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柳仙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日常行为中形成的潜在的规范和准则,法治则是我国人民的行为底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观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等综合基础素养,能够对学生的社交、学习、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爱国主义,为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能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出现在社会上,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收到这些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较深,导致部分小学生产生了文化自卑的现象。这说明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渗透较少,同时渗透的方式不能直达学生内心,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站位,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认识到我们有义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建立为国家富强而学习远大目标。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国思政教育核心的重要性,要把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儿童研究专家和道德与法治相关专家联合编著的,内容包含大量的爱国教育素材,因此能够满足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素质的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发挥教材价值,按教材编排螺旋上升的特点,对1~6年级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1. 发掘体现国家和民族历史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体现国家和民族历史教育的素材。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材呈现的是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指出了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教材中给出了“茶马古道”和“广西口岸”两幅图的说明,描述了历史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过马帮交易商品的状况以及广西边境地区各民族兴边富民的情况。通过该课学习,学生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该单元教材呈现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走上复兴之路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中包含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中呈现了许多革命先辈及优秀的中华儿女让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事迹,展示了中华民族奋勇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2. 发掘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
有关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多个年级的学习中均有涉及。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通过春节习俗来表现中国的“年”文化;二年级上册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从各地过中秋节的活动说中秋习俗,吃月饼赏月说团聚与思念的中秋味道,表现中秋“团圆”的文化;四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展现了祖国各地独特的节日风俗;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呈现的是中国汉字演变的历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中华民族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第七课《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活动园中呈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引导学生要文化自信。六年级下册第八课《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向我们展示了祖国近年来天宫、蛟龙、天眼等相继问世的重大科技成果,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自豪感。
3. 发掘体现国情教育的素材
教材中涉及国家的地理资源、国家发展的情况等内容都能进行国情教育。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辽阔的国土”这部分内容通过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非常直观地突出中国“广大”的特点,对中国宝岛台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强调台湾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好山好水好风光”这部分内容展示了祖国多样的地形和山水之美,“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呈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五年级下册的《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从我们的生活、科技、农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出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时直接呈现教材内容还不足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教材时可以适度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时事热点或乡土资源挖掘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个坡度,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达成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更容易达成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容易产生爱国情怀,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爱国主义素质的目的。
1. 从时事热点中捕捉教育素材
国内时事新闻事件很多,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捕捉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事件或材料,作为国情教育素材的补充。这样富有时代感的国情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无穷的魅力。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圆满完成载人飞行任务,成功返航。这一时事热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十三发十三捷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时事热点可以作为二年级上册《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拓展教材,说明梦想的实现是离不开坚持的,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的强国梦而坚持努力学习。
2. 从乡土资源中挖掘教育素材
家国情怀是乡土情怀的延伸。乡土资源中很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红色资源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该单元的前两课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了祖国各地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地丰富的物产。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以及丰富的物产和自然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主题教学时,教师利用本地的红色教材《风展红旗如画——走进中央苏区三明》,与教学的教材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提炼出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教育素材。教育素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三明许多敢于担当、不怕牺牲、一心向党的英雄事迹;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家乡人民发挥敢为人先、奋勇拼搏的精神,推动家乡经济的发展,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的教育素材,通过家乡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帮助学生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在情理交融的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思想,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了爱国主义素养,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就难以激发学生共鸣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时,第三框题是“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除了呈现教材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外,笔者还充分拓展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在这一课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江南丘陵上的茶园、华北平原上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以及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四幅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课上,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能够和同学分享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色,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对家乡产生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教材内容的认知,笔者在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图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四段视频,分别是江南丘陵茶园的劳作特点,华北平原上的农业活动,南方小镇的渔业发展以及内蒙古高原上的牧民生活。通过这种视频的播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我国的地形多样性、气候多样性以及国土面积广阔等特点。笔者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将我国的国土面积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国家的认知。正是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博,所以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势也是十分多样的,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我们国家江南水乡、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东北的雪乡、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沙漠、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以及四大盆地视频资料进行对比。这些不同的地形地势在不同气候的影响下,对我国的居民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学生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学生在之后的探究和讨论中,积极性明显获得了增强。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呈现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构建良好的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提高爱国主义体验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情境创设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易于感受、易于理解的学习场景,并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使用这种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素质。
