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2-09-15 01:21刘超伟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刘超伟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南宁 530007)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时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开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1949年确立以来已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鲜明的特色,也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党情国情发生巨大变化,国际间政治互动和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并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面临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压力,也面临西方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制度效能以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辨析

政党是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政党代表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2]。政党制度是对国家政权中政党的地位、性质、活动以及各政党之间、政党与政权、政党与人民关系的制度性规范。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实行政党政治,但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采用的政党制度是各有不同、各具特色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我国历史上曾探索过的政党制度和国外存在的各式政党制度,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其“新”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政党关系新

我国的政党布局为“1+8+1”,即“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既强调各政党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也强调各政党组织关系的相互独立,这一点与西方国家两党制、多党制的政党关系基本一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政党关系方面的“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实行政治领导,而且这一政治领导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的;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利益”[1],各民主党派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由此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基本特征和基本格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团结合作的关系是世界政党制度史上的一大创举,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智慧结晶。

(二)组织形式新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组织形式上也别具一格,我国创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与众不同的、成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机构。人民政协虽由34个界别组成,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其重要界别,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换届时委员不少于60%,常委不少于65%;各级政协领导班子中副主席不少于50%”[1]。人民政协的这种政治特色和组织特色使其成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尤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协商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大会发言工作规则等制度文件中,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提出提案、提交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作出机制性安排”[1],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行三大职能提供了机构平台,充分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优势。

(三)代表利益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3]。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其党员来自于党政军民学等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还吸纳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中的代表性人物入党,使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也能有效保障、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各民主党派分别联系着与本党派界别所联系群体的利益。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从整体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有效兼顾了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与旧式政党制度和西方政党制度相比,其利益代表的广泛性、真实性显得尤为鲜明,充分彰显了其“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优势”。

(四)制度效能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新”除了“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外,还表现在能够“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形式的政治协商,担任特约监督员、参加督查检查、通过会议提出批评和建议、专项民主监督等形式的民主监督,实职安排民主党派干部、推进民主党派开展调查研究、畅通民主党派提案和信息提交渠道等形式的参政议政,以此保障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创新性地建立了专门的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政协,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搭建平台。在宪法中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长期存在,也保障了国家政策的持久性和连贯性,确保国家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与西方国家因政党竞争导致社会撕裂、政策缺乏持续性形成鲜明对比。

二、新时代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时代价值

“效能”一词多用于经济学领域,指工作的效率或设备所产生的功用,将其运用到政治学领域,多指某一政治实践或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和激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争取制度话语权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演进,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政党制度也日益朝多样化发展。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叠织在一起,为世界持续发展和国际和平合作增添了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也体现到政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不同的政治道路选择,进而形成了各国间各不相同的政党制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常年标榜自己的民主制度是全球的“普世价值”,是民主制度的最佳选择,并积极寻求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的输出,排挤和压缩其他类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4]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方面为了消除西方民主制度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歪曲和诋毁,守住自己在国际政党制度体系中的话语阵地,另一方面为了向各国全方位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增强我国与世界政治文明的对话交流,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都亟待进一步提升中国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地位。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通过推进国家系统性、整体性制度体系建设达到与国家治理的实践相匹配、相适应,进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规定的是国家政权层面的建构以及国家权力的运转问题。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提升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党合作、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利益表达和充分的政治协商帮助执政党民主地、科学地决策施策,促进新时代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组建和完善,为国家治理提供良性制度指导。在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可以通过发挥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的意见建议,帮助中国共产党执好政、治好国,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创建到今天已70多年,走过了一条孕育、形成、发展、完善的演进之路,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历史演进脉络。作为新型政党制度重要组织形式的人民政协在其演进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4月发布的“五一口号”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这一制度的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历史作用。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3]。这是对包括人民政协在内的新型政党制度自身提出的新要求。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探索才刚刚起步,实践形式和效能也有待提升,人民政协作为其组织形式的作用同样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从应然层面制度效能最大化与实然层面效能的发挥来看,还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对症下药,找出问题,笔者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2021年举办的相关主体班次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发放了121份问卷,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7.5%,有效回收率96.7%,并进行了多次个别访谈和座谈。在117个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73人,占62.4%,女性44人,占37.6%。

(一)国内的认同度分析

国内民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是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目前,随着我国政党制度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日益完善和发展,国内民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应该说是普遍接受和认同的。问卷调查证明了这点,在回答是否认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需要不断地坚持和完善”时,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分别占到65.3%和23.4%,两项相加占到88.7%;在回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时,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也分别占到67.3%和25.4%,两项相加占到92.7%。这说明至少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度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在请调查对象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在“国内认同度”这一指标作现实情况评价时,选择“很强”“较强”“一般”“较弱”的分别占到12.4%。32.5%、44.3%、10.8%(见图1),这说明调查对象自己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表示认同和支持,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支持度和认同度仍存在疑虑,认为在国内民众的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被调查者对“国内认同度”指标的评价占比

