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静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电影《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74 年上映的一部经典儿童电影,电影讲述了少年英雄潘冬子(祝新运饰)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故事。电影中有三首至今依然在传唱的经典歌曲,分别是《映山红》《红星歌》和《红星照我去战斗》。这三首歌曲都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其中,插曲《映山红》是由邓玉华演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作曲的,在电影中以背景音乐和歌曲这两种形式出现。乐曲表达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映山红》的旋律在电影中较完整地出现了三次,分别是背景音乐、女声独唱、领唱与合唱。通过这几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映山红》推动了电影剧情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营造了电影的氛围。
1.背景音乐
《映山红》的旋律音调第一次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在电影的20 分20 秒处。这一场景描绘的是人民军队从革命根据地撤退的前夜,潘冬子的爸爸和妈妈在屋里一边扎草鞋,一边话别。潘冬子爸爸和妈妈都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定会战胜困难,迎接革命的胜利。心潮澎湃的潘冬子从爸爸手中接过红星帽徽。这一段音乐约有4 分钟,旋律一直反复,从一开始弱起的民乐独奏,慢慢加入管乐、弦乐和交响乐,不断推进音乐的情绪,烘托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在中速、深情的乐曲声中结束这个场景。
2.女声独唱
《映山红》以女声独唱的形式出现在电影的29分30 秒处。潘冬子问妈妈,“军队什么时候回来?”冬子妈妈轻声地唱出这首歌曲。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这首歌曲的全貌。影片通过歌曲回答潘冬子的提问,体现了妈妈和潘冬子期盼爸爸和革命军队回来的心情,描述革命精神在两代人之间的传递。潘冬子在歌声中憧憬着有朝一日和小伙伴在开满映山红的山坡上迎接革命军队归来的场景。歌曲由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演唱,她的音色明亮清澈,婉转动人。她用柔美和富有情感的声音营造了电影中美好、宁静和充满希望的场景。
3.领唱与合唱
《映山红》第三次出现在影片的42 分30 秒处,采用女声独唱和合唱的形式。潘冬子的妈妈为了引开敌人,在土楼上被胡汉三烧死。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天边。在这个场景中,《映山红》的歌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映山红哟映山红,英雄儿女哟血染成,火映红星哟星更亮,血洒红旗哟旗更红”,歌曲的旋律和曲式也发生了变化,结束在属音上。独唱还是女高音,但随着旋律的速度加快,声音的强度发生了改变。全曲都用较强的音量进行演唱,合唱的加入也强化了潘冬子的妈妈牺牲之时的悲壮之情,将潘冬子的妈妈视死如归的心情和观众对恶霸的愤怒表达得恰到好处。乐曲的最后两句用合唱的形式表现高潮,配合潘冬子的妈妈牺牲的画面,将影片的情绪推到顶点,引起观众的共鸣。
1.《映山红》的曲式结构
歌曲《映山红》是由作曲家傅庚辰根据江西的“兴国山歌”创作出来的一部优秀声乐作品,全曲为2/4 拍。乐曲结构为方整型的单二部曲式,由A和B 两个乐段构成,四句歌词,八个乐句,非常工整。A 乐段由两个8 小节的乐句构成,分别为a(4+4)和b(4+4),B 乐段也由两个8 小节的乐句构成,分别为c(4+4)和d(4+4)。B 乐段是对A 乐段歌词片段的重复和变化,其中c 乐句运用了A 乐段b 乐句开始部分的旋律,d 乐句则是A 乐段a 乐句后半部分旋律的变化发展,并进行了一次重复,在渐弱渐慢中结束乐曲,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歌曲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乐曲的最高音g(首调的“La”音),这也是歌曲的高潮,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期待。在调式调性上,乐曲运用了民族g 羽五声调式,展现出地方特色。与此同时,作曲家巧妙地通过大量装饰音(单前倚音、双前倚音)的运用,丰富了乐曲的曲调,增加了乐曲的色彩,而且将旋律悠扬婉转的特点展现出来。这种细微变化的装饰音也体现出作曲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手法。在旋律发展方面,乐曲以中音区的中弱(mp)力度和稍慢的速度开始,旋律起伏不大,通过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第一乐句a 结束于调式的徵音上,第二乐句结束于宫音上;第三乐句结束于调式的宫音上,最后全曲结束于羽音上。与此同时,结尾处自由延长的羽音,渐弱到极弱的(pp)力度上。总而言之,乐曲主要集中在中音区,音域为“d-g”的十一度,旋律进行也多以三度的小跳为主。
2.《映山红》的时代性
电影中革命根据地的群众相信只有党领导的军队才是自己的武装力量,党组织吸收广大的群众到军队中,以此扩大革命队伍。电影中的歌曲《映山红》每次出现都在叙述革命军队的主题。第一次是潘冬子的妈妈送别潘冬子的爸爸,虽然此时军队要暂时撤退,但潘冬子全家人都对其归来充满信心;第二次是潘冬子问妈妈,军队什么时候回来,表达了期盼的心情;第三次是潘冬子的妈妈牺牲的时候,歌曲升华了主题。歌曲《映山红》不仅体现了革命时期的故事与精神,而且体现了群众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信任。
3.《映山红》的民族性