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中的“我的家在这里”相关内容时,就结合了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教学情境,进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良好的归属感,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萌芽发展。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居住地的位置以及名字由来等基本情况,通过认识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两个教学情境:第一是自然环境的教学情境,第二是精神环境的教学情境。这里主要阐释精神环境教学情境的构建方法。笔者先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上学,那么在你们居住的地方有没有经常见到红色精神文化活动,像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到退休老干部或者是抗战老兵家中慰问的活动呢?学生回答见过,社区中还举办过红色精神的知识问答竞赛。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同时继续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为什么开展这种活动吗?学生回答: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这些英雄的奉献。笔者继续肯定学生的回答。这时教师把一位当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编成课本剧,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小演员把自己和剧中角色融为一体,将革命人物机智勇敢、大义凛然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发表感受时,表示要带着感恩之心,缅怀先烈,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用优异的成绩向学校汇报,向祖国献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榜样人物故事传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传讲,让学生领悟榜样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可以大力营造向榜样人物学习的浓厚氛围。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中的“我是中国公民”相关内容,学生都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要想让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教师要先精心设计教学,运用方法进行巧妙引导。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不断奋斗,并取得不凡成就的事迹材料,在课堂上以“榜样人物故事汇”为主题讲故事,进而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为话题,说一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讲述榜样人物故事的活动并不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轮流的方式,在每天的早读前5分时间讲一个故事。久而久之,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敬业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就会渗透学生的心中,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小学阶段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以及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天性爱玩、自控能力较弱的阶段。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渗透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调查、访问、义工劳动、手工制作等。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把爱国主义精神由心灵的触动落实到实际的行为中。这样学生既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好奇心主动探究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四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的“我们当地的风俗”相关内容时,主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开展良好的实践活动。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习俗,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提高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能力。因此,笔者使用两节课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笔者在第一节课中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提高对我国传统节日以及习俗的认知,同时在第一节课开展的过程中,笔者使用了较多的民间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第一节课结束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收集家乡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故事资料的任务。在第二节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去社区中的养老机构做义工,同时在开展第二节教学活动之前,笔者提前联系社区中的工作人员讲解我们家乡的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学生在做义工的过程中,能够听到社区中老年人的童年回忆以及传统节日在当地习俗。笔者在落实这种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从传统的学科知识教学中解放出来,同时学生在参与义工劳动的过程中,听到老人讲解的习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乡中相关文化节日习俗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充分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发现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出来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降反增,同时在笔者组织学生落实义工活动时,学生聚焦注意力的能力相较于以往更加的优秀,更好地理解了老人口中的习俗文化。通过习俗文化亲历者的讲解,能够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认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进而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爱国主义精神塑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笔者还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传统节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布置活动。比如,笔者在中秋节时,给学生布置使用电子设备拍摄“中秋节的一天”任务,这种任务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任务,需要学生对中秋节中能实际感知到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习俗进行记录。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容易对祖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落实任务要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教学法之一,既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应用效果良好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帮助学生实现对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探讨的学习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小组合作教学法时,应该从分组以及小组展示两个重点进行入手。
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时,因为该课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切忌上成知识灌输课,所以就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国家机构分布具备的优势。在笔者教学之前,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感受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了解人大代表的构成以及职责,感受人民和人大代表的关系。首先,笔者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合理分组,从而保证各个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能顺利完成。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在知识学习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在进行小组划分时,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自我管理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能实现较好的知识探究,而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在讨论过程中避免小组出现说闲话等影响实际学习质量的现象。因此,笔者先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小组雏形的构建,在小组雏形构建完成之后,笔者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学习小组能具备良好的知识探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分好小组之后,笔者分配给第一小组的探究任务是以及选举人大代表的内容和人大代表如何产生;分配给第二小组的探究任务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长度;分配给第三小组的探究任务是人大代表除了到北京开会,还应该完成哪些工作等。笔者为每个小组分配的实际探究任务不同,这样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充分提高探究的质量和效率。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落实,教师发现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国家相关机构更了解了,同时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成分进行主动的研究,进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制度以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的优势。学生的成果展示结束后,笔者立刻评价了学生讲解的知识内容,以及展示时的姿态等。通过这种方式的落实,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素养和精神。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良好的积极评价作用,这样能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爱国主义精神的质量和效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共同的讨论交流,交流后师生合作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的情感会慢慢渗透到心灵深处。以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为例,从学情上看,学生觉得自己年龄还小,承担国家兴亡责任是长大后的事,因此,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采取讨论剖析法,唤起学生心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同感,明理后才能践行。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书中阅读角的内容,简单说出这句格言的意思,这时学生对这句格言仅仅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没有产生内心的触动。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赞同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之后教师播放了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共同抗疫的图片,又让学生围绕“在疫情期间,你是怎么做的,大家是怎么做的”展开讨论,结合事例讨论后,让学生再次剖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学生能够说出抗击疫情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人人都加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抗疫的胜利。在此基础上开展《鲁女爱国》等故事演讲,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每个中国人都有爱国家的责任。明理后教师小结:爱国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小事中,比如珍爱国家资源,维护国家荣誉,遵守国家法律等,落实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循序渐进,不能强加、硬塞,而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国家产生敬爱之情。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