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珊,朱天辉,刘应高
(四川农业大学 林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印发,课程思政理念成为共识。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森林保护学科的不断发展,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森林保护学所研究的领域也进一步拓宽。目前,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基于此,通过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达到“能识别、会调查、懂防治”的能力的同时,结合农林院校及我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把思想政治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成效。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实践当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被广泛地应用。我国各级院校均高度重视,力求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取得快速进步。教师在立足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眼于教育事业发展实践活动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到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并且通过对各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措施的综合运用,能够更好地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指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高校教育领域,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得以体现,进而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如爱国教育、爱党教育、拥军教育、高尚品德等,这些都是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课程思政在当前的高校实践应用领域应当明确紧密结合课程开展思政元素融合的思路,更好地挖掘本课程及其教材中的切入点,从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
作为林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保护学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与课程思政建设之间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一方面,这反映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重点倾斜存在一定的困境和不足,教学工作必须时常更新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表明专业教学工作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更好地顺应新时代和新形势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对此,专业课程教学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所覆盖的范围和内涵。
“森林保护学”课程主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对人文关怀和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尚有不足。在教育理念上,教师未正确认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片面认为德育工作只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脱离;在课程思政资源上,没有足够的素材支撑课程内容,教师更愿意选择传统授课模式,把精力放在学生专业素养和相关技能的培养上;在授课方法上,缺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形式,给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森林保护学”教学带来困难;在实践教学中,更未意识到课程思政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森林保护学”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森林保护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质极强的课程,在课程思政领域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尤为丰富,因此研究该课程的思政融合有着更加深远的发展性价值。
“森林保护学”从各个维度阐述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知识,在重视生态环境的时代背景下,森林资源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而对森林的保护不仅要从专业技术、法律政策等方面出发,更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将有利于该课程未来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发展,对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前景意义。
对于学习“森林保护学”课程的学生而言,其在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要融入森林保护相关工作,而从事该类工作不光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考验着学生的吃苦耐劳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决心与信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守好森林资源是“森林保护学”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因此,该学科的课程思政开展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在学生具备森林保护知识与技术的同时,更要树立守护我国森林资源的理想信念。
我国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生态环境领域的现状也给我国森林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启示。在高校“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的领域,能够带给相关专业学生及从业者更加科学的森林保护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森林保护学”课程思政也从思想意识层面加强了专业学生的认识和站位。课程思政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能够对森林保护工作实践领域产生正向引导,促进学生和从业人员更好地树立知识、技术、思想并重的良好态势,更好地促进森林保护实践领域的发展。
“森林保护学”课程主要教授内容为林木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理论知识,以及常见及重大林木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了解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林木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方案的编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我国森林保护实践中的问题。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匹配本校及本专业目标要求,确定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高阶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制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林木病虫害识别与诊断的基本理论、病原及昆虫主要类群的特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强化森林保护核心知识与前沿理论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具备宽广的跨学科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林业生产所必需的识别、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实践和解决实际工作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3.思政目标: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让学生在获得高阶能力的同时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成为强农兴农的一流专业人才。
森林保护学作为一门科学,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多个维度、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森林保护学”课程思政元素来源广,可从历史重要事件、科学故事、学科进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维度和方面挖掘森林保护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入分析思政元素与森林保护学知识的融合点,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进而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林业专业人才。
1.社会中的思想政治素材。在植物保护学发展历史中,国内外发生了多起与病虫害有关的重要事件,其中有些事件对人类生命安全、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造成了重要影响,具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由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引起的爱尔兰饥荒、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蜀柏毒蛾带来的生态危害;红火蚁叮咬后普遍会出现红斑和水泡并发症,虽然不致命,但也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这些事件,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解决森林保护学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学科重要进展中的思想政治素材。将森林保护学重要进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将朱有勇院士研究团队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方面取得的成果与植物抗病性和植物病害防治中的抗病性利用相结合;将康振生院士研究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菌有性生殖和转主寄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病原、病害循环或小麦条锈病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周雪平教授研究团队在双生病毒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病原部分的病毒相结合;将姜道宏教授研究团队在真菌病毒研究方面的成果与病原部分的病毒或植物病害防治中的生物防治相结合;将王源超教授研究团队在作物疫病成灾机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病原致病性相结合;将马忠华教授研究团队在小麦赤霉病发病机制和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病原致病性和植物病害防治相结合;我校陈学伟教授研究团队在水稻抗稻瘟病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育种提供了基础;叶健仁教授研究团队在松材线虫病的早期检测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幅降低了松材线虫病扩散速度。我国科研工作者所取得的最新重要成果,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科技迅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也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
3.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素材。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问题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衣食住行各方面中蕴含的森林保护学知识,了解到森林保护学知识对于人们健康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观赏植物郁金香在感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斓,增添了观赏价值;感染锈病产生的松瘤,成为工艺品的重要原料。这些事例,让同学们了解到事物具有两面性,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也不能一味地治,而是用辩证的方法,拓展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时事中的思想政治素材。从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时事中挖掘与森林保护学有关的思想政治素材和资料,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和发展形势,开阔其视野,还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世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多种媒体报道的无人机技术,在农林业病虫害监测、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借助这些报道,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方面的政策变化,做到农业产业降本增效,并让学生看到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前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科技强农兴农、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5.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中的思想政治素材。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可从专业课程中挖掘与法律、法规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植物检疫相关法律和法规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松材线虫病疫木的非法调运,是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的刑事案件,让学生了解植物检疫在防治危险性有害生物和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制定的法律。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农药等的大量使用,会引起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天敌减少等问题,需要学生了解“科学合理用药”的必要性,进一步通过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学生从业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1.将思政元素融于理论教学。思政元素应融入“森林保护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课前增加契合育人主题与知识点的思想政治学习资源及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训练,引导学生课前开展线上学习。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学习,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将思政元素以问题、故事、情景导入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课后开展契合思想政治主题的课程训练等内容。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溶盐于水式地完成价值塑造。
2.将思政元素融于实践教学。以课程实践、创新性实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等为载体,设立森保科研兴趣培养、科研创新培养等课题,“保护在校园”“保护进社区”“保护服务三州”等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教学,实现在实践中砥砺爱农兴农意志、坚定森保职业志向的目标。
3.改进思想政治教学融合育人效果评价。在考核指标中增加思想政治评价指标。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实现学生自评、互评、价值评价相结合,使教学评价能全方位客观展现学生的整体面貌,教学评价全面考查思想政治融入教学效果,并针对育人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
综上所述,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对于“森林保护学”课程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森林保护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专业课所拥有的育人优势,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内容,以这门专业课程为载体,培养具有正确生态文明理念、强农兴农意识的森林保护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