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阁,刘灵钰
(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13.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2)
建国后,河南省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①②③④(张妍等,2018;刘景兰和李立伟,2020;段玲玲等,2021),基本查明了河南省具高氟、高铁、高锰、高砷、高碘、低碘及高含盐量等特征的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规律,提出了氟改水技术与盐碱地防治措施。河南省还相继开展了氟病区地质影响调查与防治⑤、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河南省地下水环境图说明书编写等全省性、区域性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全面反映地下水地质环境问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大规模发展与城市人口的急剧上升,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致使城市区域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现象,具体表现为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开封、许昌、郑州市区出现地面沉降。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农药化肥的滥施乱用、矿业的大规模开发、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大量超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堆放、农业面状污染源的迅速扩大,致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已成为河南省浅层地下水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城市的飞速发展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产生的次生水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基于前人相关资料,通过同类统计、加密核查、类比分析工作,划分出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以期为河南省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提供技术支撑。
全省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可划分为含盐量≤0.5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含盐量0.5~1.0 g/L 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含盐量1.0~3.0 g/L 重碳酸—硫酸盐型为主的微咸水、含盐量3.0~5.0 g/L硫酸盐型与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含盐量5.0~10.0 g/L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5大类(图1)。其中以含盐量≤0.5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和含盐量0.5~1.0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为主,二者合计分布面积为148381 km2,占全省面积的88.85%。
图1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布图(据罗文金等,2015)1—含盐量≤0.5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2—含盐量0.5~1.0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3—含盐量1.0~3.0 g/L重碳酸—硫酸盐型为主的微咸水;4—含盐量3.0~5.0 g/L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5—含盐量5.0~10.0 g/L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
(1)含盐量≤0.5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为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之一,集中分布于西部山地及山前岗地,包括灵宝—三门峡盆地全部和南阳盆地、洛阳盆地的部分地区,同时还分散分布于豫北的卫河冲积平原及豫南的沙颍河冲积平原,分布总面积88095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2.75%(图1)。该类型含盐量为0.099~0.500 g/L,为淡水。共包含重碳酸盐型、重碳酸—硫酸盐型和重碳酸—氯化物型水3种,以重碳酸盐型水为主,占比91.1%。
(2)含盐量0.5~1.0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为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之一,大面积集中分布于豫北黄河冲积平原、豫东黄河—沙颍河冲积平原、济源盆地全部、洛阳盆地中东部和南阳盆地南部,分散分布于豫南淮河冲积平原、大别山北麓岗地区及山地小型盆地,分布区总面积为60287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6.10%(图1)。该类型含盐量为0.5~1.0 g/L,为淡水。共包含重碳酸盐型、重碳酸—硫酸盐型、重碳酸—氯化物型、重碳酸—氯—硫酸盐型、硫酸盐型、氯化物型和重碳酸—硝酸盐型水,共计7种类型,以重碳酸盐型水为主,占比74.5%。
(3)含盐量1.0~3.0 g/L重碳酸—硫酸盐型为主的微咸水:为河南省东部平原区及南阳盆地浅层地下水普遍发育的一种水化学类型,黄河以北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黄河以南呈南东向条带状展布。南阳盆地呈近南北向展布,太行山林州山间盆地小面积分布。分布区总面积为17901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72%(图1)。该类型含盐量为1.0~3.0 g/L,为微咸水。共包含重碳酸盐型、重碳酸—硫酸盐型、重碳酸—硫酸盐—氯化物型、氯化物—重碳酸盐型、硫酸盐型、硫酸—氯化物型、氯化物型和硝酸盐型水8种类型,以重碳酸盐型、重碳酸—硫酸盐型及氯化物—重碳酸盐型水为主,合计占比78.5%。
