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里
疫情“宅家”的人,能有多暴躁?因为做核酸动作磨蹭,爸爸吼了孩子10分钟;平日优雅的男女,因为谁洗碗的问题,把“昨天你又没掀马桶盖”“你还不是又放多了油”都翻出来大吵。
然而,在小区群里,前一刻还“怒气跟悔恨齐飞”的爸爸,秒变“中国好邻居”;刚刚还为“多放了几克油”而“相看两厌”的夫妻,则开始温文尔雅地相互感谢。
为什么对外人,我们总能端庄体面,对自己人,却越亲近、越暴躁?仅仅是因为对外要维护形象,对内就能肆无忌惮吗?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说到“越亲近越暴躁”,电影《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扮演的伊芙琳就是个写照。
伊芙琳是一个天天跟琐碎日常死磕的中年女人。老公不大着调,里里外外都要靠自己一个人忙碌操持;爸爸重男轻女,对伊芙琳从没好声好气;女儿不仅长得胖,性取向更是“不如期待”,伊芙琳对她,真是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在家人眼中,伊芙琳是暴躁的妻子,叛逆的女儿,专横的妈妈。然而在外人眼中,伊芙琳却是温柔和蔼。
《瞬息全宇宙》开始才10分钟,女主角的“分裂”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客户不配合,脑子不转弯,还对她言语骚扰、动手动脚。对此,伊芙琳一直都淡定应对,甚至保持着礼貌又无所畏惧的微笑;但她回家发现丈夫乱放东西的时候,嗓门却一下子高了八度,当着女儿的面,把东西狠狠摔在地上。
为什么人前人后,会如此两张面孔?在心理学看来,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亲近之人面前,“假自体”功能减弱。
我们的内心常常会存在两个“我”,一个真实的我,一个为了维持关系而诞生出的“虚假的我”。就好比明明觉得客户是杠精,却不得不虚与委蛇。于是,“假自体”就会跳出来,违心地说“对对对”,来换取一段关系的岁月静好。
但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会产生“退化”,变得像婴孩一样,任性、脆弱,不假思索。
我有好几个这样的朋友,是圈子里有名的“大女主”。她们文能修电脑,武能换煤气,工作上更是可靠,不管客户再怎么刁难,都能够一边气场全开,一边处理妥帖。
可一旦谈起恋爱,马上“恋爱脑”上头。有的人,伴侣稍有冷落,就郁郁寡欢一整天;还有人明知不应该,就是克制不住地天天查对方手机。
最夸张的一个,只是男友偶然喝酒应酬,她就把对方同事的电话都打了个遍。跟闺蜜吐槽完了,又和家人哭诉,怕以后会嫁一个“老酒鬼”,还担心起孩子的家庭教育。
所以,最真实的自我,往往会在安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02
“越亲近越暴躁”的第二层原因,是把攻击性的释放当作爱的表达。
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对亲近的人最常见的相处方式是“嬉笑怒骂”。想必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觉得应该去讲单口相声。
许多夫妻把释放攻击性当成了处理关系的主要方法。十分钟一小损,一小时一斗嘴,隔三差五再吵吵架,爱你=骂你,不吵不自在。但人家偏偏就是不分开。
而对于不亲近的人,不爱,自然也不表现出“损”的行为。
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攻击性感情请求”,也就是通过释放攻击性的方式,来建立情感连接。就好像小男孩表达喜欢,就去揪女孩辫子一样,无非是让对方注意到他的存在。比起平淡如水的生活,这个过程,能让回应者和被回应者都能获得更强的现实感和存在感。
所以,在亲近之人的面前,除了没有“假自体”的束缚外,释放情绪和攻击,常常被当成一种爱的表达。
03
聊完亲密,还有自尊。
通常来说,最亲近的人只有几个,而我们的自尊通常是在一群人身上获得。这一群人,可以是同学、同事,或者是朋友圈里的点头之交。对比亲近的人,在数量上天差地别。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对于最亲近的人爆发情绪后,只要他们沉默,自己就不用承受情绪爆发的惩罚性后果。
冲着老婆吹胡子瞪眼,骂老公不争气,把一肚子委屈撒在孩子头上……即便这样,同学不会对我们的不体面说三道四,领导不会扣我们工资,朋友圈里面也只会有我们想看到的点赞。
最亲近的人,往往会纵容我们的情绪。因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乃至经济成本。人们对于失去的恐惧总是大于获得的快乐。
因此,为了维护关系的稳定,也为了已经沉没的成本,亲近之人通常会选择接受,或者妥协。
04
所以,越亲近,“假自体”功能越弱;越亲近,越容易释放攻击性;越亲近,越纵容。对亲近之人肆意发泄,似乎成了理所当然。
然而,代价是什么呢?
首先,是距离越来越大。没有人能够一直承载他人的情绪,再亲近的人也不行。不断增加的负能量,会在关系中划出越来越深的鸿沟。
其次,对亲近之人发泄情绪,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被领导骂了,回头跟孩子发火,气顺了,下一次,领导还是要骂;客户飞单了,回头冲老婆抖威风,这一单,终究已经跑掉。家,确实是避风港,但不是问题的避风港。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能保护关系,又不压抑自己呢?答案或许是——更精准地表达情绪。
具体怎么做?核心在于我们和情绪相处的模式,尤其与愤怒感和羞耻感的相处。
首先要清楚,愤怒感只是在提醒我们有需求没有获得满足。举个例子,当伊芙琳因为老公放错东西而大发雷霆的时候,情绪的缘由不仅仅是这一次忽略。或许在这一次事件之前,忽略已经发生过了很多次;而当她因女儿带着女朋友回家而头疼的时候,她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孩子本身,可能还有父母权威的受挫。
所以,在亲近之人面前表达情绪的前提是,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愤怒,觉察了需求,才能直击病灶,精准沟通。
然后,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冷静提示器”。比如提前写一个“情绪冷静书”,并且拍照在手机上,上面可以有类似“莫生气”的格言。或者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挂件,比如说写着innerpeace(内心平静)的手机壳。一旦有一方要爆发激烈的情绪,另一方可以立即出示“信物”,给对方提个醒。
最后,等到心平气和的时候,不妨再对争吵做一次复盘。不要像伊芙琳那样,吵完后转头就走,而是给双方短暂的冷静期,然后理智地讨论引起情绪的问题。如此一来,亲近之人的情绪冲突,也可以变得富有建设性。
亲近的人相互间会形成一个“情绪收容”的功能,我们在享受亲近带来幸福的同时,同样也会承担亲近带来的伤害。
我们听过各种“不对亲近的人发火”的教诲,但总是做不到。加上外在压力大,亲近之人的情绪冲突在所难免。而真正解决这一切的,或许就是看见——看见对方,看见自己。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伊芙琳发现她最初也是最终所求的,不过就是看见家人和自己本来的样子,也深深地爱着这样的家人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