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语言的视听盛宴
——以朱自清《春》为例

2022-09-19 11:53陈乐金
中学语文 2022年23期
关键词:基调朱自清意蕴

陈乐金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即是朱自清的《春》,每一次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共赏这篇美文时,都不得不深感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

一、于平凡中取材

朱自清《春》一文涉及的素材有:小草,桃树、杏树、梨树,风带来的各种气息,鸟儿与短笛,雨,风筝等。如果按照视觉与听觉的区别将这些素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视听描写在朱自清的《春》中占据了绝大篇幅,可见视听描写对于写景散文的重要性。具体来看,这些素材都是春天的常见之物,也是写春作品中的常用意象。春天草木萌发,那抹日渐浓郁的绿色常常入了作家的眼,进了作家的文,如老舍的《五月的青岛》也写了春天的绿色。表2 是两篇散文描写春天绿色的比较:

表1

表2

朱自清的散文以朴素清隽、淡雅清丽著称,学生常常不能理解“朴素清隽、淡雅清丽”的具体含义。以写春的绿色而言,朱自清写草地“嫩嫩的,绿绿的”,老舍一口气写了数种绿:“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朱自清的语言是简约的、朴素的,色泽也是淡雅的——他的绿色没有老舍的绿那么层次丰富多样,但意蕴并不浅薄。

比如,读到“山朗润起来了”会忍不住想“朗润是什么样的?朗润的山又是何种模样?”“朗”是因为内里有山的风骨支撑着,“润”有水汽饱满之意,水汽充足则草木旺盛,“朗润”二字合起来就是山上水汽充盈而后苍翠欲滴。比起老舍描写的种种绿色,“朗润”也隐含这绿的过程、绿的迁移,但其中深意需细细品味方可获知,这就是“清隽”——言有蓄,意无穷。与之相似的还有“偷偷地”“钻”“满”“绿得发亮”“清得逼你的眼”等词语,让原本的静态景色描写富有动态意蕴,语言虽含蓄,意蕴却格外深长。

表3

二、书写不凡灵魂

作家赵景深(1902~1985)曾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春》首次发表于1933 年,当时朱自清35 岁,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的重点也由早期的新诗转向之后的散文。1924 年,他发表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广受好评,十年后他写作的这篇《春》更是巧妙地融情于景,堪称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从那时候起,《春》就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1.定基调

如同做菜一样,拿到素材后首先要确定的是加工方式,是煎炒还是煮炖?加工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最终成品的色香味,不妨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在《春》中是如何处理素材的。

所谓“万事开头难”,文章的开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散文来说,开头常常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将朱自清《春》的开头与叶圣陶《完全是春天》的开头进行语句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散文开头的作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开头)

(2)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微尘在那里浮动。一股暖气熏得我周身舒服;过了一会儿,竟觉得热烘烘了。(叶圣陶《完全是春天》开头)

《春》中的两个“盼”字可以想见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翘首以待的期待;春天到来时,作者情不自禁地雀跃。《完全是春天》中,“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一个“射”字说明了春与“我”的“攻守之势”——我自岿然不动,春则主动扑怀而来;“我”静看阳光下微尘浮动,暖气熏得周身热烘烘。如此,为后文奠定了基调:《春》是迎春而上的少年欣喜,《完全是春天》是任春戏耍的长者淡喜,虽然都为喜,却是不一样的喜悦。由此,《春》的语言基调与情感基调都确定下来了。

2.绘场景

绘春是《春》的主体部分,且主要由视觉与听觉描写构成,但两者组合不同,呈现出的声色效果自然也迥异。人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表现在场景描绘上就是视觉与听觉的融合。例如,“桃树、杏树、梨树”这一自然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视觉加听觉,“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是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想象,也是视觉。即使同为视觉,可分出“红的”“粉的”“白的”不同色系,也可分出“成千成百”“大小的”不同形态,还可分出“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的不同知名度,更可分出“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同动静形态的。总之,从不同角度将普通的“桃树、杏树、梨树”描写遍了,却绝不重复啰嗦,还让人觉得颇为有趣。不禁让人想到盛宴上的舞台表演,声色十足让人眼光缭乱,却又有条不紊,让人能够享受到其中的意趣。

3.显主题

《春》的最后以三个接连的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完成了歌颂春天的主旨升华。第一个比喻“像刚落地的娃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二是“他生长着”,生长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个比喻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第二个比喻“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是视觉,“笑着,走着”是听觉,笑着的小姑娘自然是美丽可爱的,但她走向何方呢?第三个比喻“像健壮的青年”做出回答:“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如果将“小姑娘”看作是当时受难的祖国,作者发问的意思是:美丽的祖国应当走向何方?青年则是回答,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健壮,才能有所作为;二是向前走,不能开倒车;三是得领着“我们”大家一起。如果不能深刻体会这三个比喻背后的内涵,学生只是把《春》当做写景美文来欣赏,会让这篇经典之作失色不少。

猜你喜欢
基调朱自清意蕴
清芬正气朱自清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摩登基调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论木版画的色彩基调与印刷细节控制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定好生活基调
电影《三个白痴》中的情绪基调种类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