(4)含盐量3.0~5.0 g/L硫酸盐型与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为河南省东部平原区及南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发育的一种水化学类型,分布面积较小,呈“岛”状分布。黄河以北分布于南乐县南部、内黄县西南部、范县东南部、台前县西南部、濮阳县东南部;黄河以南分布于杞县南部、宁陵县西北部、商丘东北部;南阳盆地分布于唐河县城东南、桐柏县西北部。分布总面积为637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38%(图1)。该类型含盐量为3.0~3.9 g/L,为咸水。共包含重碳酸—硫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碳酸盐型、硫酸盐型、硫酸—氯化物型、氯化物型及硝酸盐型水6种类型,以硫酸盐型、硫酸—氯化物型水为主,合计占比64.3%。
(5)含盐量5.0~10.0 g/L硫酸—氯化物型咸水:为河南省东部黄河冲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发育的一种水化学类型,分布面积较小,为“岛”状、点状分布。黄河以北有7处,分布于内黄县城西南部、台前县西南部、长垣县城东北部、获嘉县南部、武陟县西北部及封丘县东部;黄河以南只有杞县南1处。分布总面积为87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05%(图1)。该类型含盐量为5.0~8.2 g/L,为咸水。共包含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型、氯化物—重碳酸型水3种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型水为主,占比87.5%。
依据《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技术要求(试行)》,浅层地下水典型微量元素主要指氟化物、碘化物、砷、铁、锰。河南省高氟、低碘、高铁和高锰地下水的分布面积广泛,为主要的原生劣质水类型,现分述如下。
共统计全省浅层地下水氟化物测试样品2019组,检出氟化物含量为0.02~6.52 mg/L,检出率99.3%。其中:0.02~1.00 mg/L样品数为1688组,为总样品数的83.6%;1.01~6.52 mg/L样品数为317组,为总样品数的15.7%,其中,最大值为6.52 mg/L(位于河南省夏邑县李集乡刘庄村),仅少数在检出限以下,数量为14组,占总样品数的0.7%。
高氟地下水为河南省主要原生劣质水类型之一,氟化物>1.00 mg/L的浅层地下水分布区域广泛,在东部平原区呈大面积分布(图2),在南阳盆地南部有小面积分布,基岩山地区呈小片状及点状分布。其中,华北平原区主要分布于焦作南(阳庙镇)—修武—获嘉、新乡古固寨镇—东屯镇、滑县城关镇、浚县县城—汤阴县任固镇、南乐西(元村镇)—清丰;淮河平原区主要分布于汾河以北地区,大面积分布于兰考—民权、通许—杞县—睢县—柘城、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小范围分布于许昌东北部、扶沟西南部、商水西北部、商水西北部、周口东北部。
河南省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而且分布集中、连片;山区、山间盆地呈分散状或点状分布。含量>1.00 mg/L的地下水分布总面积为18721 km2(图2),占全省总面积的11.2%,占全省平原区面积的17.1%。
图2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氟化物、碘化物含量分布图(据罗文金等,2015)1—碘化物(I)<0.01 mg/L;2—碘化物(I)>0.08 mg/L;3—氟化物(F)>1.0 mg/L4—低碘含量分区界线;5—高碘含量分区界线;6—氟化物含量分区界线
共统计全省浅层地下水碘化物测试样品2019组,检出碘化物含量为0.0001~2.0 mg/L,检出率61.5%,最大值为2.0 mg/L(河南省安阳市九州制药分厂)。其中:0.081~2.0 mg/L样品数为167组,为总样品数的8.3%;0.01~0.08 mg/L样品数为689组,为总样品数的34.1%;0.0001~0.0098 mg/L样品数为385组,为总样品数的19.1%;检出限以下样品数为778组,为总样品数的38.5%。
(1)碘化物(I)>0.08 mg/L: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碘化物>0.08 mg/L(高碘水)仅分布于东部平原区(图2),山间盆地和基岩山地没有分布。华北平原区主要分布于近黄河的武陟—原阳—封丘—长垣、新乡东、延津东北及卫河流域的浚县北部。淮河平原区主要分布于商丘东部至永城一带,零星分布于郸城东部、项城南部、平舆北部与西部。分布面积为6598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0%,全省平原区面积的6.0%。
(2)碘化物(I)<0.01 mg/L: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碘化物<0.01 mg/L(低碘水)分布广泛(图2),分布于河南省的全部山区、南阳盆地、灵三盆地、济源盆地的全部与洛阳盆地的大部,分布于华北平原的淇县以东地区与焦作—温县一带,分布于淮河平原的新郑—许昌—周口—沈丘一线以南、正阳—淮滨一线以北地区。分散状分布于安阳—鹤壁、滑县南、新乡南、郑州市周边、尉氏—扶沟、淮阳—柘城、西平等平原地区,集中分布面积100392 km2,为全省总面积的60.1%。
共统计全省浅层地下水砷(As)测试样品2019组,检出砷(As)含量为1.0×10-6~0.19 mg/L,检出率83.7%,少数为检出限以下,最大值为 0.19 mg/L(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东辛庄村东南农户家)。其中:0.0102~0.19 mg/L样品数为180组,为总样品数的8.9%;1.0×10-6~0.01 mg/L样品数为1509组,为总样品数的74.7%;检出限以下样品数为330组,为总样品数的16.3%。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砷(As)>0.01 mg/L的区域集中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分散状分布于沙颍河冲积平原区和洪汝河冲积平原区。黄河冲积平原区主要分布于武陟县嘉应观—原阳—卫辉市李源屯镇—滑县—清丰西韩村—内黄北宋村;沙颍河冲积平原区分散分布于西华西皮营—东王营、商水东练集镇—南顿镇、沈丘东南洪山镇—石槽镇—赵德营镇—留福镇;洪汝河冲积平原区分散状分布于西平西的师灵镇—专探、上蔡东南的洙湖镇—留盆镇。该类型水分布总面积6061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6%。
