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娜
由新课改提出的新型教学标准可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自身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在此教学任务的引导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任务。在传统教学中,高中政治学科往往仅引导学生以机械记忆完成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自身所学内容缺乏理解与反思,也无法将自身所学内容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则需要全面落实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能摆脱以往教学模式,由更高层次出发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思维,并能自主整合自身所学内容,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点是具备一定的整合性,所谓整合性,是单元教学更具整体化趋势,这一趋势为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所独有。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顺序往往由教材编排顺序决定,不同单元内容彼此割裂,即使原本存在联系的知识点也难以在此教学模式下得以融合,因此无形中使学生面临难度更大的知识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仅能接受碎片化知识,而无法对自身所学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对其后续学习相对不利。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知识点也难以建立有效联系。但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控,并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使单元间具备的联系得以凸显,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整体的知识结构,为其学习扫清障碍。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在自身教学中为学生传授教材内容中涵盖的各类单一知识点,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对单一的知识碎片具备一定掌握能力,但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则存在一定不足。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政治认同感与科学精神,同时提升自身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度。不同核心素养之间都具备深层联系,并非单独存在,且各项核心素养都需要学生学会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传统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并不具备契合度,因此亟待改善。但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重组后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了解,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使课堂更具有效性。
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单元”的定义仅局限于教材所划分的单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照单元要求对学生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对知识点的划分过于呆板,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且难以挖掘知识之间具备的深层联系,不易形成知识体系。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也有较为严格的划分,例如在学习基础性理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此类情况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存在脱节现象,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因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不具备综合素质,仅擅长纸上谈兵而在生活中不会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此问题则能够有效避免,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独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性转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各个独立的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分离的情况。在大单元教学设置中,教师也可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进行综合考量,针对难度相对较大的知识点,可将其合理划分为多节课加以传授。针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教师也应当对其进行归纳整合,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相近知识点加以区分。部分教师可能对此授课模式存在疑虑,认为对同类知识点进行归纳容易使学生发生混淆,但事实上大可不必存在这种疑虑,相近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反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有积极性进行探索,与以往零散记忆相比,整合成为体系的记忆方式反而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各能力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进行法治意识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也可融入提升公共参与度相关教育,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将法治意识与社会参与度有机结合,以此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纵观大单元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即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提升学生公共参与度。在肩负此类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不应当在自身教学中将四部分内容彼此割裂,而是需要将核心素养视作整体,在教学中使其能以整体方式得到同步落实。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以教材顺序完成自身教学内容,仅关注当下所教学的课程与单元,难以将自身所教授内容与其他单元建立联系,教材内容也因此被分割为彼此独立的知识点,无形中使教学资源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相对不利。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仅局限于机械性重复记忆自身所学知识,长此以往则易丧失学习主动性。为改善此类问题,教师需要积极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单元框架。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先对教材不同单元的共性进行合理分析,将其中不同模块中的相近内容加以整合,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必修四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教学中,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为学生展示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等内容,针对此部分内容,教师可将其与后续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联动,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都可看作是对第一单元相关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并能引导学生将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应用于自身实践。正因为世界普遍联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才需要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文化;而世界的永恒发展又间接证明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活力,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依旧能折射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将此二单元进行有机结合后,教师便可在自身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导其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以此使其能在探索中将自身所学内容充分应用于生活。