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事结局改动的逻辑和标准
——以《皇帝的新装》改写为例

2022-09-19 11:53
中学语文 2022年23期
关键词:莎莉文价值老师

徐 青

与其他学科的相比,我们的语文教材往往更多地遭受诟病,尽管一改再改,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构成的原则,从未改变!好处极大,坏处也很明显!一方面,给了语文老师极大的自主操作的空间与可能,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万途竞萌、云蒸霞蔚,孕育了一次次的教改,但很多教师乐于奔跑在尝试的途中,却忘记了思考奔跑的方向正确与否!

一、一场赞不绝口的改写

2021 年9 月底,本人跟随支教队伍,来到了素有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称的陕西,随后受邀观摩了一场教学能手的竞赛活动,某位骨干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其中安排了一个改写故事结局的环节。

师:皇帝啊,受此侮辱,回到了皇宫,假如你是皇帝,你觉得他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续写一个结局吧!

生1:皇帝气呼呼的回到了皇宫,立即召集了他的卫队,命令他们立刻把这两个坏蛋抓起来,狠狠地罚了他们一笔钱,并且把他们永远地赶出了自己的国家。

生2:皇帝回到皇宫,眼前不断地浮现今天游行的场面,仿佛老百姓们的嘲笑声依然回荡在耳边,始终不肯散去,于是他越想越气,立即命令把两个骗子杀了。

课后进入评课环节,奇怪的是,大部分评委都一致称赞,理由是该改写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形成是非善恶的价值观,等等。总之这是一节既有教育意义,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优课。就是偶尔有说不好的,也没有点到关键之处——到底为什么不好,原因何在?

这样的改写,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出发,确实是可行的,因为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进行了一次想象力的训练,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但也暴露出一个非常严肃的美学问题。

二、实用价值的禁锢和审美价值的忽视

“杀了,或是罚了”“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是一种实用、功利、理性的考虑。要知道这些授课教师都是种子选手,而提供给他们授课的对象,想必也不会差吧?可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完全实用功利主义的境界,到底原因何在?其实这种实用理性价值的禁锢,以及对审美价值的忽视,自古有之。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类生存五层次理论”世所公认,他认为人类除了生存,安全等低级需求,还有情感归属的高级需求,但情感这一最高的要求一直屈服于现实,始终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学习教育生活中处于劣势。

因此这样以理性实用为先,而有损审美价值的事情经常发生,就是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鼻祖的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也不能避免。《李寄》是其中重要的一篇,也称得上是经典。故事讲的是一位小姑娘,名叫李寄,是汉武帝时期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乡里除了蛇害,本来已经充分表现了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了,可是作者却画蛇添足,在结尾多了一节: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尽管李寄的出发点并不如常见的英雄那么高尚,只是因为家里小孩众多,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而自愿前往杀蛇,这也同样体现了她的智勇双全,她的孝顺父母,这是一种另类的英雄,丰富了英雄形象的内涵,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触动,这正是这篇经典的妙处。可是作者一味夸耀实用功利的价值,其实是大大弱化了经典的审美价值。

三、打破实用理性的牵制,正确解读课文和写作教学

实用理性功利价值如此强大,创作之初,客观主体又是如此的芜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有向它妥协。可喜的是始终有着为数不多的一批作家,凭借着自身的才气和后天的努力,用自己的心灵去拥抱、同化、改造生活,并顺应文学的创作规范,创造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作品。从微观来看,例如同样是回忆自己的恩师,鲁迅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美国聋盲作家海伦·凯勒创作出了《再塑生命的人》,都是怀念师恩的绝佳作品。

可是,许多教师的解读水平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的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看到鲁迅对恩师一反常态的反语和调侃,惶然不知所措;解读《再塑生命的人》大谈莎莉文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文章中描写老师的篇幅很少这一重大事实,却表现出选择性忽视。