(二)国际的话语权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引起了国外政治家和学者的关注,他们拿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政党制度相比较,寻找中国成功的密码。如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方面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最广大人民意见,有助于保持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决策科学民主,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有助于政策的落实。”[5]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亚历山大·洛马诺夫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相比而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5]这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正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上的话语地位总体上仍处于较弱的状态,这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世界政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所应占的地位以及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存在较大差距。在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是否认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亟需构建起自身话语理论体系”时,87.2%和12.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见图2),没有人选择其他选项,这说明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迫切性。在请调查对象对评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国际话语权”这一指标作现实情况评价时,选择“一般”“较弱”“很弱”的分别占到23.1%、45.5%、31.4%(见图3),没有人选择“很强”和“较强”,这应该大致反映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现状。

图2被调查者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亟需构建起自身话语理论体系”的认同比例

图3被调查者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国际话语权’”的评价情况

(三)各主体的发展情况

70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各主体无论在人数规模、自身建设以及作用发挥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党员人数上看,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9万人,增长到2021年12月底的9 671.2万人,成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人数从1950年登记的1.1万余人增长到2021年6月的131.8万余人,人数增长了上百倍。从民主党派职能履行来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自身界别特色明显和人才聚集的智力优势,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大职能,发挥作用。各主体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民主党派履行职能上,民主监督仍然是一块短板。在问卷调查中,在请调查对象对“民主监督”进行现实情况评价时,选择“一般”“较弱”两项的分别占46.2%、25.5%。民主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委政府,但现实中党外人士民主监督中对党委的监督很少。在访谈中,受访对象对以会议形式为主的民主监督效果的评价认为不太理想。

(四)制度本身发展情况

伴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身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大批关于多党合作的制度陆续出台,组建成日益完善的制度体系。如201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2017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支持民主党派中央开展重点考察调研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2018年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2018-2027年)》,201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新时代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等。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制度利益表达功能虚无化及人民政协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如在人民政协组织作用发挥问题上,在回答“您认为人民政协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在落实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作用发挥如何?”时,选择“一般”“较弱”两项的分别占43.2%、11.5%;当进一步问到“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政治协商的重要载体,委员中党外人士履行职能情况如何”时,选择“一般”“较弱”两项的也分别占41.3%、10.8%,也印证了这一点。又如在社会整合功能方面,在请调查对象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作现实情况评价时,选择“一般”“较弱”两项的分别占46.2%、25.5%。

四、新时代影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进入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迎来了空前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对着国内、国外环境带来的各类挑战以及政党制度本身发展的制约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将会影响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进一步发挥,是我们今后不得不正视并着手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西方主导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困扰

相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的竞争性政党制度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其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构建还是竞选执政的实践活动都经历了更长时间的自我发展和调整过程,成为相对成熟的西方政党制度模式,对西方国家民众的影响深远。面对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西方政客和西方民主的信奉者则表现出满满的敌意。他们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地位,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敌视态度,不断丑化和抹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大肆宣扬新型政党制度是“一党制”或“一党制的变形”,违反了所谓西方民主的基本原则,主动挑起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妄图阻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甚至达到消灭新型政党制度的目的。这给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充分发挥和营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中国自身政党理论话语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方面甚至滞后于多党合作实践的发展,还没能够构建起一整套能全面讲清讲透新型政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理论体系,其具体的逻辑体系、运行体系、应用体系都有待进一步构建。正是由于理论体系建构的滞后和偏差,导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不完备,使国内仍有部分学者和群众对新型政党制度缺乏认同感。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时摆脱不了西方政党理论话语的束缚,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角度去解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合理性,甚至陷入用西方政治标准来衡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误区。部分群众因缺乏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必要了解,仅从中西方政党制度外在表现形式上去衡量双方的优劣,甚至片面地认为西式民主更加彻底,完全忽视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身实践不均衡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参政党职能的发挥,无论在实践活动还是在制度文件上都作出了大量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多党合作实践在中央层面效果明显,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实践效果逐级递减。即使是在人民政协这个组织平台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实践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都制约了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发挥。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不充分

新时代,党中央出台了诸多文件健全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但这些文件大都是从全国大局层面着眼,内容多为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条款相对较少。加上地方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视程度各有差别,一些重视程度不够的地方自然不愿意去深入研究并出台本地区的实施办法,这就造成了新型政党制度在地方层面缺乏与之配套且操作性更强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在人民政协这方面,其在落实新型政党制度方面也仍存在体制机制上不完善的地方,保障性机制中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免责机制、经费保障等还有待完善。

五、新时代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路径与策略

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最大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起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的必要条件。针对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探索其提升的路径。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主要路径有: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规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理论体系、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环境、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组织形式的作用等。

(一)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

2020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也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6]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者、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高举多党合作的大旗,深入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着重提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政治引领能力,能够根据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做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完善各专项制度和创新多党合作实践形式等,充分支持和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法履行参政党职能;二是组织协同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全党上下各级党委之间、同级党委内部各部门之间组织协同,举全党之力做好统战工作;三是多党合作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要提高多党合作意识与能力水平,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法履行职能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要高度重视、依法处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其参政党职能能否得到有效履行,直接关系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能否有效发挥,应以“五大能力”为核心,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政治把握能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守自身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党定位,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依法履职能力,要进一步围绕新时代对参政党提出的履职新要求依法开展履职活动,不断增强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能力,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敢于开展监督和批评;三是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和履职能力、作风建设,及时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民主党派,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将民主党派打造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人才充足、履职有力的参政党。

