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瑶,刘洪伟
(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迅速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的命脉,体现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甚至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逐步进入正轨,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知识和市场地位。涌现出一批像华为、美的、小米等代表性企业,不仅实现了技术追赶并进军国际市场与领先跨国企业竞争。纵观这类型企业,不难发现他们实现赶超的关键都在于创新,他们从最开始的模仿先进技术,利用劳动力优势进行规模生产,以取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到中期尝试开始与外部企业合作研发或利用前期积累的资金进行收购,以此来获得技术进步。
企业的每一步举措都是基于整体公司利益考虑,因此每项活动都应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创新活动展开的设定开端和依据,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能力。外部技术成熟程度、政府补贴、企业市场地位和自身能力积累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创新战略选择,同时企业创新战略选择也与企业所面临的技术轨道发展阶段相关。因此本文探究基于技术轨道理论之上,中国高新企业创新战略的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技术轨道的研究已然成熟。讨论中国高新企业创新战略必然先要明确技术创新战略的多维度内涵,以及和中国企业的相关研究。
技术轨道理论始于“自然轨迹”理论。“自然轨迹”理论认为,技术的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和范围,有一条必然的发展轨迹,这就是所谓的自然轨迹。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技术轨道”思想诞生并发展起来。技术轨道理论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技术范式”,并对其进行了定义(Giovanni Dosi,1982)[1]。在一个产业内,如果相关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应的基础体系就构成一种技术范式。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该技术范式一直对这一领域技术创新的方向进行控制,则其实际上就形成一条技术轨道,在这条技术轨道上将会发生创新集群。
技术范式的演化决定了技术轨道的更替,技术轨道的发展不仅是指新兴技术轨道与既有技术轨道的更替,也包括不同新兴技术轨道之间的竞争。具有市场不确定性特征的新兴技术显现,既有技术轨道逐步向新兴技术轨道切换,同时也可能出现在既有技术上的突破式创新或者颠覆式创新技术,形成不同的新兴技术轨道相互竞争。
中国高新企业由于起步晚,在技术能力、资金实力及市场地位上都落后于领先跨国企业,属于后发企业。在新技术范式出现,技术轨道切换之际,正是后发企业抓住时机实现弯道超车,取得跨越式技术进步的关键时刻。技术轨道发展的后期产业发展成熟,创新边际效益减少,该技术轨道上的产品和技术处于衰退期,面临被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危险,后发企业只能通过低成本优势成为该技术轨道上的“跟随者”(吴晓波等,2020)[2]。
在技术轨道理论的基础上,对后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追赶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多,彭新敏等(2017)对海天集团技术追赶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后发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可以构建双元性学习,在一个阶段内既从事技术探索,又进行技术利用,在技术轨道发展过程中实现从追赶到前沿的递进,从技术体制、企业能力和市场需求层面分析后发企业如何在技术轨道上追赶到前沿[3]。吴晓波等(2019)基于对技术轨道理论的理解,在范式转变期的情境下研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路径,并结合中国企业在技术轨道上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提出了“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为后发企业把握范式转变期机会、实现技术追赶提供了有效建议[4]。罗仲伟等(2014)对技术范式转变期间企业动态能力给创新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企业创新战略成功的机理是,企业凭借强大动态能力的支撑下,需抓住技术范式变化的机遇,通过组织学习、知识获取等将战略从主要依靠企业内外部探索分散知识,到整合对应信息与外部企业强强联合合作研发协同创新。[5]
技术创新战略是指公司在获取、开发和应用技术以实现其战略目标时做出的选择(陈劲等,2016),它定义了创新实践的目标和实施途径,关系着企业创新实践的成败。[6]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一个公司的创新战略包括四个方面(Zahra,1993):第一,创新者的定位,分为领跑者、跟随者和模仿者三类;第二,创新的内容,分为产品、过程和其组合创新;第三,创新的源头,既有外部来源也有内部来源;第四,创新的资源,主要有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7]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部分学者也将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了分类。从产品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角度分为三种模式(Freeman,1998),一是在技术上拥有领先优势,在市场上拥有较高份额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地位获得垄断优势采取的“领先者战略”;二是企业选择追随行业内的主导企业,对主导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再创新,提高改进技术的“跟随者战略”;三是企业内部不进行创新活动,完全依靠学习模仿外部技术,或者购入专利等的“模仿者战略”。[8]从技术来源的角度(Friar et al.,2010),分为企业内部与外部模式。企业内部模式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内部通过成立开创性子公司或者内部创业等来实现技术创新;企业外部模式创新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投资外部企业、合资并购或者技术授权等实现创新[9]。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和创新产品改变程度的层面以分为渐进、结构、模块和重大创新(Henderson & Clark,2017)。[10]