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告诫学生要仔细观察,工笔细描、贴近生活,殊不知他们让学生贴近的生活,却是成年人理想中的高尚价值。于是面对一个个“高大上”的题目,我们的学生却集体失语,千篇一律地说着既不像大人,又没有小孩味的谎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努力使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愿望是美好的,可是问题也很复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问题的根源在于,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文学作品。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材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你脱离不了木材商的习惯,你所感知到的是制作家具的材料。我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想法,看到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都不看,只看审美,他所感知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同样的古松,各人见到的样子只是自己身份、情趣和性格的反映而已。以此类推,对待同一文本,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才是关键。孙绍振教授在此基础上将审美进一步细化,“形象是主体、客体、形式的三维结构,形象逻辑是审美、审智、审丑”。意思是说,文学形象,无论是自然和人生的图画,作者借此传达的趣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审美指作品传达的作者的感知、感情是热情的、美化的、诗化的,与之相反的冷漠、丑化、调侃的感知、感情叫审丑,而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智性的思考则归为另一类审智的范畴,他们既是分化的,也是统一的。正因为人的心灵是如此的丰富,每一种文学形式只能表现人类心灵的某一个侧面而已,但加起来一定可以无限接近人性。因此要想正确解读一篇文章的趣味所属的种类,以及此种趣味的独特性、唯一性,还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同主题对比法”,把自己当做作家,通过想象逆向进入他的创作过程,不但看到他写了什么,而且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写,和作品进行对话,和作者对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层,才有可能破解文本解读的困境。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课文中描写两位老师的语句上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小鲁迅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询问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这个被称为“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却答不上来。这里意味丰富:第一,包含着对先生“博学”的讽喻;第二,也是对小时候的自己头脑之中的——老师理所当然地啥都懂的调侃;第三,对于孩子的问题,他不光答不上来,居然还生气了。而鲁迅却一反常态地自我批评说是先生不肯说而已,错在学生不该有这么多的问题,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其中的矛盾、荒谬,作为读者是不难发现的,这就是谐趣,乃是对先生和自己更深的调侃。

《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

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

这是正式的第一节课,海伦·凯勒是既无视觉又无听觉的孩子,但是布娃娃是所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点,而采用的学习方式又是手指游戏,所有的学习都建立在触觉这一感知途径上,这个布娃娃充分体现了莎莉文的智慧,本来可写的内容很多,但作者只是简单地叙述,其他的一律留在逻辑空白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注定了本文不以老师形象取胜,而以学生心理的细腻、丰富而动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写老师的主题,他们的妙处在于:首先,鲁迅对老师充满了深深的调侃,语言幽默,属于谐趣;而海伦·凯勒则用美化的、诗化的语言,传达出的是对莎莉文的赞美,属于情趣。其次,鲁迅对于寿镜吾先生的感情是静态的,毫无变化的,而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相处之中的感情却是动态的,从最初的愤怒、苦恼——自豪、高兴——大发脾气、不惭愧、不悔恨——无比兴奋、幸福,充满了曲折波澜,属于一幅心灵的动画。正是因为以上的细微的差别,因而表现出了自己感情的独特性、唯一性,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有效的文本解读往往又反哺我们的写作教学,趣味不再单一,心灵丰富起来之后,也就解决了写作的思想性问题;接着在阅读经典中,逐渐掌握如何找到自己的语言,传达自己独特感觉的技巧,这又解决了艺术性的问题;最后在写作中去除原生的,自发的,低层次的感知、情感,在写作中完成文格和人格的双重提升,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美好蓝图何愁不能实现呢?

四、《皇帝的新装》的结局,既能改也不能改

有了以上的理论阐释,明确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矛盾之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轻松多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结尾能不能改,而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改写。如果改写之后,拿来进行实用处理,以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如那位老师最后把主题归结为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样的改写完全可以停止了。但是如果将学生的改写,拿来与原文对比,发现原文的妙处,这反而能化腐朽为神奇。

将学生的改写和原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独具匠心:一、其实这篇童话带有寓言性质,如果说前面只是揭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人们为了趋利避害,不惜自欺欺人。有了这个结尾,就使寓意更上一个层次:真正改变世界不合理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使得寓意的展开富有层层推进之美,表现了安徒生的智趣。二、虽有审智的价值,但其中也不乏审美价值,皇帝的左右不是、进退两难而又咬牙坚持的小心机,难道不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吗?三、不落俗套,与其把文章做尽,什么都告诉读者,不如把不难索解的答案,留在逻辑空白之中,留给读者去掩卷沉吟。

改写是对安徒生寓意的漠视,是对安徒生激发出来的思维之光的忽视,结尾其实意在强调:真正改变世界不合理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人们有所意识和觉悟,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改变。“既然玛蒂尔德已经知道朋友的项链是假的,把钱要回来不就过上好日子了吗,为什么不写呢?”“我们一家只是换了一艘船,之后会不会再遇到于勒?假如于勒实在没钱了,自己跑回去岂不是更倒霉了?”类似的无关审美价值的问题,如果从此能绝迹于语文教学的课堂,实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憧憬。

猜你喜欢
莎莉文价值老师
心别失去方向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