(二)规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应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发力。从中央层面来说重在抓好顶层制度设计,一方面要根据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研究制定更加细化的专项制度,如专项民主监督、特约人员管理等具体工作的专项制度;另一方面要及时审视原来已经制定的制度机制,根据新时代发展需要进行修订、新订等方式作出适度调整,实现新型政党制度的与时俱进。从地方层面来说重在依据党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地方实施细则或方案,用于指导本地的多党合作,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在地方层面效能的发挥。制度体系健全后,为了确保贯彻落实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的运行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健全程序性机制方面:要着力健全知情机制,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之前能够掌握充足的资料和数据,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整理掌握的信息,并形成各自的意见;要着力畅通沟通机制,确保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畅通的信息和意见表达渠道,能够及时有效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展开对话,反映意见建议;要着力打造反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认真调查及时反馈,对能够采取的意见要及时采纳,对无法采纳的意见要做好解释说明;要着力强化落实机制,从推进工作顺利开展的角度出发,及时着手解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反映的问题,并将最终解决的结果及时通报,必要时可邀请提出问题的党派共同参与问题的调研与解决。二是保障性机制方面:要建立考评机制,对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新型政党制度情况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职成效进行社会化考评;要建立完善奖惩机制,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优惩劣,对拒不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分,必要时将主要责任人调离工作岗位;建立健全免责机制,针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各类诉求和意见、批评,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追究责任,营造宽松的履职氛围;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法履职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实地调查研究、参加学习培训、开展党派活动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确保不因经费短缺而影响履职效果。

(三)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

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定论。有学者认为应包括逻辑体系、应用体系和运行体系三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应由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表达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7]等。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是目前提升这一制度效能刻不容缓的路径,应从理论逻辑、理论基础、制度机理、理论创新等方面着手。一是厘清民主理论渊源,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逻辑。西方式断点民主和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文明,一个起源于中国文明,各自形成了一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治理思想与理论,两者各有不同的适应性。二是讲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构建多党合作的制度机理。通过借鉴西方政党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理论作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作用功能、制度优势、完善对策等方面内容展开深入研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方面的新做法、新成就的理论研究,在回答清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制度机理和理论体系。三是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创新,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体系。可组织设立新型政党制度的社科课题、学术论坛,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界开展创新性研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学术和理论的创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8]。

(四)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环境

当前,影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既有国内认同度的问题,也有国际认知度的问题,因此,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环境应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着眼。一是从内部来看,应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内部优势,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多党合作有序政治参与、保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动态平衡等制度本身的优势,也包括发挥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战部门等组织机构的优势作用,确保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多党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应着重完善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进程、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国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度等外部环境来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如可以借助世界政党大会、国家领导人互访、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文章、学术界国家交流等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世界政党制度大家庭提供中国模式;可以在有较强研究师资的大学开设相关研究专业或方向,培养一支既懂政党政治理论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在世界范围内讲好多党合作的中国故事;还可以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纳入国民教育和大学公需科目,向在校学生讲清讲透新型政党制度,借助现有的报纸、电视、网站、手机软件等载体发布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文件、专家解读、实践案例、新闻事件等信息,制作一系列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的大众话语的短视频、动画宣传片,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升国内认同度。

(五)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组织形式的作用

在探索新型政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创造性地建立了人民政协这一专门的协商机构,为各民主党派、各界别参与政治协商、共商国是提供了专门平台,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新时代继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工作的深入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平等协商,尊重委员履职。人民政协应打造成各党派、各界别群众民主协商、平等交流的场所。各民主党派在政协的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帮助所联系界别群众表达主张和利益诉求。在政协的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门协商会议等活动形式上,要尊重各民主党派提出不同的意见,表达党派主张的权利。尊重各党派委员充分享有开展民主监督、委员视察、提出提案、提交社情民意等权利,并依照政协制度保障委员的依法履职。二是完善协商机制,搞好多党合作。加强政协内部各职能部门与同级民主党派组织的互动,就政协的重点工作与民主党派加强合作,充分征求党派意见。政协组织的专题报告会、情况通报会、委员培训等活动要提前对接同级民主党派组织,争取他们的积极参与。政协获取的党委政府重要文件以及自身的有关文件信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抄送给同级民主党派组织,帮助党派获取更多信息资料,为他们更好地履职提供便利条件。政协要创新履职平台,探索更加便利、高效的履职新形式,如在线协商、网络议政、远程监督等,便于党派委员随时随地行使权利。三是加强委员管理,关爱委员成长。政协党组和同级民主党派组织就政协内党派委员的日常管理和履职工作进行定期沟通,政协向党派及时通报党派委员参加政协活动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党派委员向党派提出表彰建议。政协党组成员与政协中的党派委员开展结对交友活动,通过登门走访、座谈交流、电话沟通等方式倾听党派委员履职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履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政协平台促进党派委员的成长。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