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2022-09-16 07:37王建新王威梁涤清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信息化

王建新,王威,梁涤清

(长沙理工大学 信息化建设管理与现代化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高校信息化在服务和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实行高校信息化协同育人,是信息化时代的高校顺应时代潮流而诞生的新任务。高校信息化协同育人是指高校借助信息化平台、技术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统一思想认识,全面融入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能力与责任感培养等各个方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筑牢智慧校园基础,促进信息技术和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撑学校高水平发展,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因此,研究高校信息化协同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育人现状

随着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不断推进,国内高校陆续成立各自的信息化部门,高校信息化建设正逐渐从学校基础建设的附属部门向关乎学校发展的核心部门转变。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经费相对紧张,导致信息化建设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发挥的协同作用十分有限。信息化素养是未来人才必备素养之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提升将依靠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坚强后盾。

(一)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协同育人新要求不匹配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服务育人能力的提升,高校将更关注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改变之前重成绩、轻能力、忽视素质的教育理念,并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发挥各类服务的育人作用,使高校在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实现新时代教育变革。高校应借信息化建设的东风,挖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潜力。地方高校设置信息化机构时仅着眼于信息技术服务,学校信息化自筹经费不足,参与教学环节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人才培养信息化需求。

(二)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积极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观念,依托多方的力量和资源,共同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才能够实现“三全育人”,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质量,真正培育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时代的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信息化技术支撑,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内容、模式、评价等要素实现重塑教学形态的重要途径,促进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的水平和效率,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前地方高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未能达到培养一流人才所需的全面、丰富、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

(三)师生信息化素养与行业和地方发展战略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当前湖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亟须高质量信息化人才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高校师生信息化素养离服务行业与湖南省战略发展存在差距。地方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还停留在多媒体教室使用上,智能化教学程度不够高;学生通过线上和智能教学平台学习的意识不够强。

二、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校信息化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途径,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通过校级科研立项、科技活动和工程实践,积极参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的辅助作用。

高校应按照“理论研究—顶层设计—功能定位—建设实施—意见反馈”的方法,对全面参与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能力与责任感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高校应以培养适应信息化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具有高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一流专业培育,利用信息化技术保障一流课程建设,利用信息化资源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取得高水平育人成果。针对地方高校信息化育人面临的“三个不匹配”问题,重点提出三项解决方法,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协育人机制全貌

(一)完善高校信息化协同育人机制

改革机构设置,提升信息化协同育人能力。长沙理工大学原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合并,组建信息化建设管理与现代教育中心,设立四个职能部门:网络运维与通信监管事务部、大数据事务部、多媒体教学运行事务部、网络教学运行事务部。学校信息化部门经过多次重组,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环节加入了整个循环中,实现全校信息化“资金、建设、管理、服务、育人”一盘棋,将课堂—线上—实践—创新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高校信息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高效务实地推进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秉承“智慧管理”的理念,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强化过程管理。为便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更新观念、规范行为,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协同育人机制:一是通过评选优秀网络课程、立项在线开放课程等项目,激励师生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二是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基于“教学云”的常态录课、远程巡课、学生行为记录、考场监控与通信屏蔽,能够动态掌握师生的实时教学情态;三是采用可视化远程控制、自动关机、系统报障、多平台分层级管控等措施,确保信息化教学的正常进行;四是以教学竞赛为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五是把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情况纳入学院的年度教学目标考核,与绩效直接挂钩;六是通过大数据获得师生个人及总体的综合信息,为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包括教学评估、精准资助、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提供决策依据。

(二)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育人+ 信息服务与管理育人+ 实践与实训基地育人”的创新信息化协同育人模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育人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育人R(Digital resources)为主体,以信息服务与管理育人S(Service education)为手段,以实践与实训基地育人P(Practice base)为补充,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信息化育人问题。RSP 模式通过线下多媒体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相融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兼顾、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泛在学习体系,树立泛在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服务与管理育人。自2014年以来,学校建成支撑数字化校园的数据中心和三大平台,上线了人事、迎新、学工、离校、OA、科研、资产等系列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完成了一卡通、教务、图书馆等10 多个在用系统的集成,实现单点登录。学校多措并举推进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上传全部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创造和优化学生生活、学习的信息化条件,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各环节融合。

