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琴,梁天佑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00;2.河南省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深部预测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00;3.自然资源部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00)
崤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华熊隆起崤山隆断区(王志宏,2000),属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外方山金银钼多金属成矿带崤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区(徐文超等,2016)。多年来不同单位在本区相继做过大量的地质工作,其中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长期在本区开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仅发现有申家窑、半宽两小型金矿床,其他都是矿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完成了崤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喻积贤等,1995①),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燕山期花岗岩进行了初步研究,相继发现了葫芦峪、张家河、石寨沟、黃野坪等中小型金矿床(刘祥龙,2011)。直到2010年后,在本区才取得了较大找矿突破,发现了老里湾大型银矿床(李红松等,2015②)、中河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常云真等,2019③)。由于多年来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基础地质和矿床勘查工作上,对规模比较小的燕山期花岗岩,没有得到重视,仅停留在区调工作中对岩体成因的研究,对热液型银多金属矿控制作用研究有限。虽然近年来在崤山地区东部取得了找矿突破,而与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找矿成果仍无法相比,真正实现找矿突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本文基于多年来在本区的地质工作和认识,针对燕山期花岗岩对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望对本区的找矿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研究区位于华熊隆起崤山隆断区(胡受奚和淋潜龙,1988),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是豫西最具找矿潜力的矿集区之一(宋立强等,2015)。
本区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跨熊耳山小区和渑池—确山小区,具典型双层结构。结晶基底为崤山岩群(常云真等,2018a),盖层西南属熊耳山小区,自下而上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官道口群,新生界新近系洛阳组、第四系;东南部属渑池—确山小区,自下而上为早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第五春荣等,2018)、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阳群,新生界新近系洛阳组、第四系(图1)。
图1 区域地质构造简图(据常云真等,2014④修改)1—第四系;2—新近系;3—古近系—白垩系;4—中元古界汝阳群;5—中元古界高山河组;6—中元古界熊耳群龙脖组;7—中元古界熊耳群马家河组;8—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9—中元古界熊耳群许山组;10—早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11—晚太古界太华变质杂岩群(表壳岩及TTG岩系);12—次火山相岩;13—燕山期花岗岩;14—断裂及编号;15—基底变质杂岩中糜棱岩带;16—背斜轴部;17—地质界线;18—角度不整合界线;19—金矿床;20—银铅锌多金属矿床;21—研究区范围
(1)褶皱
崤山地区总体为一近东西向穹状背斜,核部出露新太古代结晶基底,经历强烈的变质变形,内部褶皱形态复杂;盖层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围绕结晶基底分布,以流面、层面向四周低角度倾斜。局部发育有小规模次级的短轴背斜。
(2)断裂
崤山地区断裂十分发育。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四组: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北(北)东向断裂:为崤山地区最发育的一组构造,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有F37、F34、F117、F92、F29、F32、F33等。
北(北)西向断裂:比较发育,从西南向东北集中成带产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断裂为金、铜、重晶石等矿产的控矿构造。
近东西向断裂:区内十分发育,大多规模巨大,正断层性质显著,剖面上北盘成渐次断落,造成地层的重复、缺失,对崤山地区地层分布具明显控制作用。主要有凤凰峪断裂(F9)、放牛山韧—脆性断裂(F28)、涧里水库大坝—宫前—黄沙岭断裂(F31)、中河—泉水沟断裂。
近南北向断裂:区内近南北向断裂不发育,主要发育在结晶基底的边部。
