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玉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外科 (天津 301700)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正逐年上升[1]。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术后长期卧床,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其中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较难治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生命质量及心理健康[2]。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是一种可梯度性调节压力的医疗设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淋巴水肿等作用[3-4]。本研究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预防乳腺癌术后下肢DVT 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年龄36~68 岁,平均(54.52±6.48)岁;肿瘤分期:Ⅰ期20 例,Ⅱ期13 例,Ⅲ期7 例。观察组年龄35~67 岁,平均(53.99±6.51)岁;肿瘤分期:Ⅰ期22 例,Ⅱ期12 例,Ⅲ期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为女性患者;入组前超声检查无下肢DVT;精神、沟通正常;按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乳腺癌分期[5]标准均为Ⅰ~Ⅲ期患者。排除标准:存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的使用禁忌证(如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不稳定型高血压、丹毒等);存在精神疾病、依从性差;合并脏器转移或重要脏器损害。
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身患癌症,加上术后需长时间卧床,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可通过引导患者分享自己内心感受,讲述相关康复病例鼓舞患者救治信心,并可时常以风趣幽默的笑话为切入口,用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2)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下肢DVT 的成因、表现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强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警惕性。(3)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穿弹力袜,做好卧床患者的及时翻身和床上活动,对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指导其做踝泵练习或踮脚尖动作,同时采用循序渐进方式,通过散步、爬楼梯、坐姿运动等训练患者下肢,每次练习10~20 min,每日3~5次,叮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干预:使用购自北京龙马负图科技有限公司的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型号IPC600D),操作前常规查体,接通电源,连接下肢气囊,将患者下肢放入气囊中,脚后跟与下肢气囊拐角吻合后,拉好拉链,扣好搭扣,设置压力值为80~110 mmHg(结合患者耐受度调节压力值,1 mmHg=0.133 kPa),每次干预20~30 min,每日2次;结束后询问患者感受,并仔细观察其皮肤状况。
两组均连续干预2周。
(1)下肢DVT 发生率:干预2周后,采用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GE Voluson E10型)诊断下肢DVT[6]。(2)凝血功能:干预前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4 ml,3 000 r/min 离心10 min 后分离乏血小板血浆,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水平,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3)生命质量:干预前后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 Short-Form,SF-36)[7]评价两组的生命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疾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5项,单项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命质量越高。
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下肢DVT 发生率为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3)。
干预前,两组D-D、APTT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D、APTT 水平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D-D 为D-二聚体,APTT 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组别 例数 D-D(mg/L) APTT(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1.14±0.13 0.18±0.06a 25.13±0.57 36.95±2.35a对照组 40 1.15±0.12 0.32±0.10a 24.98±0.63 30.25±1.78a t 0.357 7.592 1.116 14.373 P 0.721 <0.001 0.267 <0.001
干预前,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命质量各项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疾病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24.40±5.71 63.45±12.27a对照组 40 24.41±5.77 37.15±11.12a t 0.008 10.045 P 0.994 <0.001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52.34±10.12 79.55±13.42a对照组 40 52.33±11.10 56.80±12.52a t 0.004 7.840 P 0.997 <0.001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35.74±10.61 62.77±13.25a对照组 40 35.70±10.58 45.40±11.25a t 0.017 6.320 P 0.987 <0.001组别 例数 精神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46.37±11.21 81.20±14.25a对照组 40 45.28±11.34 53.48±12.55a t 0.432 9.233 P 0.667 <0.001组别 例数 情感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43.20±10.25 68.28±11.25a对照组 40 44.10±11.02 49.66±11.30a t 0.378 7.385 P 0.706 <0.001
目前,手术是治疗乳腺癌患者的首要方式,但术后长期卧床极易诱发下肢DVT[8-9],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综合护理从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等角度进行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乳腺癌的认识,进而提升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但单纯采用综合护理对下肢DVT 的预防效果不佳。
下肢DVT 形成的3大因素为静脉壁的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10]。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通过多腔室气囊反复充、排气体,进而发挥类似于人工按摩与指压的效果,可加快淋巴液及静脉血回流,调节肢体供血循环,进而达到预防下肢DVT的目的[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及生命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空气压力波治疗仪产生的循环、渐进且具有方向性的压力,可加快血液与淋巴的流动,促使患者的凝血功能更快恢复;其按摩作用可加快各种代谢废物或炎症物质的排出,进而减少下肢DVT 的发生[13];同时,配合综合护理的各项措施,也可进一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在综合护理的基础上,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下肢DVT,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