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玲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材料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课程思政”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此后,课程思政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一概念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约定俗成的特定概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类课程思政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至此,课程思政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核心任务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2]。
“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是决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重要准备期。所以,在大学这一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增加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培养人格、塑造品性和培育公共精神。由于“培养人格、塑造品性和培育公共精神”这一方面相对于“增加知识储备”具有隐性的特征,常常被忽视,而“课程思政”正好可以通过其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3]。“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技能核心课,本课程以企业真实生产装置的产品为载体,在理实一体化真实职业场景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新技术新知识学习应用能力,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和规范,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团队合作、创新意识、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等职业素养,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培养人格、塑造品性和培育公共精神的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上相较于传统时代都有所加强,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传统思政课程以及“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与专业发展的素质目标,同时对形成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育人主线,在学院确立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思想品德为根本、技术技能为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确定以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入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对于“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我省颁发的《吉林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学院下发的《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等文件为指导,进行学情分析,准确把握学情特点,深度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完善“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资源,根据课程重、难点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中让思政元素有机自然融入,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由于化工生产的特殊性,课程教学中我们还要将化工生产中的质量、安全和环保意识、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元素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得课程教学既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又突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品性塑造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修正完善教学过程,落实好思政素质目标,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框架设计图Fig.1 Overall framework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实施前,必须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情分析,这是开展教学实施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学情,才能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他们可接受的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上与以往相比都有所加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具有的普遍特点为:善于实践操作讨厌理论学习、喜欢直观形象厌恶抽象思维,缺乏学习主动性、劳动精神和科学精神,但对信息化技术驾轻就熟,并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针对学生以上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理论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增强其自我获得感[5]。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以化工生产工艺运行与控制、化工装置操作与维护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岗位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优化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包括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质量、安全和环保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交流协作等培养人格、塑造品性和培育公共精神的思政元素。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学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的视频、图片、化工与生活案例、典型生产案例、化工杰出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职业场景、时事热点等课程思政素材,加工整理,建设形成与课程教学内容匹配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从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后线上线下拓展提升三个阶段实施[6]。因此,在该模式下,我们将“课程思政”内容需要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有效完成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素质目标。
(1)课前自主学习中,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我们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巧妙、润物无声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如学习“乙酸生产技术”时,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收集的饮食方面关于“醋”的图片及小视频、“我国古代食醋的由来传说”等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中混合式理实一体化实践训练项目学习任务载体下,我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如学习“丙烯腈生产技术”时,采用“化工实事热点新闻”等思政素材开展,以2020年化工产品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吸睛点,特别提到与“丙烯腈”相关的一次性医用手套,关于“化工抗疫”故事等,既让学生以新中国化工领域创新及成就而骄傲,提升专业自豪感,又使学生感受到优越高效的国家制度,具有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科技创新的拼搏斗志、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等,同时也在线下实践操作中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动手亲为的劳动精神等获得塑造。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实施,我们不但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格培养、品性塑造等价值引领。
(3)课后拓展学习中,我们通过“化工企业生产图片”、“化工生产安全典型案例”,让学生感受真实职业环境,同时能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既强化质量、安全和环保意识,又能提高职业规范意识,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深度分析高职化工类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特点,从化工产品生产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出发,采用“实境、实岗、实案”的教学模式,即在真实的职业环境、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生产案例中,真正地实现课程与职业的紧密结合,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无缝衔接。如学习“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技术”时,采用半实物仿真工厂建立真实职业环境,按照吉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装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亲历性和体验性,更好地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练就技能的同时,实现培养人格、塑造品性的价值引领作用。
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与评价方式创新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学途径,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如可以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劳动自愿服务、“匠心筑梦”、“工匠人物”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实践、体验及感悟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中所体现的精神实质以及价值所在。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也可以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挖掘于课程内容关联度高的思政元素,建设形成与课程教学内容匹配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练就技能的同时,一定可以实现培养人格、塑造品性的价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