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可由具体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两个单元知识点的印象,如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分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体、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体与梅兰芳体,梅兰芳作为我国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在世界表演领域中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美、苏两国先后取得过三次博士学位,此现象说明“艺术无国界”,从国际层面印证了世界存在普遍联系。而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梅兰芳也在京剧领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梅派青衣表演模式,此模式在经历了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后,在新时代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仍旧为人所喜爱。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与世界建立联系,文化需要不断交流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就梅兰芳自身的经历而言,其自身也格外注重与海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如其曾与英国喜剧大师卓别林进行过业务交流(图1)。种种现象与结果都足以使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之间的教学内容建立有效联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世界普遍联系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
图1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右)与英国喜剧大师卓别林
从以往思想政治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存在对实践缺乏重视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学生仅能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各类知识点,而无法将其与自身生活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而思想政治教材往往又与学生日常生活间存在较大差距,各类哲学思想、政治理论等对学生而言相对难以理解,无形中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阻碍。为改善此类问题,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间的联系,使其能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印证自身业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在落实此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同步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联动之余,教师也需要进一步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京剧《贵妃醉酒》,此剧为梅兰芳代表作之一,以中国历史人物杨玉环为主角。在京剧发展进程中,《贵妃醉酒》经过了几次改良,现已日臻完善。此剧可追溯至清代乾隆时期的汉剧《醉杨妃》,在几百年前的汉剧舞台上,杨玉环的角色在自身表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糟粕,剧中涉及了部分低俗内容。但经过数百年传承与发展后,以梅兰芳为主导的京剧表演者们对此剧进行了深入加工,使其内容更为健康,且与时代主题更为契合。由哲学角度来看,此类改革也具备一定价值,更是人们对优秀文化认知不断深化的产物。将此故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与长辈深入交流,也可在课余时间深入敬老院或福利院等机构,积极与老年群体沟通,了解文艺界长期以来出现的种种变革,并观察受众群体的反馈,以此进一步探究认知世界与传承文化之间的关联。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能相应提升对自身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即事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改善,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进一步深化自身对书本知识的认知水平。
由以往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教师仅以提问的方式完成传授知识的目标,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但此过程相对存在一定片面性,仅能提问到部分学生,而对其他学生则易存在忽视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未被提问的学生相应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对自身所学内容的印象也相对不深。为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在落实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学习,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目的出发,教师可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关探究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彼此合作的情况下深度参与学习。
例如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结合而成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安排探究认知世界与传承文化的综合性任务,如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每小组选择一项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项目,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项目自身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使其对自身所学内容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在此项探究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小组选择了探究东方审美在戏剧中的体现,学生经探究得出中国戏剧审美中的重要理论为“形神论”,在此理论引导下,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情节与曲白、科诨等各项内容都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在历代戏剧相关从业人员塑造剧情与人物的过程中,形神理论应运而生。“说何人,肖何人”这一塑造人物的准则由清代戏剧家李渔提出,也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形似理论的基本要求。在戏剧表演艺术相对成熟的明清时期,生、旦、净、丑等行当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分工,而早在此前,南戏中的七个角色、元杂剧中的四大类,再到明清传奇中的江湖十二色,正是对戏剧人物塑造准则的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在形似理论之外,中国戏剧的神似理论也随之盛行。戏剧中人物的举动应当做到“逼肖”,是戏剧评论家在形似的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完善的要求。为此,明末戏剧家祁彪佳在《远山堂剧品》中给出了准则:“……无不逼肖,词情宕逸,出人意表。齐班生不知何许人,有此剧可不朽矣”。在此理论引导下,京剧舞台中出现了相应的程式化运作,如蹉步,蹉步作为戏曲舞台上常用的步法之一,往往用以表现人物心情紧张而跌倒后仍欲前行的情形,抑或是表现内心悲愤、赔情哀求及形势危急的情境,如京剧《野猪林》中,林冲在发配过程中遭受拷打时满腔悲愤又无处抒发,则通过蹉步进行了充分表达。此外,程式化表演也体现在物品的虚拟表演中,如京剧《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演员仅拿一支船桨的道具则能够向观众传达行船的情境。又如京剧中表现“骑马”的环节,此环节仅由演员手持马鞭道具,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即可充分接收“剧中人此刻在骑马”的信息。在完成此项研究后,学生对戏曲中的虚实之美具备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出现了新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亟待注入新的活力,以此使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得到全面更新。大单元教学作为一项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发挥更大作用,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状态,更好地将自身所学内容构建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教学效果来看,大单元教学不仅是新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学的必然途径之一,更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在自身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以使其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其后续人生旅途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