共统计全省浅层地下水铁(Fe)测试样品2019组,检出铁(Fe)含量为1.00×10-4~25.19 mg/L,检出率91.3%,少数为检出限以下,最大值为25.19 mg/L(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古城乡朱湖庄村)。其中:0.31~25.19 mg/L样品数为659组,为总样品数的32.6%;1.00×10-4~0.30 mg/L样品数为1185组,为总样品数的58.7%;检出限以下样品数为175组,为总样品数的8.7%。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铁(Fe)>0.30 mg/L的区域集中成片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呈条带状分布于沙颍河冲积平原区、洪汝河冲积平原区、淮河干流冲积平原区及南阳盆地、济源盆地(图3)。分布最广的区域在安阳—滑县—辉县—获嘉—焦作—郑州—杞县—商丘—永城一线以东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区,集中连片分布;条带状分布于长葛—尉氏—通许—睢县—柘城一线以南的淮河冲积平原区及济源盆地、南阳盆地区。分布总面积31778 km2,为全省总面积的19.0%。其中:华北平原及济源盆地12486 km2,占全省面积的7.5%;淮河平原 17248 km2,占全省面积的10.3%;南阳盆地 2044 km2,占全省面积的1.2%。此外,东部平原及洛阳盆地、南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均有大量的铁(Fe)>0.30 mg/L分散点。
图3 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分布图(据罗文金等,2015)1—锰(Mn)>0.1 mg/L;2—铁(Fe)>0.3 mg/L;3—锰元素含量分区界线;4—铁元素含量分区界线
共统计全省浅层地下水锰(Mn)测试样品2019组,检出锰(Mn)含量为3.00×10-4~5.94 mg/L,检出率89.7%,少数为检出限以下,最大值为5.94 mg/L(河南省平舆县王岗乡殷李庄)。其中:0.10~5.94 mg/L样品数为9759组,为总样品数的48.3%;3.00 ×10-4~0.10 mg/L样品数为837组,为总样品数的41.5%;检出限以下样品数为207组,为总样品数的10.3%。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锰(Mn)>0.10 mg/L的区域大面积分布于东部平原区(华北平原、淮河平原),小面积条带状分布于济源盆地、洛阳盆地、南阳盆地(图3)。分布总面积54379 km2,为全省总面积的32.56%。其中:华北平原及济源盆地13157 km2,占全省面积的7.9%;淮河平原40190 km2,占全省面积的24.1%;南阳盆地836 km2,占全省面积的0.5%,洛阳盆地196 km2,占全省面积的0.1%。
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含量有了较大的变化,以至于引起水化学类型的变化。表现为地下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地下水含盐量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地下水环境发生了变化、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现分述如下:
水化学类型反映了地下水的总体特征,其变化直接反映了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2005年与1985年相比,简单的重碳酸盐型水的分布面积减少了9437 km2,其他复杂的水化学类型面积相应扩大,水化学类型也更加复杂(表1)。基岩山区及灵宝盆地、伊洛河流域、豫北安阳—淇县一带、荥阳—新郑—许昌—遂平—信阳一线以西地区、南阳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水化学类型基本未变,仍为HCO3-Ca型水;北部浚县—濮阳—范县—台前、封丘—兰考、南部光山—潢川—固始等地水质明显好转,水化学类型趋于简单;豫北的南乐—内黄和修武—卫辉—延津一带、中部的郑州—中牟—开封—杞县—睢县—商丘—夏邑—永城一带、东部的郸城—沈丘一带和南阳盆地的局部地段水质恶化,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质趋于恶化。
表1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统计表
地下水含盐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地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浅层地下水含盐量的变化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为水质淡化期。六十年代之前地下水开采量较小,水位埋深普遍较浅,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4 m,蒸发作用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六十年代初期,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面铺开兴建,先后上马了三门峡、宿鸭湖、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陆浑等大型水库。平原地区由于在河道中节节打坝拦蓄,开辟共产主义渠、东风渠、红旗渠、跃进渠等四大干渠大引大灌,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豫北和豫东及沿黄地区出现大面积土壤盐碱化。1964年,全省盐碱地面积达79万 km2,地下水的含盐量高,局部地段达17.6 g/L。自1965年开始,全省大规模开展群众性的打井运动,治理盐碱化,井灌区域迅速扩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水位迅速降低,豫北地区出现了水位降落漏斗现象,土壤盐碱化程度大大降低,水质逐渐淡化,含盐量降低,咸水分布面积缩小,淡水区域扩大。到1985年,咸水(含盐量>1.0 g/L)面积缩小到12784 km2,其中含盐量>2.0 g/L的分布面积为1198 km2。
第二阶段为含盐量基本稳定或略有升高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采量仍在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4 m,一方面蒸发强度减弱,土壤淋滤作用增强,不利于土壤中盐分积累;但另一方面水位降低有利于高含盐量废污水的渗入,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而使含盐量升高。2005年与1985年相比,含盐量<0.5 g/L的地区面积减少了9121 km2,而含盐量0.5~1.0 g/L、1.0~2.0 g/L、>2.0 g/L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7730 km2、193 km2、1198 km2(表3)。
表2 1985年、2005年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情况对比表
