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斯欣,杨 朋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
高校工勤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共同构成了高校的教职工队伍,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工勤队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阵地,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替代”。他们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专业技能等个体因素又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保障和服务水平,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发展。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高校的发展和改革对工勤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的工勤人员虽然不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但他们活跃于高校校园的多个领域多个岗位。其工作与学生发生密切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均有很大的影响,对学校某一方面甚至全局都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工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方能较好地完成育人使命和服务工作。一个合格的高校工勤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高校的工勤人员从事服务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事关数以万计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其工作如有所闪失,动辄影响校园秩序,甚至会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高校的工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把握大局,把握形势,在大方向和大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担当应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高校工勤人员的工作职责是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须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师生、热心服务、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高校工勤人员要有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精神和积极热情、主动工作的态度,要有想师生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的精神境界,要有吃苦耐劳的干劲,要以师生的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不厌其小,不厌其杂,不厌其烦”的精神来树立自身形象。
高校工勤人员的服务范围广,工作内容杂,包括安全保卫、公寓物业、驾驶运输、环卫绿化、水电维修、商业餐饮等工作,工作强度和难度大,需经常直面师生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他们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工勤岗位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繁杂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一线劳动要求必须具备较为强壮的身体,处理和解决师生密切关注的问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于工作环境是大学校园,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因此,高校工勤人员有别于其他服务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方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方能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量的现代化、信息化设备机械引入校园,工勤人员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停留在手工、传统、最底层的工作。他们必然需要和新型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设备打交道。高校工勤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劳动者。
高校工勤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工勤人员处在与学生接触的最前沿,他们在履行“服务”职责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任务,是实至名归的教育工作者,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情感纽带,是维系校园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品德言行、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工勤人员要全面理解自己承担的育人职责,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积极承担服务育人的使命,做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教育者。
目前高校工勤队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高校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勤队伍数量不足。为了保证高校各项服务性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高校秩序的正常维持,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很多工勤岗位都有人员数量配备的要求。但很多高校工勤队伍数量达不到上级部门规定的数量标准。因为人员配置不足,每天实行“两班倒”,延长安保人员的劳动时间,部分高校规定安全保卫人员每周单休,公寓物业人员实行包干制,甚至没有上下班,全天候地在岗。此外,高校工勤队伍的高流动性也是导致工勤队伍数量不足的一大原因。由于受待遇的影响和发展空间的限制,有丰富经验的工勤人员和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员往往会跳槽到待遇更好、发展前景更广的单位去。
2.工勤队伍结构不合理。工勤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首先是工勤人员老龄化。由于工勤人员从事的都是低端的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因此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从事低端的服务性工作。部分高校为了节约人员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人力成本,还在使用早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工勤从业人员,从而导致高校工勤队伍整体呈现老龄化现象。其次是工勤人员的性别比例失调。据调查,高校校园从事餐饮消费、商业服务、物业管理、环卫绿化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娘子军”现象突出。最后是工勤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年龄老化必然导致学历偏低。现有工勤人员中,一般少有大专及以上人员。如果有部分人员学历达到一定的程度,很可能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工勤人员队伍难以稳定。
3.劳动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受年龄、学历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学校对工勤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或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工勤人员缺少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必然影响劳动效率,制约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师生对工勤服务的满意度,不利于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4.工作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很多工勤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形式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认为自己是做服务工作的,成长空间不足,职业发展渺茫。从而导致缺乏竞争心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习惯按部就班地工作,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计划性不强,干事业不积极不主动,缺乏主人翁精神和使命感,对岗位工作缺少认同感,最终影响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
