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前纵隔肿瘤应用胸腔镜手术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2-09-15 01:01李刚庞中好顾添一陈攻郁珲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胸腔镜原发性切口

李刚,庞中好,顾添一,陈攻,郁珲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江苏镇江 212001

原发性前纵隔肿瘤作为一种胸外科疾病,诸多表现为良性[1-3],通常表现为预后良好,但此种疾病解剖复杂,且呈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膈肌麻痹、上腔静脉压迫、胸痛、声嘶、干咳、气促及胸闷等,对疾病诊治造成严重影响[4-6]。具体治疗期间,以胸腔镜手术为主,以往胸腔镜下经胸壁打孔手术方法的实施,虽可获得一定效果,但仍不是很理想[7]。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对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采用胸腔镜下经剑突下打孔手术方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促进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预后水平提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5例。常规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9~69岁,平均(48.59±2.59)岁。研究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1~72岁,平均(48.62±2.6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原发性前纵隔肿瘤通过临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者胸片等检查,获得确诊;②患者表现出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例如胸闷、胸痛、气促或声嘶、干咳、间断咯血以及膈肌麻痹等症状;③对患者实施甲状腺扫描,观察胸骨后呈现出甲状腺肿现象。

排除标准:①具有开胸手术史者;②患有巨大肿瘤者;③合并肝脏、心脏以及肾功能不全者;④年老体弱者。

1.3 方法

1.3.1研究组采用胸腔镜下经剑突下打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前,对肿瘤大小、位置及同周围组织关系加以明确,确保满足手术指征后,对其实施气管插管全麻。于仰卧位条件下,从剑突下2 cm位置完成手术切口制作,保持3 cm长度,对肿瘤加以明确后,合理展开对应分离,对血管结扎。完成手术后,对于创面利用灭菌注射水进行清洗,准备前纵隔引流管放置,将切口闭合,针对肿瘤组织实施送检。术后依据肿瘤良恶性情况,对患者实施放疗以及化疗治疗。

1.3.2常规组采用胸腔镜下经胸壁打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患者完成常规消毒铺巾后,对其采取左侧卧位协助。利用三孔法展开治疗,通过对患者肿瘤位置加以了解,于患者腋中线第5或6肋间完成切口(20 mm)制作,即为胸腔镜观察孔;对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水平及患者腋后线第6肋间完成小切口(20~30 mm)制作,分别作为主操作孔及副操作孔。将胸腔镜系统置入,针对粘连实施电灼分离,充分显露视野,对血管及组织实施分离。通过显示器,对解剖关系进行仔细观察,针对组织、血管实施结扎、切割、缝合,尽量使用自动缝合器。完成后,将取物袋以及手套放入体内,之后将病变组织放于袋内,于切口位置拉出,如呈现出较小切口,则可以进行适当延长。最终针对胸腔利用蒸馏水以及生理盐水(0.9%)实施冲洗。认真检查切面及吻合口有无出血情况,观察无出血后,将胸腔镜系统退出。术后准备引流管留置,针对切除组织标本实施病理检查。术后依据肿瘤良恶性情况,对患者实施放疗及化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肿瘤被切除或者全部消失,症状以及体征均转为正常;有效:患者肿瘤获得缩小或者不完全切除,症状以及体征获得好转;无效:患者肿瘤仍然存在,或者有所增大,症状以及体征未获得缓解。总有效率=1-无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中失血量、肿瘤直径、手术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④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镇痛药物比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常规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研究组肿瘤直径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分别少于及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表2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研究组(n=35)常规组(n=35)t值P值肿瘤直径(cm)4.35±1.25 4.42±1.27 0.232 0.817术中失血(mL)114.29±13.25 160.29±20.52 11.141<0.001手术时间(min)98.12±20.25 130.59±40.25 4.263<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住院费用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研究组(n=35)常规组(n=35)t值P值引流时间(d)2.25±0.25 4.19±1.69 6.718<0.001住院时间(d)7.69±2.25 10.19±2.53 4.368<0.001总住院费用(元)14 211.59±1 225.62 14 185.35±1 272.28 0.088 0.930

2.4 两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比例比较

研究组35例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2例,常规组35例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12例,研究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5.71%)低于常规组(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9,P<0.05)。

3 讨论

临床针对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将胸腔镜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于临床确诊后,不论疾病良恶性,需要立即于早期实施手术治疗[8-9]。术后依据疾病良恶性,对患者实施放疗或化疗。胸腔镜下经胸壁打孔手术方法的实施,可获得一定效果,但该治疗方式有较多出血量,表现出显著疼痛症状,术后对患者心肺功能会产生严重影响,使患者免疫力降低,且术后会遗留瘢痕,严重影响美观[10-12]。在医疗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情形下,应用胸腔镜下经剑突下打孔手术方法对原发性前纵隔肿瘤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痛苦小及外表美观等系列优势,应用价值较为显著[13-15]。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肿瘤直径(4.35±1.25)cm同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114.29±13.25)mL、手术时间(98.12±20.25)min分别少于及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引流时间(2.25±0.25)d、住院时间(7.69±2.25)d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低于常规组(P<0.05),这与李鹏[1]学者研究中患者给予胸腔镜下经剑突下打孔手术治疗后,肿瘤直径(5.04±1.85)cm与胸壁打孔手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3.47±1.18)cm、术中失血量(113.74±13.21)mL、手术时间(126.35±31.02)min,明显优于胸壁打孔手术(P<0.05),与本文结果相近,亦可验证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经剑突下打孔手术方法有效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术中及术后情况,显著降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可促进原发性前纵隔肿瘤患者预后水平提升。

猜你喜欢
胸腔镜原发性切口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