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重庆市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乐曲的移植不单单是旋律的机械重复,而是要在充分展现古筝演奏特点的同时,拓展古筝演奏技法表现的空间,在保留原作品精髓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古筝的演奏技法,丰富古筝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色,同时,保留古筝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合吸收新元素,从而使传统乐与现代乐、西洋乐与民族乐碰撞出更多艺术火花。
《梁祝》的题材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作品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与西方奏鸣曲不同的是,作曲家采用了中国音乐常用的小标题形式,使音乐主题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清晰,听众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笔者通过对何占豪先生的访谈了解到,作曲家深谙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而且小提琴不仅具有它独有的演奏技法,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在创作过程中,如在小标题“同窗三载”部分,小提琴模仿中国民族弹拨乐颗粒跳动的演奏技巧,在鲜明活泼的节奏下,表现了祝英台和梁山伯二人在私塾读书时愉快的学习场景和两人互生爱意的过程,再比如小标题“十八里相送”部分,小提琴模仿民族乐器拉弦乐特有的滑音技巧,大音程跨度的滑音在表达梁祝二人分离缠绵的痛苦时,更增添了戏曲色彩。
笔者在询问何占豪先生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移植到古筝上的动机时,他说:“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典型代表,从几千年历史中沉淀演变至今,它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筝较之小提琴更能表达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无论从音域上,古筝的音域比小提琴更为广阔,还是从旋律表现上,小提琴是单旋律乐器,而古筝是一个可以多声部演奏的乐器,因此古筝的和声旋律是非常丰富的。再者古筝具有它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左手的按音技巧更是美妙绝伦。我个人认为将《梁祝》移植到古筝上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我非常值得骄傲的!”
在笔者问及作曲家小提琴版本较之古筝版本,哪一个更能实现心目中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时,何占豪先生说:“两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小提琴和古筝本就是两种不同的音乐语言,它们的音乐演奏和音乐风格各有千秋,不论是什么乐器来演奏,都只是换一种音乐语言来表达同一个思想而已。只要是美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何占豪先生更是强调:“移植后的古筝作品《梁祝》在演奏过程中切不可丢失古筝独有的音韵美,一定要运用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来诠释和表现这首作品。”
可以看出,筝乐移植作品的诞生,源于作曲家与演奏家们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梁祝》这首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正是因为《梁祝》中所体现的崇尚自由、追求平等、不畏艰难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呈示部
开头由几个空灵悠远的泛音引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段古老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引子的速度不能太慢,简单几个音要表现出祝英台女扮男装后迫切去看外面世界的心情。主部开始后,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既表现出梁祝二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又表现出封建社会制度下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草桥结拜”阶段,古筝从D 调f 音开始,主题旋律分别在中音区和低音区演奏了一遍,象征着祝英台与梁山伯相遇时喜悦又羞涩的内心。关于这一段的演奏速度,作曲家明确表示可不按谱面标记来演奏,可以随演奏家的情绪加以变化。“同载三窗共读共玩”阶段,这部分与前面的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正好发挥了古筝独特的演奏技巧,快速演奏的颗粒感、明亮的音色以及轻快而跳动的旋律描绘出梁祝二人在私塾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场景。“十八相送长亭惜别”阶段,前面的小快板结束后,紧接着情绪马上转入低落哀惜,休止符在这里的演奏非常重要,它表现了祝英台与梁山伯即将离别时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欲言又止的痛苦滋味,她想要压抑自己快要倾泻而出的情绪,折磨得她心口不断抽痛。而后缓慢的旋律一点点流淌出来,这是梁祝二人最终分别时的话语,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段旋律凝重又伤感,而旋律一点点的下行更是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
