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辉 廖余平 蒋蓓蓓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江西新余 338000
颅内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对于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即便接受积极的药物治疗,仍存在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狭窄以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较为常见,患者发病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引发脑卒中等风险事件,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手术或单纯药物治疗两种,其中单纯药物治疗应用较早,再次复发风险较高,且血管无法得到有效修复,故血管内介入手术应运而生,通过置入支架开通闭塞血管,同时也可在发现血管狭窄远端血供不足时,经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后改善血管管径,以改善远端供血的目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效果,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病情。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支架置入组(n=49)及药物治疗组(n=41)。支架置入组中,男28 例,女21例;年龄52~73 岁,平均(62.58±3.61)岁;体重指数23.54~29.71 kg/m,平均(26.63±0.58)kg/m;症状表现:乏力16 例,偏身麻木20 例,言语不清13 例;基础性疾病:高血压25 例,糖尿病14 例,高血脂10 例;狭窄部位:椎动脉颅内段8 例,大脑中动脉34 例,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2 例。药物治疗组中,男24 例,女17例;年龄52~75 岁,平均(62.60±3.52)岁;体重指数23.60~29.88 kg/m,平均(26.70±0.63)kg/m;症状表现:乏力14 例,偏身麻木12 例,言语不清15 例;基础性疾病:高血压21 例,糖尿病12 例,高血脂8 例;狭窄部位:椎动脉颅内段6 例,大脑中动脉30 例,基底动脉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7-A25)。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狭窄;②患者可正常交流及沟通;③患者参与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凝血及造血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⑤对本次药物过敏者;⑥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药物治疗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S.p.A.,规格:100 mg/片,国药准字HJ20160685,生产批号:20171105),1 片/次,1 次/d;同时服用氯吡格雷(湖南迪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75mg/片,国药准字H20203609,生产批号:20171003),1 片/次,1 次/d,连续服用3 个月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用法及用量不变,共服药6 个月。支架置入组于治疗前3~4 d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服用剂量与药物治疗组相同。随后给予全身麻醉,术中持续肝素化操作,明确凝血活酶时间超过250 s,于右侧股动脉应用Selding技术行穿刺,置入8F 动脉鞘,将导管置于责任血管近端,对靶血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美国GE 公司,Innova 3100-IQ 型),评估靶血管的狭窄情况,在3D 路径引导下使用微导丝(朝日ASAHI 微导丝)结合微导管(SL-10 微导管)通过狭窄或闭塞段,直达远端分支动脉。另以微导管造影明确证实于分支动脉真腔后将微导丝更换为交换型微导丝,撤出微导管,沿微导丝引入恰当型号的Gateway 球囊扩张靶病病区,于透视下使球囊充盈至6 atm 的压力,持续10 s。待扩张完全后将球囊撤出,沿交换导丝导入微导管,若患者为颅内、颅底动脉狭窄,则可使用阿波罗支架;若患者为颅内动脉瘤所致动脉狭窄,则可将neuroform ez 支架(史赛克)与封堵器械同时使用。待所有支架置入后立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靶血管残余狭窄情况。出院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共用药6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①NIHSS 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共包括11 个条目,满分42 分,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评分越高。②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死。③复发率:对患者行1年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置入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的比较(分,±s)
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对患者随访1年,支架置入组出现2 例复发,复发率为4.08%(2/49);药物治疗组出现11 例复发,复发率为26.83%(11/41)。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9.347,P=0.002)。
颅内动脉狭窄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若不及时干预,将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因素,研究数据显示,约50%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脑部血流降低、脑供血不足,于狭窄部位处形成血栓,一旦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肺内后可形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积极治疗干预尤为重要。
单纯药物治疗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过与环氧化酶发生发硬后使其失去活性,达到阻止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目的,同时还可抑制血栓素A的产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长时间大量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酶的作用发挥,患者会伴有中枢神经、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远期效果存在局限。而氯吡格雷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化合物,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后,达到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同时氯吡格雷还可抑制非二磷酸腺苷引发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抗血栓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支架置入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 评分低于药物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神经缺损程度,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可知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治疗起效快、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术中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支架置入后短时间内便可达到治疗效果。另支架置入可直达血管狭窄处,依据患者血管狭窄情况选择恰当的支架,或行球囊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可快速缓解颅内动脉狭窄,从而改善患者脑部供血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利于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可获得确切效果,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