年11月,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交叉科学部,致力于强化学科交叉,探索建立交叉科学研究范式,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进行统筹和部署。在人文社科领域,由教育部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于2020年11月3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会上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社会发展迅速,各种复杂问题层出不穷,这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另外,2020年12月,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发表讲话[21]。他强调指出,决定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不仅有医学,还包括社会经济、物质保障、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公平性等诸多因素。因此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推动科学范式转变和整体科学技术发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3 讨论

3.1 国内外丰厚资料及成果值得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

进入新世纪,全球健康还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健康事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群健康无疑包含着一个个多样且复杂的问题,既需要单一学科的深入研究,也需要跨学科的深度合作。摒弃简单思维和单一的结论,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十几亿人健康事业的发展目标。重视利用国内外已有资料及成果,持续开展健康社会科学研究, 无疑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路径。

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健康社会科学学术活动丰富。在此期间,大量宝贵的健康社会科学资料和成果留存下来,可以进一步学习和挖掘。其中包括出版学术专著18本,其中英文11本、中文7本。此外,各类学术活动的一手资料也具有很高价值。如位于加拿大的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DRC)收藏了很多历史文献,昆明医科大学档案馆收藏着丰富的健康社会科学资料,包括全球和区域学术会议及活动的记录、案例研究报告及评论等。其中,除正式发表的论文与著作外,全球及区域性的学术交流会也留下了宝贵的论文集,可以解读和挖掘出健康社会科学研究案例背后的思路和经验、教训,以及研究报告所展示的深度思考。上述现有资料和成果绝大多数为英文,也有部分是中文、土耳其文、西班牙语、泰语。在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翻译日益发达的今天,学习和二次开发已有历史资料,已具备前所未有的优势。挖掘健康社会科学历史资料,还可以实现与历史人物的“跨时代对话”。

有心的读者和健康社会科学的初涉者可以进一步从上述资料和成果中对比跨学科研究及单一学科的固有研究范式,解读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理解的优、劣势,领悟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期,当今的研究者完全可能基于上述几十年积淀的资料和成果,开发出丰富的产出,启发未来的研究。

3.2 全球新冠病毒有效防控亟需健康社会科学研究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突然肆虐全球,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时至2021年底,疫情的消除仍看不到尽头。在很多国家,新冠病毒大肆传播并导致经济停摆、政治对立、学校停课、社会撕裂,医疗卫生系统超负荷运转甚至面临崩溃风险,人民健康和生命遭受着严重威胁……重大现实健康问题催生相关研究,来自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层出不穷。截至2021年11月15日,以“新冠”的中英文词组为关键词网络搜索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在知网和WorldCat中得到的结果分别超过了10万和55万条,但至今尚未见有影响力的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研究报告。影响该病毒传播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十分明显,却缺乏深入的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研究。

在若干国家中,新冠病毒防控依然举步艰难,就是看似非常简单的疫苗接种和口罩使用问题,都蕴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在如此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面前,由于缺乏跨学科合作,社会科学失声,单纯的生物医学研究往往见物不见人,对关键问题的解释和对干预行动的指导如隔靴搔痒。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缺失,使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及民众心理看上去犹如一堆乱麻,解决问题更无从下手。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的科学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其实施不仅仅需要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支撑,也需要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例如,疫情防控措施还需要综合考虑医疗卫生资源调配、公众情绪的疏导和人群正常工作生活需求,并考虑该措施在今后新冠疫情长期的常态化管理中的可持续性。而健康社会科学研究致力于弥合不同学科之间固有的裂痕,可以在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专家的沟壑之间架设起桥梁,有效汇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建立问题的本质及其原因的尽可能全面的图像,在可行的行动范围内优选出最佳行动方案及干预手段。

3.3 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健康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健康中国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如何打造多层次的健康产业,在保障人口健康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并针对人群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提供有效、可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问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底子薄、发展迅速但不平衡,挑战巨大。在相关服务研究中,健康社会科学大有用武之地。

以远程医疗为例。远程医疗服务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在互联网空前发达的前提下,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发改委及其他相关部委多次出台文件推进远程医疗的发展。对于这一件利国利民且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大好事,不少企业作为运营管理第三方以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总体而言,在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的边远农村地区,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率却往往很低,现代化设备和相关的其他资源往往闲置。显而易见,远程医疗服务不仅是一个生物医学问题,更关系到远程医疗的多方主体,包括患者及其家属以及远程医疗的邀请方、受邀方及运营管理方,涉及到各方的切身利益。如果有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人类学等健康社会科学分支团队参与调查研究,必然会发现更深层次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开启远程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由此可见,推进健康中国的宏大战略为健康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密切结合,将对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的各项策略、政策及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服务中出现的各种关键问题,提供多视角的理论解读和富有实效性的实践指导。因此,重视并鼓励健康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的实现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3.4 我国健康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任重道远

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密切合作研究健康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人文社会科学将自身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带入其中,给医学与健康研究带来新的源泉和不竭动力。然而,调研表明健康社会科学的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次深度访谈的25位受访者中,有21人(84.0%)提及,在学科日益精细化的大背景下,健康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课题申请、成果评定、论文发表、论著出版、职称晋升等方面均面临特殊困难,很难持续地有所建树。有16位(64.0%)受访者指出,一些年轻学者虽然有志投身于健康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断提高个人医学和社会科学素养,但健康社会科学尚未成为一个普遍共识,较难吸引优秀的年轻学子长期安心开展相关研究和教学。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健康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得到特别重视和大力扶持。建议考虑以高校新型交叉学科建设为契机,在学科设置、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教材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加以积极引导。此外,建议国家及地方各种研究基金专门开发相关课题申请指南,对健康社会科学可能做出突破性成果的重大现实健康问题,在科研课题设置和资金申请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促进健康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医学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