实践与实训基地育人。基于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训基地,学校采用“虚拟实验+现场训练”的虚实结合教学,教师上传各类实验系统、虚拟仿真资源,通过学生在线实验记录与教师在线检查,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各项实验与训练,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动手能力,实验成本大幅度下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育。自主开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系统,目前学校有15 个专业采用该系统分析学习过程数据自动生成各类达成度报告,支撑各专业持续改进。数字校园一期数据全面梳理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科研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三)以两类平台为依托,实现了师生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以各类信息化竞赛及依托信息化手段的竞赛及项目为抓手,大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推进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优质课程资源等建设,引进与自建相结合,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将教学资源平台本地化部署与云端服务相结合,保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网络教学达到“停课不停学”的效果。

依托教学资源平台与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平台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信息化的角度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价值链成长通道,实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创建“挑战性学习课程”,围绕专业领域的挑战性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勇气、挑战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促进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发挥信息化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校外信息化育人平台。学校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打造校内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校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定期组织学院教师以线下讲座、线上学习的方式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联合教学院系定期举办教学沙龙、信息化教学示范课和校内信息化教学竞赛,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每年为学校年度优秀教师、先进教学工作者提供奖励,打造信息化教学长效培育机制。

三、地方高校信息化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效

(一)协同育人机制成效显著

学校在湖南省率先推行校企合作,缓解了信息化建设经费紧缺问题。在近五年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上,学校划拨和企业合作的经费占比为25%,校企合作经费成为信息化建设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经费建设的代表项目有:智慧教室建设、云录课系统建设、教学云桌面系统建设、校园私有云平台建设、核心网络升级改造等。智慧教室、教学云桌面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师生满意度高。学校建设的私有云平台在湖南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已为全校师生仿真实验、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无线校园网全方位覆盖校园,校园网出口带宽省内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为全校师生免费提供流量包保障线上教学。数字校园一期数据全面梳理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科研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信息化协同育人作用,为学校师生、职能部门、院系提供助力,全力打造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的教学新环境,稳步推进学校师生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服务协同育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程融入协同育人理念,为学校的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助力,为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化资源和技术指导,取得了以建促研、以研促改的效果,打造了信息化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

课程方面。学校引进和建设优质网络教学专题资源总数量6 万余条、总容量9.2TB,建设思政课程20门,引进国内外网络课程670 门、自建3000 多门,近16TB,评选了327 门校级优秀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总访问量达2.6 亿余次,累计服务了全校68533 名师生用户;建设职工办公技能培训课程和教师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运用的培训课程,提高教职工信息化水平,营造良好的信息化育人氛围。

专业方面。学校建设成果100 余项,包含长沙理工大学思政教师蓝茵茵获评央视2018年度“最美教师”、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思政大赛、省级线上金课、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课程等,大力促进教学课程改革;为10 个教学院提供云主机资源和相关技术指导,搭建云桌面教学平台及虚拟化仿真平台共20 余套,提高教学手段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一流专业建设;自主开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系统,包括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矩阵设置、课程教学与学生反馈情况、各种达成度自动计算等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类达成度报告并用于各专业持续改进,目前学校有15 个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在使用该系统。数字校园一期数据治理全面梳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科研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更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服务。

学校还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若干,与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等教学院共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参与到产学育人、教学改革研究、教材编辑、科研创新等项目,从而形成信息化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果。

(三)师生信息化素养显著提高

学校基于两大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近五年学生学科竞赛每年获得国家级奖励100 余项,常态化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近五年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12 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 项。

四、结语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是高校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变革要求的有效推手和体现服务学生办学理念的必然条件。新时代的地方高校在育人实践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积极采用产教融合、校企育人的机制,切实提升协同育人的整体实效与力度,更好地保障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真正为社会输送优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信息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