2.展开部
“抗婚”阶段,低沉紧迫的伴奏旋律一出,让人有种不祥的预感,一场悲剧的导火索就快要点燃了。节奏急速推进,古筝紧张而激烈的摇指音响,每一次摇指的急促触弦都直戳人心,这种紧张的气氛让人不再平静,封建势力残暴的压迫就要来了。钢琴间奏描绘了祝英台极度不安的情绪以及痛苦不言的心情,随后每小节的切分节奏伴随着强有力的古筝旋律音响,表明祝英台誓死不从的坚决态度,全曲的矛盾冲突进入高潮。“楼台相会”阶段,再次相会时,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被逼婚,面对梁山伯,祝英台千言万语却欲说还休,难舍难分的痛楚在二人眼神碰撞的一瞬间直抵心口。“哭陵及投坟”阶段,在短暂的相会后,音乐情绪急转而下,采用了越剧中紧拉慢唱的艺术手法,古筝左手哭腔声韵的颤弦表现了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控诉封建制度的残暴无情时泣不成声的场面。最后,古筝铿锵有力的声音象征着祝英台纵身投坟结束生命来结束封建礼制对她的束缚,以此来宣泄祝英台所有的怨愤与不满。
3.再现部
“化蝶”部分引用了引子片段的音乐素材,却已不再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古筝依旧采用泛音的手法,却已是到了另一种仙境,流水轻轻流淌在山雾缭绕之中,两只蝴蝶追着阳光开始翩翩起舞。力度渐弱引出协奏声部的主旋律,一切都变得那么朦胧,就好似爱情一样缥缈却又充斥着美好的气息。最后音乐随着旋律渐慢,而后逐渐消失,似乎仍在细细品味梁祝二人惺惺相惜的忠贞爱情。
小提琴作为西方弦乐的代表,而古筝则是中国弹拨乐的代表,两种乐器各有各的特色。小提琴不仅具有独特的演奏技法,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在创作小提琴旋律部分时,创作者有意让小提琴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从而践行了“外来音乐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理念。而将《梁祝》从小提琴移植到古筝上时,作曲家采用的艺术手段既传承了古筝传统的基本演奏形式,又提升了古筝现代演奏的空间和弹性。
例如小提琴“活泼的小快板”段落移植到古筝谱上时,小提琴在演奏这段小快板的时候转调进入E 调,由于古筝在同一首乐曲中快速转调存在一定的难度,古筝依旧在D 调上演奏小快板。小提琴演奏时本身就模仿了古筝的演奏手法,采用跳音的演奏手法来减短弦拉长的声音造成的拖沓感,尽量保证旋律的轻快流畅。在移植到古筝上时,作曲家充分利用了古筝拨弦的颗粒感,音色更具跳动性,旋律听起来也会更加欢快,还采用了古筝点指的艺术手段来演奏。再如小提琴采用了民族乐器琵琶琶音的技巧,快速演奏琶音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移植到古筝上后同样采用琶音的艺术手段处理,由于古筝21 弦音域宽广,表演者演奏时可以采用双手轮流琶音的演奏技巧,这样旋律也更为清晰。
古筝左右手演奏技法从时间轴上可分为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两大类。左手常用的传统技法主要是按、滑、吟、揉、颤,右手常用的传统技法最主要的有勾、托、抹、打以及快四点、撮弦等等。古筝的现代技法可谓十分丰富,摇指这一技法大致可分为扎桩摇和悬腕摇、单指摇和多指摇、扣摇和扫摇。随着作品难度的提升,演奏家们为了更好演绎作品研究出了很多新的演奏技法,例如在《太阳的影子》中借鉴大提琴演奏技法用提琴弓拉弦。
小提琴作为西方弦乐器的代表,音色细腻绵长,而古筝作为中国弹拨乐器的主要代表,同样能表现音乐情感的缠绵悱恻。弹拨乐器所呈现的典型演奏状态是“点状”,本身琴弦发出的声音延续性较差,这是古筝乐器的自然属性。而对于弦乐乐器来说,“线性”便是它们独特的音响风格。小提琴作为以演奏旋律为主的拉弦乐器,在演奏时所呈现的线条之美能表达作品本身的气韵生动。而古筝这一乐器则具有颗粒性过强、缺乏线条感等弱点,因此对于弹拨乐器来说,以“点状”来表现“线性”是具有很大突破性意义的。移植后的古筝协奏曲《梁祝》以长摇的技法来弥补乐曲的旋律线条感,对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古筝版本的《梁祝》较之小提琴版本的《梁祝》,就如同水墨画较之油画,讲究的是“空”,所谓“空”就好似水墨画上的留白,简洁平和的音韵带给听众无尽遐想,这也是中国民族乐器所具有的独特音乐魅力。
在对何占豪先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梁祝》移植到古筝上来演奏是非常成功的。无论从音色上、音质上、音域上还是音响效果上,古筝都有着不同于小提琴的独特艺术魅力。在谱面上,作曲家并未严格标注每一乐章所用技法的演奏处理和情绪处理,更希望在合理的范围内,演奏家能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无论在音乐形象上,还是音乐情感表达上,每一次演奏都是一种新的诠释。
古筝移植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激发了作曲家和演奏家们二次创作的灵感和演奏激情,而且促进了大量优秀原创作品的诞生。同一首音乐作品,由不同乐器重新配置后再经过演奏家们独特的音乐处理,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传递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对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的借鉴,移植作品使得古筝表演艺术打破了传统的表演形式,拓展了技法表现空间,一些高难技法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