表3 1985年、2005年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含盐量变化情况对比表
从整个平原地区来讲,浅层地下水的含盐量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有升高趋势。
河南省有17个地级城市,其中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地下水供水占城市供水的80%以上)的有:
洛阳、三门峡、濮阳、南阳、商丘5个城市;以地下水供水为主(地下水供水占城市供水的50%~80%)的城市有焦作、安阳、新乡、许昌、漯河等5个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供水(地下水供水占城市供水的20%~50%)的城市有郑州、开封、平顶山、周口、驻马店、鹤壁等6个城市,唯独信阳市是地表水供水(地下水供水仅占2%)的城市。其中焦作、鹤壁主要开采岩溶水;平顶山是岩溶水与松散岩类孔隙水相结合;其他城市则主要开采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开采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城市中,洛阳、安阳、濮阳、三门峡、平顶山、信阳等市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郑州、新乡、开封、商丘、许昌、漯河、周口、驻马店、南阳等市是浅、中、深层地下水同时开采,且以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最多。开采利用地下水最多的属洛阳市,在2×108m3/a以上;其次为安阳、濮阳、焦作等三市,开采量在1×108m3/a以上;新乡、郑州、开封、平顶山、南阳等五市开采量则在0.5×108m3/a 以上;而信阳、驻马店两市开发利用地下水量在0.1×108m3/a以下。城市地下水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地段含水层疏干,尤其是深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致使局部发生地面沉降;二是水质受到污染。针对水位大幅度下降问题,有些城市自2003年以来,采取了寻找其他水源地和封井等措施,限量开采地下水,使部分城市局部地段地下水位得以回升,但有些城市水位仍处于持续下降状态。截至2013年,除信阳、洛阳两市之外的其余15个地级市均存在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现象,面积从数平方公里到一百多平方公里不等;部分城市的深层地下水能够自流的原始状态发生了改变,郑州、漯河、周口、驻马店、南阳等市已经形成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焦红军等,2009)。
除信阳和驻马店两市外,城市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总硬度、含盐量、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化学耗氧量含量的升高。局部地区水化学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重碳酸型变化为重碳酸·硫酸、重碳酸·氯化物等类型。不少历史悠久的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将浅井当作排放生活污水的渗井,使大量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中,造成浅层地下水硬度迅速增高。根据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部、南部、东部等不同方位的郊区5眼浅井(分别位于祥营、阴家门、贾寨、八里庙、五龙口一带)的水质长期监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的含盐量、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含量总体均呈上升态势,2005年4项指标分别较1959年上升了411 mg/L、183 mg/L、134 mg/L、46 mg/L。但从过程线来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以上升趋势为主,此后则保持基本稳定。
城市地区中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多年来水质变化不大,以良好级为主。但同时必须看到,由于成井质量不高,止水效果不好,混合开采或井口保护不严格,致使一部分中层地下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部分城市中层地下水中含盐量、硬度和硝酸根含量升高。
河南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趋于恶化,尤其是豫北的南乐—内黄—滑县、修武—卫辉一带,中东部的开封—长葛—许昌—漯河—上蔡一线以东地区和南阳盆地西南部地区,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其中部分组分的分布受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的控制,如高铁、高锰、高氟、高碘、低碘、高砷等属于原生态的劣质水;而更多的则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如总硬度、含盐量、“三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挥发酚、六六六含量的变化等,是人为因素污染所致。各地地下水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径不尽相同,造成河南省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造成矿渣的乱堆乱放和选矿废水任意排放。
(1)全省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排放分析
据统计,全省的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65年为4.9×108m3,1985年为12.8×108m3,2010年为15.0×108m3。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0年的49×104t增加到2005年的162×104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2039×104t增加到2013年的16270×104t,23年增加了69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急剧膨胀,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持续增长,2014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2.3×108m3,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5×108m3,约占69.7%。