1.高校管理存在缺失。工勤人员从事的工作不是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而是辅助性的、服务性的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学校对工勤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管理缺失系统规划,年度招聘计划中很少有对工勤人员的招聘;教职工的培训、激励和保障政策考虑更多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很少考虑到工勤人员。某些高校出现对工勤岗位实行劳务外包,或者使用大量廉价的超龄人员,未按规定支付薪酬、非全日制用工时间超过法定时长,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现象。用人、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对工勤人员的保障和激励不够,待遇低下,使其找不到归属感,导致招人困难,自身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工勤队伍数量不足且不稳定;对工勤人员“重使用轻培养”,导致工勤人员劳动技能不强,工勤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2.工勤人员动力不足。高校的工勤人员劳动强度大,没有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并且缺少学习的机会;有些人员年龄偏大,消极思想占主导,缺少学习的动力;有些人员学历偏低,学习能力不足,且缺少学习的方法;学校对工勤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学习少有实效。如果一支队伍缺少学习,这就决定了这支队伍凝聚力不强、流动性大,事业心不强,劳动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劳动效率低下,工作质量难以提上去。
1.充分认识加强工勤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工勤队伍是学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学校秩序、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及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保障和服务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工勤队伍也影响着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高校应该将工勤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整体规划,选拔优秀的工勤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和锻炼,使之成为工勤队伍的主体力量。
2.充分认识加强工勤队伍建设的艰巨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工勤队伍建设的艰巨性。虽然学校对工勤人员没有像教学科研人员那样要求学历、职称、专业,但工勤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到历练成长,最终成为业务骨干也并非易事。一支合格的工勤队伍必须具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稳定性高等要素。要做到这些需要加强用工制度建设,加大人员引进力度,加强培训和做好相关保障工作。
做好工勤队伍的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工勤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岗位设置、人员引进、岗位培训、内部流动、晋升提拔、岗位调整、工作考核与奖惩、薪酬福利等方面入手,统筹制定一系列工勤队伍建设的制度,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和员工管理的公平公正。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机制。首先要科学定岗、以岗定责。强化岗位、责任、能力、利益之间的衔接,调动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其次要做到人岗匹配,即“岗得其人”“人适其岗”。这是学校对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运用的基础,根据工勤人员的特长和优势,将其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最后要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员进出机制。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着力打破校内部门、岗位、职级和身份的障碍,促进工勤人员在校内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合理流动。
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是人才选拔、人才使用和人才队伍稳定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如薪酬激励、职位晋升激励等,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工勤队伍,开发工勤人员的潜能,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留住优秀的工勤人才,增强工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从而促进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高校如果未能形成完善的激励晋升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性人才使用循环机制,必然会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现象的产生,同时人才引进也异常困难。
1.严格规范工勤用工行为。规范工勤用工行为,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是保护工勤人员权益的有效手段。相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高校的工勤用工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学校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人员,杜绝随意延长工勤人员的在岗时间,确保工勤人员能依法休假。要加强劳动保护,因为很多工勤岗位的工作条件都有其特殊性,比如高空作业、高温作业、户外作业、高危行业等,应采取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消除危及工勤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防止用工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工勤人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高校必须严格依法用工、规范用工,保障工勤人员的权益。
2.加大工勤专业培训力度。(1)开展政治思想学习,提升思想素质。高校工勤人员的工作以服务师生为目标,要把提高服务满意度、创造平安和谐校园作为努力的方向,积极担当工作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通过系统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工勤人员爱岗敬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诚实守信,工勤服务人员讲究服务质量,维系良好的服务信用;服务师生,一切以师生的利益和师生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奉献社会,以无私的忘我精神,把师生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岗位技能。为了提高工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升工勤人员岗位技能,着力打造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勤队伍,应该对工勤人员开展常态化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此类业务培训,以提高工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助力提升工勤人员的工作效率。
3.为工勤队伍建设提供服务保障。工勤人员一般社会地位低下、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学校应该在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给工勤人员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和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建设高水平工勤队伍、保持工勤队伍的稳定提供政策保障。要加大对工勤工作的宣传力度,肯定其工作成绩,选树先进典型,增加其职业荣誉感。为工勤职工开展丰富的业余生活,让其在组织活动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主动思考如何解决工勤人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制度保护他们,成为工勤职工的贴心人;建立工勤职工互助制,加强集体意识,倡导团结互助精神。
高校工勤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的工程,更是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勤队伍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加大对工勤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规范用工行为,强化考核和激励,增加工勤队伍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加强对工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工勤人员的素养和劳动技能,提高其归属感和积极性,使工勤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助力军,为确保高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