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六百年迷雾欧洲对“天城”杭州的认知

2022-09-20 05:23周芃邬银兰
杭州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京师波罗马可

文 周芃 邬银兰

1275年,马可·波罗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到元大都(北京),1291年从泉州启程,经海上丝绸之路西返,并于1295年回到意大利。1296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战争,结果被热那亚人俘获。在狱中,他向一位名叫鲁思梯切洛的作家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鲁思梯切洛将这些口述内容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中国的20年里,马可·波罗先后到过元大都(北京)、扬州、杭州等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北方地区被称为“契丹”(Cataio、Cathay 等),因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曾经统治过这片广大的区域,契丹的都城被称为“汗八里”(Chambaluc),这是蒙古人对元大都的称呼。中国南方地区被称为Mangi(又作Manzi 等),这是汉语“蛮子”的音译,原是中国北方地区对南宋民众的蔑称。在书中,马可·波罗首次向欧洲人介绍了一座被他称为Quinsay 的城市,并将它称作“天城”。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Quinsay 的记叙约占全书的十五分之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是整部游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章节”。他介绍说,“‘蛮子’地域共有富庶大城一千二百余所”,其都城就是Quinsay,这也是“世界上最华贵美丽的天城”;“此城完全建筑于水上,四周有水环之”;Quinsay 内有一万两千座高大的石桥,还有一个美丽的大湖,“沿湖有极美之宫殿,同壮丽之邸舍”;城中原来“蛮子”国的王宫是为“世界最大之宫”。

从14世纪开始,欧洲人一直试图找到Quinsay 这座“世界上最华贵美丽的天城”并确定它的位置,由此形成了许多种说法。在哥伦布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马可·波罗游记》已经在欧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广泛影响,并且主导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看法。1492年10月21日,哥伦布认为,印第安人通过手势告诉他的古巴(Colba),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及的“日本国”(Cipango)。哥伦布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还写道:“我自己决心要到大陆去,要去Quinsay 把陛下的信件呈交给大汗,并带回他的回信。”由此可见,哥伦布以为Quinsay 位于他所到达的古巴附近。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攻陷阿兹特克帝国首都后,有人甚至提出墨西哥城就是Quinsay。直到17世纪中期,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卫匡国有力地论证了“天城”就是杭州。

卫匡国1614年出生于意大利特伦托,是一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于1642年到达澳门,1643年来到杭州。此时,正值明清鼎革之际。在此动荡岁月中,卫匡国逃到福建,参加过隆武政权的抗清斗争,1646年被清军带回杭州。在杭州生活的6年多时间里,卫匡国刻意搜集各种资料,并且编写著作。1651年初,卫匡国从福建上船,于1653年回到欧洲后,将自己用拉丁文编纂的《中国新地图集》交由荷兰出版商布劳出版。这本《中国新地图集》在欧洲不断再版,流传很广。书中对杭州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可辩驳的证据”,认为杭州就是马可•波罗所说的Quinsay。

卫匡国探讨了Quinsay 一名的由来,他认为,“中国普通百姓把皇帝居住的城市称为‘京师’(Kingsai),由于发音的讹变,这个称呼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变成了Quinsay”。卫匡国同时指出,“‘京师’一名是尊称,其意思是‘宫廷所在的地方’,并非是某个城市的名字,马可•波罗所说的‘京师’,其真实的名字是杭州(Hangcheu)”。卫匡国解释说:“为了躲避金人的侵扰,宋朝高宗皇帝逃到杭州并定都于此,所以,马可•波罗在中国时,杭州又被称为‘京师’。宋朝时,杭州还曾被称为‘临安’。”

其次,杭州城里有众多桥梁,与马可•波罗的描述基本相符。卫匡国这样写道:“杭州城内外有数不清的高桥,但肯定没有马可•波罗所说的一万座那么多,他可能将那些模样酷似桥梁的牌楼也计算在内了。”

第三,马可•波罗热情介绍过的那个大湖,就是杭州西湖。马可•波罗说,这是一个清澈的淡水湖,湖中有两座小岛,湖中游船往来,湖的四周布满了宫殿豪宅。卫匡国相信,马可•波罗的这些叙述都与西湖的特征相符。

第四,马可•波罗所说的城外大河,正是钱塘江(Cientang)。卫匡国认为,钱塘江不仅位置与马可•波罗所描述的相吻合,而且“它向东流入东海,与海洋的距离也与马可•波罗的计算相符”。根据这些证据,卫匡国得出结论:“无论从历史、名称、城市规模,还是从马可•波罗到访的日期和描述的细节上来判断,杭州就是Quinsay。”

卫匡国作为一个长期在杭州生活过的人,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出了马可•波罗所说的Quinsay就是杭州的结论。这个结论,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很快被其他欧洲学者所接受,并成为主流观点。德国学者基歇尔在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中,大段抄录了卫匡国关于杭州的原文。葡萄牙入华传教士安文思在1688年出版的《中国新史》中说,卫匡国“很好地解释了”杭州为什么被称为“京师”。英国学者玉尔在《马可·波罗之书》这一传世名作中,同样认为Quinsay就是“京师”的音译,指的是杭州。

1657年,卫匡国再次离开欧洲,于1658年到达澳门,1659年重回杭州,随后主持修建位于武林门中山北路的天主教堂。1661年,卫匡国在杭州去世,并被安葬在了杭州。20世纪前半期,经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了Quinsay源自“行在”的可靠结论。因为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后,将杭州称为“行在所”或“行在”,意为皇帝临时暂住的地方,以表示收复北方故土的决心。

在600 多年的历史中,欧洲学者对“天城”杭州不懈的探索和寻找的认知过程,也是近代欧洲人中国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缩影。历史上,杭州曾经借助学术研究的桥梁登上了欧洲学术舞台,今天,日益繁荣的杭州更将通过扩大学术联系来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京师波罗马可
An incredible journey难以置信的旅程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杭大运河何以成为经济大动脉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最好的选择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