(2)全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分析
全省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78年为52.54×104t,2014年已增加到705.75×104t,36年间增加了1243%。全省农药施用量1990年为3.31×104t,2014年已增加到12.99×104t,24年间增加了292%。目前,农药施用量为1.5 kg/hm2,以有机磷类、聚酯类农药为主;农用化肥施用量为3578 kg/ hm2,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50∶0.27,氮肥充足,部分地区用量偏高,钾肥不足。农用塑料薄膜的施用量1990年为2.75×104t,2014年增加到16.35×104t,24年间增加了495%。
201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7057497 t(折纯量),其中氮肥2414505 t、磷肥1197700 t、钾肥642219 t。农业面状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轻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污染土壤、地表水体及地下水,将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含盐量及其它组分的含量。
(3)矿业开发过程中废水、废渣、废石的排放量分析
河南省是矿业大省,据2003年提交的《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全省矿坑水年产出量4.68×108m3,年排放量3.76×108m3;废石、废渣年产出量3155.92×104t,年排放量2043.62×104t,累计积存量27526.37×104t。全省各矿山企业采矿场占地9079.67 km2、固体废料场占地1703.93 km2、尾矿库占地721.99 km2。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及开矿排出的大量废水首先污染了土壤和地表水体,通过河水灌溉或直接渗透等途径进而污染浅层地下水。矿山废渣、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施用的农药化肥则可在降水作用下,经过溶解、淋滤、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污染物通过包气带进入浅层地下水中。受污染的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化学类型变得复杂,含盐量也会增高。
全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划分为含盐量≤0.5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含盐量0.5~1.0 g/L 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含盐量1.0~3.0 g/L 重碳酸—硫酸盐型为主的微咸水、含盐量3.0~5.0 g/L硫酸盐型与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含盐量5.0~10.0 g/L硫酸盐—氯化物型咸水等5大类,主要的水化学类型为含盐量≤0.5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和含盐量0.5~1.0 g/L重碳酸盐型为主的淡水,合计分布面积为148381 km2,占全省面积的88.85%。
河南省高氟、低碘、高铁和高锰地下水的分布面积广泛,为主要的原生劣质水类型。高氟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低碘水主要分布于山区、山间盆地的全部及近山前岗地区,高铁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高锰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和淮河冲积平原区;高碘、高砷地下水也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区,但分布面积较小。
不合理开发地下水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至2013年,地下水位埋深小的区域面积逐年减少,而地下水位埋深大的区域则从无到有,分布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郑州市地面沉降的区域和沉降量仍然在发展,其他城市的地面沉降已经趋于稳定。
注 释
① 王继华,任倩,王天中.2012.河南省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2012年度)[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② 王继华,任倩,王天中.2013.河南省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2013年度)[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③ 郭功喆,任倩,豆敬峰.2009.河南省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2010年度)[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④ 郭功喆,任倩,豆敬峰.2010.河南省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2009年度)[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⑤ 冯全洲,徐恒力,宁立波.2012.河南省氟病区地质影响调查与防治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地质医院.
⑥ 党金海,陈秉文,胡延生.1980.1∶20万平顶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三队.
⑦ 井本云,齐守俭,张石头.1981.1∶20万栾川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管理处.
⑧ 肖宏,王高林,段耀华.1982.1∶20万洛宁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管理处.
⑨ 石福斋,陆宝宇,郭金城.1983.1∶20万鲁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管理处.
⑩ 商庆仁,胡延生,张相立.1984.1∶20万南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