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期 徐绍忠 杨慧娟 郑小松 谢慧颖 吴春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西南昌 330006
CT 是现代医院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胸腹、骨与关节等部位疾病的检查诊断中,特别是近些年来增强CT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图像对比度分辨率及疾病诊断范围,为临床定位、定性诊断相关疾病及后续治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CT 增强扫描需要为患者注射碘造影剂,容易引发胃肠道反应,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身体活动等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扫描会使图像出现呼吸运动及胃肠道蠕动伪影,严重时可导致影像无法诊断甚至检查终止,而重新进行扫描不仅会使患者机体受到的辐射损伤增加,并且也会增加受检者的肾脏对比剂负荷以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在进行CT 增强扫描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促进CT 增强扫描检查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研究对穴位埋线应用于CT 增强扫描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0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 例行CT 增强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前干预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 例)与观察组(100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0308)。观察组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龄20~76 岁,平均(47.69±9.37)岁;疾病类型:胃肠疾病51 例,肝胆疾病29 例,肾脏疾病20 例。对照组中,男52 例,女48 例;年龄19~77 岁,平均(48.05±9.52)岁;疾病类型:胃肠疾病46 例,肝胆疾病32 例,肾脏疾病2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碘过敏试验为阴性;②CT 增强扫描前无胃肠道功能障碍;③神志清楚,认知正常,可正常交流;④年龄>18 周岁;⑤进行全腹部CT 增强扫描。排除标准:①碘过敏者;②心、肝、肾等器官组织功能障碍者;③扫描前存在胃肠功能障碍者;④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检查者;⑤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64 排螺旋CT(型号:Discovery HD750)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均禁食4~6 h,且碘过敏试验检查结果为阴性。开始进行增强扫描时,首先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取60~9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意控制注射速率,3~5 ml/s,之后再以3 ml/s 的速度注射30 ml 生理盐水。注射完成后以一定的延迟时间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扫描。
对照组患者在CT 增强扫描前不进行任何特殊干预。观察组患者在CT 增强扫描前30 min 采用穴位埋线进行干预:选取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对需要埋穴的部位进行标记,取1 条长度为1.5 cm 的0 号羊肠线置入一次性32 号注射针针芯内,在注射针柄经一次性针灸针插入针孔,对以上穴位周围皮肤消毒后,使用注射器对穴位直刺或斜刺,之后将羊肠线用针灸针推入相应穴位,完成后轻轻按压穴位10~20 min,若穿刺点出血及时用消毒棉签擦拭干净,注意12 h 内不可使埋线区沾水,防止引发感染。
比较两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分级及CT 图像质量。
①检查后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分级情况以恶心、呕吐作为判定指标,根据患者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可划分为以下4 个等级,0 级:未见恶心、呕吐症状;1级:患者恶心症状较为轻微,未见呕吐症状;2 级:中度恶心,且出现3~5 次呕吐症状;3 级:中度恶心,且出现5 次以上呕吐症状;4 级:重度恶心,且呕吐症状难以有效控制。
②CT 图像质量判定标准如下,优:图像清晰可辨,被检查部位组织结构显示清晰,未见运动伪影;良:图像可见少量运动伪影,但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可以诊断;差:图像可见严重运动伪影,甚至无法诊断,严重影响诊断。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分级情况的比较[n(%)]
采用双盲法经两位副主任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CT 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CT 图像质量的比较[n(%)]
比较两组各期相CT 图像运动伪影情况后发现:观察组各期CT 图像均无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3 级不良反应患者各期CT 图像呈现不同程度运动伪影。胃肠道不良反应越严重,CT 图像运动伪影出现的概率越高且越明显(图1)。
图1 两组动脉期、静脉期腹部CT 典型图像
CT 增强扫描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及患者预后评估等方面应用广泛,但由于检查过程中需要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注射大量碘造影剂,因此容易引发明显的毒副反应,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特异性反应。由于不同患者体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碘造影剂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②物理-化学性反应。短时间内大量注射碘造影剂会导致胃肠道出现异常反应,引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药液黏稠度、药物高渗性等因素也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另外,患者过度紧张、恐惧会使自主神经兴奋性增加,也会使患者出现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而恶心、呕吐会对患者屏气功能产生影响且加重胃肠道蠕动,进而产生呼吸运动及胃肠道蠕动伪影,轻则影响诊断,重则导致检查失败致使患者择期重新检查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及肾脏碘对比剂负荷,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调查研究指出CT 增强检查中最为常见的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且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患者其CT 图像质量通常较差。在此情况下,如何对CT 增强扫描所引发的恶心、呕吐进行有效预防,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胃肠道反应并无明确描述,但与“呕吐”“痞满”等范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该病症的发生可能与气血失调、胃气上逆有关,所以防治该病症应遵循“疏经通络、和胃理气”等原则。穴位埋线是一种新型针灸技术,其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将羊肠线植入人体相应穴位,能够发挥针刺、留针及组织疗法等多重功效,同时通过刺激内关、足三里,使肢体或脏腑接收到前期强烈的刺激信号,可使脏腑阴阳偏亢减弱,而后期刺激减弱能够使脏腑阴阳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发挥疏经通络、理气和血、调节脏腑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T 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 增强扫描前给予患者穴位埋线,能够有效减轻其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CT 图像质量。分析原因主要是CT 增强扫描前给予患者穴位埋线能够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①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疗法,能够产生多方位的刺激效应,从而使相应部位的脊髓后角接收到刺激信号,进而对该区域所支配的脏器组织进行干预调节,同时大脑皮层也可通过脊髓后角接收到部分刺激信号,使中枢系统干扰、抑制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作用增强,并且还能够对神经体液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影响相应脏器的功能状态;②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羊肠线属于异体蛋白,在人体相应穴位埋入该物质后能够引起变态反应使其发生液化并转化为多肽等物质,从而使糖类合成加快,增强机体免疫反应;③通过穴位埋线能够对机体炎症因子的释放进行有效抑制,将细胞凋亡进程阻断,从而使胃肠黏膜修复功能增强;④通过穴位埋线能够使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炎症吸收,有利于加快病灶部位血管再生,并使病灶区域血流量增加,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得到有效改善,减少病灶区域炎症因子的渗出。另外,穴位埋线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针刺的优势,并且还能够有效规避针刺时间短、次数多等局限性,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将其应用于CT 增强扫描患者中能够使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有效减轻,提升CT 图像质量,有利于促进临床诊断、治疗的顺利开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