中国学者对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更多的结合了中国情景,对中国企业做了具体分析。有根据行业技术特征、市场环境、技术发展性质和要点的不同将技术创新战略进行分类,分为后向拓展型、前向拓展型和双向拓展型(刘旭明,2001)[11]。以目标和技术来源的不同将技术战略划分为率先型引领整个产业的技术导向、追随型延续领先企业技术、吸纳型直接模仿引进、合作型与外部企业合作研发、创新孵化型开展自主研发、能力移植型收购引入相应技术以及产业协作型(陈国宏等,2002)[12]。吴贵生(2006)总结出三种战略模式的划分办法,第一种属于按照核心技术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自主研发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战略、合作研发战略、模仿战略等;第二按照在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来划分,可以分为领先型、跟随性及模仿型战略[13];第三根据企业市场行为来分类,分为进攻型、防御型以及游击型战略。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轨道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显得重复零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探索企业在这些不同战略之间如何进行切换。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后,本文在技术轨道理论基础上,根据企业在技术轨道中的相对位置,总结出四类创新战略。它们具体为:技术领先战略、技术跟随战略、技术模仿战略和技术跨越战略。
技术轨道概念中不仅包含技术概念更包含经济概念,因此技术轨道的切换会引起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阮娴静,2017)[14]。技术轨道自身具有渐成性、结构性、连续性、主导性的特点。渐成性表明,特定的技术轨道是逐渐形成的,它和企业内生因素及一些外生因素都会相互影响。同一轨道内不同技术之间也存在着互补性,因为不同形式的知识、经验和技巧等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性,而且一种技术的发展程度会促进或阻碍其他技术的发展。通常而言,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变化过程,未来的进展趋势与当下的技术发展状况也有密切关联。技术轨道的特征也说明了行业内市场规模、市场前景和技术壁垒等因素会影响技术轨道的发展或切换,同时技术轨道的发展也会引起企业技术积累、成本和管理形式的变化。
从技术轨道的概念和特征来看,技术轨道的切换势必会对在这条技术轨道之上的企业造成影响,使其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彭新敏等(2017)研究发现,在不同技术轨道上,技术制度、市场空间、企业能力积累和外部技术环境都是不同的,而这些条件的不同又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战略选择[3]。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总结出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企业前期能力积累、外部知识获取难度和政府补贴力度,技术轨道的发展会引起这三个衡量标准的变化,从而促使企业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发生变化,进而选择不同的创新战略。
在不同技术轨道情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中国高新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领域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因此在中国企业刚识别到新兴技术时,该项技术已经在国外相对成熟了,并开始大规模商业,领先企业已经牢牢的占据了市场。此时这些领先企业也愿意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向外输出技术,外部知识源已经非常完善。中国企业学习和引进外部技术的难度也降低,从而影响该企业的技术投入成本和技术创新战略。外部知识获取难度可通过外部技术许可数量、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因素来衡量和测度。当外部技术发展已经很成熟,发达国家企业向外输出技术,中国高新企业模仿学习的难度就会降低,外部知识获取难度小。此时中国高新企业会更倾向于通过模仿或者跟随战略进入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反之亦然。
企业能力积累既包括企业在技术上的能力积累,也包括企业在市场地位、营销能力、资金积累和组织管理上的能力和经验积累。企业在技术轨道的不同阶段,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初期企业没有创新产品的经验,是模仿者、跟随者的身份,市场地位低各方面能力都很缺失;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沉淀后实力会有所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战略选择,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自主研发,反之亦然。
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轨道政府的补贴力度是有区别的,如果该技术轨道洽好是国家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那么政府的补贴力度会很大,极大程度的影响企业创新研发的热情和决心。如果企业选择的技术轨道属于政府补贴盲区,则企业受到的政府支持力度就较少。振幅补贴力度会影响企业创新成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会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