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映山红》的曲调借鉴了江西兴国山歌旋律,第一个音从较高的音区开始,用呼喊似的旋律。歌词为四句七言体,每一句歌词中都有衬词“哟”,通过典型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乐曲由琵琶、竹笛等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样的创作手法使插曲《映山红》和故事背景紧密结合,在旋律、歌词、情感和情绪上都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映山红》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歌曲,被大众广为传唱,是因为采用了民间音乐素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当人们听到或唱起这个旋律,就能激发心中真挚的爱国之情。
每一部电影都有一定的主题,无论主创人员用何种手段进行创作,目的都是表达、阐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在电影中,《映山红》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改变节奏、节拍、速度等基本元素,用重复、展开、对比、再现的方式来表达、发展和深化主题。
当《映山红》的旋律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时,音乐象征着人民军队的精神和工农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潘冬子握着爸爸留下的红星帽徽,向往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在这个场景中,主题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进行深化,红色五角星从视觉上深化主题,《映山红》的旋律从听觉上深化主题,激发了观众的共鸣。《映山红》这首歌表达了潘冬子妈妈在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将党和革命的精神传承给潘冬子的场景,深化了群众的期盼。在潘冬子妈妈牺牲场景中出现的歌曲《映山红》则再次深化了主题,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也激发了潘冬子心理的转变,潘冬子从“党的孩子”变成一名“革命战士”。
歌曲《映山红》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想象空间。音乐也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旋律和歌词的结合,使《映山红》更加具有标题音乐的功能,标题点明了电影的主题,歌词表达了意境,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情节和画面。在《映山红》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潘冬子拿出爸爸留下的红星帽徽,将影片、红星和革命军队从听觉和视觉上融为一体。潘冬子妈妈牺牲的时候,歌声激发观众的联觉,引起观众的共鸣。
《映山红》在剧情和人物心理、人物命运发生变化时反复运用,精确、细腻地融入影片的整体叙事中。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一直伴随着主人公潘冬子的成长历程。一开始,潘冬子听着爸爸妈妈的话,向往成为一名战士。潘冬子妈妈入党后,给潘冬子唱起动人的歌曲,使潘冬子坚定了成为革命战士的信念。妈妈牺牲后,在歌声中,潘冬子发生心理转变,成为真正的战士,投身到革命斗争中。
《映山红》是塑造潘冬子妈妈鲜明、生动形象的最重要手段,女声独唱准确地展现了妈妈善良、乐观及坚毅的形象。歌曲用很简单的旋律把人物内心世界的各种体验和复杂情感准确、细腻地表达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只要人们听到电影中优美、熟悉的旋律,就能想到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电影场景中,歌唱家通过对声音的控制和对《映山红》的处理,将情感注入音乐中,非常贴切地表现了潘冬子妈妈这个人物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的情感。
在电影中,人物有喜怒哀乐等复杂多变的情感,当语言难以表达这些复杂情绪的时候,音乐能发挥相应的功能。歌曲《映山红》把潘冬子妈妈深藏于内心的微妙情思细腻、准确地抒发出来,把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听之动容,感同身受,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当潘冬子妈妈英勇就义的时候,火焰吞噬了妈妈所在的土楼,火光照亮了天空。歌曲《映山红》配合电影画面,乐曲结束在属音上,表达了人民群众悲愤的心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歌曲旋律高潮迭起,令观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音乐在电影的画面叙述中,常常伴随着时空的交错,它可以帮助影片拓展故事情节,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插曲《映山红》体现了音乐蒙太奇的功能。当《映山红》第二次以女声独唱的形式出现时,潘冬子沉浸在妈妈低声吟唱的歌声里,他的脑海中慢慢浮现自己在山上寻找和等待革命军队的场景,待到漫山开遍映山红时,爸爸和大部队就胜利归来了。女声独唱《映山红》在这里连接了电影画面,铺垫了电影场景,完成了电影时空的转换,强化了潘冬子心中对革命战士的向往。
电影《闪闪的红星》塑造了潘冬子,潘冬子妈妈、爸爸以及革命军队战士和儿童团员的形象。插曲《映山红》主要出现在影片的上半部分,这一部分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革命军队暂时撤退和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被地主恶霸欺压的情节。在这些情节中,《映山红》作为电影插曲的功能是很鲜明的,其代表了群众的期盼。通过插曲《映山红》表现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电影在潘冬子妈妈牺牲的场景中将人民群众的渴望推到一个较高的情感爆发点,所以《映山红》在电影中隐喻革命军队,象征希望。
电影插曲《映山红》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电影叙事中,而且离不开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这和当今时代对艺术作品创作的要求高度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应该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