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邬丽群,高汝男
(黑龙江科技大学 学生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快了各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共同推进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综合考量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探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各类专业课程教育主要是以构造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对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但是,就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任课教师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应试能力的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对本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充分锻炼。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正确理论观念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除了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风尚,使当代大学生意识到身上肩负着为祖国建设发展做贡献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在辐射效应的影响下对大学生观念和素质进行培养,能够起到提升国民素质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并提供思想保障。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对于鼓舞民族精神和激发民族的奋斗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将其作为中华传统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并且,随着“三座大山”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以传播先进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深学生的民族情结、提高其评判意识、帮助其掌握专业学科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教育目标改变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样,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即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者在这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且,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统一框架的指导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样对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观念的要求,从而在思想上和实践能力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相关任课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特点,对课程安排进行系统规划,并且任课教师要对自身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从教育技能和教育观念两方面进行提升,以适应高校课程教育的规划。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能够帮助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迈向更高的台阶。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高校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全过程的理论教育,能够以长时间和持续性的特点影响大学生内在的思想观念,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符合国家主流观念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以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其他区位因素为基础,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案,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大学生能力的匹配度,使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分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具体来说,大学生接受高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在投身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此,从这层维度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作用在于锻炼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其建立参与实际就业过程和创业过程的基本素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在于从思想道德层面指引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使学生主动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
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主体之一,在高校教育和社会的引导下,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活动创造自身的价值,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毫不夸张地说,职业生涯贯穿人生青年、壮年、中年到老年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时刻关注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变化,而且要在进入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中形成必要的意识。但是,由于个体特点的差异,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学生从高中时期就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专业和职业有详尽的规划,并在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但是这一部分学生还是占到少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仍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认识不清晰,受到这一问题的制约,很多高校大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规划。另外,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难以形成有效的认知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我认知不清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会导致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之间产生严重偏差,打击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就是以解决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对自我认知不清问题为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与高中教育不同,高等院校教育并不仅是单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在进入大学校园后,高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学生还要意识到,在社会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和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结合自身知识体系和个人能力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对高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校大学生未能对此形成充分认识,影响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无论任何课程,任课教师的授课仅具有引导性和辅助性作用。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多,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任课教师难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设定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加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认识到自身的具体情况,提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就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情况和调查结果来说,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从而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根据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应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知识层面,在帮助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安全责任意识;第二,在技术层面,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确定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及基本的职业技能,据此进行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第三,在态度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态度,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时代内涵,在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树立动态性、整体性和最优性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原则。动态性是指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社会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自身的技能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整体性是指每个高校大学生都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然人,应将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人际关系等其他因素统一起来;最优性是指由于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应确定自己适合的领域和工作内容,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一门涉及综合领域的课程,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将学科建设和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解决目前困扰高校大学生发展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各种新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为了提高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高校应采用翻转课程、差异性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鉴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较强的结合授课的可行性,因此,任课教师可以从课程方案制订和授课内容安排上加入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念和观念的讲解方面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利用课程思政内容所具有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和观念,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学生总体素养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为国家做贡献为己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各方面能力,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与日俱增,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元素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间的关系,接着对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结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在其中引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