基于以上技术轨道演化所造成的内外环境的转变,即企业前期能力积累、外部知识获取难度和政府补贴力度的变化决定了企业技术战略的选择。因为技术轨道的演变与切换,可能原来实行模仿战略的企业会在有了更多资金、人才投入后转变为技术跟随战略,也可能会快速成为领先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又会加快企业技术能力的变迁,让技术轨道进一步向前延伸、演化,甚至形成新的技术轨道。
通过上文的分析,技术轨道通过三方面因素对企业创新战略选择造成影响,根据企业所处的技术轨道的不同,或所处的技术轨道的阶段不同,则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都不相同。
图1 技术轨道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关系图
后发企业进入成熟技术轨道以后,往往会采取模仿和跟随战略。由于进入相关市场的时间滞后于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所以后发企业获取外部知识难度小,加上其自身技术水平不足,所以要更多将精力放在降低制造成本和拓展市场上。应用此策略的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营销组织和营销力量以及强大的生产力量,但是研发力量稍有不足。同时,这类型企业需有较强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他们需要在研发方面进行一定的投资;同时根据企业所在地的市场特点及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再创新或二次创新;模仿创新必须提高模仿起点,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实现行之有效的创新,最好是模仿还未大规模商业化的创新科研成果。
采取领先战略往往是在成熟的技术轨迹更改为新技术轨迹时。在这时外部知识获取难度较大,企业能力积累较强。该策略对研发投资、技术能力和承担市场风险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选择领先战略的企业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且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组织结构良好,后续部门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和协作将研发成果产品化;企业拥有完整的营销网络,多种营销渠道和一定的市场地位;企业内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因为创新产品被模仿的风险较大。采取领先创新策略的企业通常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因为这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战略措施。即使是大公司也不总是选择领先的战略。一旦企业采取该战略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将有可能成为某一技术轨道上的“领先者”。
采取跨越战略往往是在新兴技术轨道涌现之际,外部知识基本为零,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技术的“无人区”使其市场前景也是无法预料的。选择该战略的企业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拥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支持研发工作,并且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机会;拥有一支有效的营销团队,可以对迅速变化的市场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同时该企业必须已经在该行业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且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这样才能承担新技术得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国内外代表企业的实践表明,先进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的创新战略,而落后企业更倾向于模仿引进或者跟随战略,在人均资本和人力资本即定的情况下,企业所拥有的不同的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造成了战略的不同,存量较高的更愿意展开自主创新,存量较低的则更愿意进行技术模仿和引进。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会在不同阶段产生变化,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需要,企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从而更好地指导相关工作。
中国大部分高新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在特定技术轨道上都属于后发企业,利用劳动力价格优势等进入市场获得“后发优势”。如果中国高新企业仅仅满足于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是无法实现赶超的。因此必须从在位企业即模仿或引进对象那里获取足够的产品技术信息,最大可能的缩小技术差距赶超先进企业。同时,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可以采取并实现技术跨越战略,只要采取的企业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对于大企业而言,他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在持续创新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引进、学习和强化技术来实现技术跨越;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某一方面的优势如在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或是采取技术合作的方式,开发非连续性技术创造新的轨道实现技术跨越。
综上所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技术赶超必须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自主创新战略是企业努力的方向。企业要成为技术轨道上的“领跑者”关键在于不断积累与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对技术轨道正确识别,对自身所在位置明确定位,在技术战略的制定上力求全面,并在特定技术轨道上不断深入探索,寻找突破点和创新点,从而推动产品的创新,甚至突破原有技术轨道,发现新的新轨道,从而进行突破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