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军,邢 迪,张航波,周 硕
(翠北实验小学,广东 深圳 518000)
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要求严格控制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控制书面作业的总时长,以保证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坚持狠抓落实、从严治理。“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克服重复化、机械化,全面发展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在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作为重要的一环,只有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才可能减少小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等,真正使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所有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探讨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提高机体机能和抵抗疾病的目的,以保证小学生获得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设计翠北实验小学“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问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向5名专家进行访谈,通过专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问卷。同时,针对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对专家进行访谈。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根据整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确保本文的严谨性。
运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统计。
体育锻炼是身体和智力并行的一项活动,会根据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身体机能状况以及动作技能的不同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空闲时间目的的体育活动。“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体育运动减少或者久坐不动,会使人体的血液流量减少、肌肉供氧量不足,致使肌肉松弛、身体抵抗力下降等,产生一系列损害身体机能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惰性是天生存在的,网络社交工具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其危害也在日益增长。
上述不健康的行为同样会损害小学生的身体,因此课外体育锻炼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小学生骨骼、肌肉的增长,加快血液流动,增强心肺功能,进而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小学生机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在不同程度上还会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小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也能有较强的感知和预判能力,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
小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体质,还应加强心理素质的建设。长期不运动可能会使小学生出现焦虑情绪、作息紊乱的情况。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感受着锻炼带来的心理上的积极影响。因此,小学生在运动锻炼中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性格和个性在体育锻炼中达到和谐的发展状态,进而提高心理素养。
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到,“双减”政策是国家对教育做出的一项重大指示,减少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会使小学生课余时间逐渐增加,因此影响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可能存在相应的变化。
通过发放问卷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将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总结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图1)。其中,主观因素包括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习惯、自制力、健康状况;客观因素包括学校支持、家庭环境、其他因素等。
图1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有78名小学生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很重要,对体育锻炼有较大的影响;有75名小学生认为自制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有70名左右的小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习惯及学校支持这3项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其他因素所占的比例稍小。(图2)
图2 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对比
(1)主观因素。健康标志一个人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提升身体机能。在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中,主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文研究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讨论。
①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M·谢里夫认为,态度是生物有机体对于对象和现象发生反应的准备状态,使个体的反应带有选择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续性。可见,体现态度的三要素是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因此,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体育态度的形成与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密切相关。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特有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的综合评定,同时还对个体体育行为的影响具有指导性。因此,小学生的体育态度会间接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进而会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早期的心理学领域发现,态度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锻炼态度成正比,“态度决定行为”,因此体育锻炼态度成了先决条件,影响着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②自制力。自制力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行为、时间。罗伊·L·史密斯指出,自制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自古代百科全书式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哲学家都注意到,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故自由即自控。自制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小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无形之中也会使小学生的自制力得到提高。《自控力》一书中也指出:提升自控力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运动。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自制力有利于其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也对小学生自制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③健康状况。“生命在于运动”深刻阐述了一个健康的体质、强壮的体魄离不开锻炼。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的不仅是身体机能,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等方面。有专家预言称,“第三状态”(指人的身心处在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及体验)将会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坚持体育锻炼是提高疾病抵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状态”也就是亚健康,是处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形式。小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会导致其身体机能的迅速下降、甚至导致情绪异常。所以,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其自身健康状况在不同程度上会相互影响。
(2)客观因素。①家庭因素。家庭作为现代社会下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所学校,伴随小学生的一生。教育的基础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启蒙与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父母的言行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小学生的体育态度、行为,间接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和锻炼效果。家庭的体育态度越积极、目的越明确,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作用就越大。根据问卷调查本文将从家庭因素的3个方面进行影响分析。
第一,父母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文化代表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素养,标志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父母的文化水平决定其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现低度正相关,也就是父母的学历越高,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越好;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与父母学历高低成正比,即父母学历越高,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越好。父母的经济收入与文化程度关系密切,一般来讲父母文化水平越高,经济收入相对较好。经济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除了温饱问题外的其他娱乐活动,包括体育消费。例如,健身场所的选择(健身房、私教课),购买运动用品、器材等就由家庭经济高低来决定。因此,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二,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庭关系依据主体标准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到的家庭关系主要指父亲与母亲、父亲与孩子、母亲与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的好坏对小学生对家庭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良的父母关系,如对抗、冷战、分居、离异、再婚,不仅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受创,还会对小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健康观造成影响,进而使小学生本该有的生命活力逐渐淡化。因此,父母作为家庭的主导和支柱,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尤为重要。
第三,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家庭体育锻炼氛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家庭也是小学生生活和锻炼的主要活动区。在此意义上,家庭的传统体育习惯和体育氛围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良好的家庭锻炼氛围,会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度和乐趣;反之,如果父母缺少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没有良好的锻炼氛围,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也会淡化。这是由家庭教育先入为主的优先特征所决定的,因此父母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对小学生的体育意识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父母对体育的态度和认知情况是家庭体育氛围形成的前提。营造融洽的家庭体育氛围,还需要与小学生自身的锻炼习惯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而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学校因素。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离不开学校的引导和支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要落到实处。国务院提出要建设“体育强国”,课外体育锻炼同样不能停止。学校也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上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巩固体育在各学科中的地位是学校的责任。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学科分支,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关键时期,学校要立足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发挥本位价值,指导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开展课上教学,确保师资力量,加强教师与小学生的体育信息交流。
③其他因素。“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全民健康的重要盾牌,不仅对提升全民素质有着重大意义,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电子产品和娱乐工具得到普及,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舒适。在此基础上,娱乐App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如抖音、小红书、Keep等娱乐或健身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小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舞蹈、瑜伽或健身塑形的锻炼。因此,这些因素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双减”政策做的不仅是小学生书面作业的减法,更是体育锻炼的加法,同时也是对体育事业的一次考验。在这关键时期,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对抵抗病毒的感染有着非凡的意义。为提高身体素质,小学生必须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在此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都会对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产生影响。因此,小学生需要提高自身意识,促进自身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也需要相互配合,通过丰富且多样化的方式共同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并推动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小学生自身态度的转变是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始。首先,小学生需要提高对体育的认知,加强对体育的了解,强化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良好的体育动机,逐渐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其次,小学生需要提高自觉性,摒弃陈旧的体育观念,把体育需求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
首先,父母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良好的家庭体育观,加强体育意识,高度重视家庭体育对小学生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家长应通过与小学生交流,了解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其体育热情和兴趣,积极组织家庭体育活动,促进家庭成员关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并发现小学生的体育特长及兴趣爱好,为小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奠定实践基础。最后,家庭可以配备一些简单、便捷的体育器材,如瑜伽垫、跳绳、哑铃、跑步机等,加大对小学生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
首先,学校要根据环境、场地的变化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力量,丰富教材内容,普及卫生、安全和防疫的理论知识,让小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质量。其次,还可以完善网上教学模式,优化直播教学平台,加强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与平台的利用,创编独特、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丰富锻炼方式,以保证体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可采用激励原则,使小学生每天坚持课外体育锻炼,并以“打卡”形式进行,强化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理念仍然不能改变。政府需要通过对体育政策进行宏观的顶层规划、趋势引导,加强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体育各部门、机构要落实责任,保障和支持体育政策,加强健康理念的指导,科普体育知识,提升小学生健康素养,改善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进而将体育强国战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