崤山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具有长期、多岩类、多期次的特点。总体而论,岩浆岩以元古宙和中生代最发育。从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岩石类型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演化趋势。侵入岩主要有中元古代晚期辉石闪长岩、石英正长岩,中生代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主要零星分布在熊耳群火山岩地层中。其中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银及多金属矿产关系密切(王玉往等,2021)。
燕山期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岩浆活动明显具有由南东向北西依次侵入,主要出露8个独立小岩体和少量岩脉。根据岩体同位素年龄资料,岩体侵入时间为早白垩世(145~100 Ma),按侵入时间先后将8个独立侵入体划分为3期:一期侵入岩(145~130 Ma)包括老里湾、中河、韩沟、白石崖4个小花岗岩体;二期侵入岩(130~119 Ma)包括小妹河(梁涛和卢仁,2015)、后河(卢仁等,2013a)、龙卧沟(卢仁等,2013b)3个独立花岗岩侵入体;三期侵入岩(119~100 Ma)仅有赵家古洞斜长花岗斑岩1个独立侵入体。崤山地区燕山期小花岗岩体均与矿化有关(宋立强等,2015)。
崤山地区东南部燕山期侵入岩体主要为第一期(145~130 Ma),目前发现有老里湾、中河、韩沟、白石崖4个小花岗岩体(图1~2),各岩体主要特征如下。
2.2.1 中河花岗斑岩体
位于洛宁县中河一带的北北西向次级短轴背斜中,在中河地表有零星出露,根据钻孔资料,初步确定岩体南北长度1.2 km,东西宽500 m,面积0.54 km2。该岩体呈向南东变尖的椭圆形,呈NNW向展布,侵入于许山组二段安山岩中,岩性为花岗斑岩(图2a)。岩体蚀变较强,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高岭土化,局部见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
岩石呈浅灰色至黄褐色,具有交代假象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20%~25%)、石英(20%~25%)、斜长石(5%~10%)和角闪石(5%~10%)组成。钾长石呈他形粒状或不规则状,粒度多在0.5~4.2 mm,大部分发生高岭土化、方解石化和绢云母化;斜长石为自形—半自形板状,聚片双晶发育,可见环带结构,具有明显的绢云母化;石英为自形—他形晶粒状,粒度多在0.35~2.6 mm,常呈集合体状,具溶蚀现象,边缘呈港湾状。基质主要为显微鳞片粒状结构,成分主要由石英(23%~25%)、绢云母(15%~18%)、黄铁矿(5%~10%)、方解石(1%~2%)组成。花岗斑岩普遍具金属矿化,主要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辉银矿化等。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金红石(图2b)。与熊耳群接触带附近网脉状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细脉发育,厚度1~5 cm不等。中河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5 Ma(常云真等,2017⑤),形成于早白垩世(肖建辉等,2018)。
2.2.2 老里湾花岗斑岩体
位于老里湾村附近的环形构造中,为一个破火山口,岩体侵入于熊耳群许山组地层中,东部为火山口堆积的爆破角砾岩。花岗斑岩体地表出露面积0.5 km2,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状(图2),向北部和南东部略有突出,略呈弓形,长轴方向近北西向,长1000余米,东西宽580余米。
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条带状花岗斑岩、细粒花岗岩,具有脉动侵入特征。早期以花岗斑岩的侵位为主,中期为斑状二长花岗岩,晚期侵入主要表现为条带状花岗斑岩(图2c)、细粒花岗岩,三者之间无明显的边界,呈渐变过渡关系。岩体西部和南部发育有爆发角砾岩,并出现银铅锌矿化,局部发现工业矿体。
花岗斑岩岩石呈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细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10%±,主要为斜长石(含量4%±,大小6~30 mm)、钾长石(含量3%±,大小6~30 mm)及石英(含量3%±,3~6 mm)。基质由斜长石、钾长石及石英组成,含量分别为30%、35%及25%,矿物粒度1~2.1 mm(图2d)。老里湾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137~133 Ma(常云真等,2017⑤)。
图2 中河、老里湾花岗斑岩照片a—中河花岗斑岩;b—中河花岗斑岩正交偏光镜照片;c—老里湾花岗斑岩;d—老里湾花岗斑岩显微照片矿物缩写:Qtz—石英;Apa—磷灰石;Ser—绢云母
2.1.3 韩沟角闪二长花岗斑岩岩体
韩沟岩体位于洛宁县罗岭乡韩沟一带。岩体因第四系覆盖,露头差,出露形态大致呈不规则岩株状,面积约1.5 km2。岩体侵位于熊耳群马家河组安山岩,侵入接触关系清楚。岩体边部发育冷凝边,见有围岩捕虏体,可见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围岩比较破碎显示岩体被动就位特点。
岩石呈灰白色,具多斑和微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30%)、石英(10%)、角闪石(5%)组成。斜长石呈自形板状,大小l mm×2.5 mm~4 mm×6 mm,聚片双晶发育,具环带构造。消光角法测得长石牌号An=26~30,属更长石;石英呈半自形短柱状,少数为浑圆状,大小0.5 mm×2 mm~3 mm×5 mm;角闪石呈自形柱状,大小0.5 mm×1.5 mm~1.5 mm×3 mm。基质由钾长石(30%~40%)、石英(10%~15%)和角闪石+黑云母(5%±)组成。矿物粒度细,粒径0.03~0.5 mm。长英质矿物呈等轴粒状,暗色矿物不均匀分布。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等。在韩沟岩体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5.1±0.1)Ma(梁涛等,2013),黑云母K-Ar年龄为(143.8±2.1)Ma(喻积贤等,1995①)。
2.1.4 白石崖角闪二长花岗斑岩岩体
位于陕县店子乡白石崖村一带。岩体大致呈南北向椭圆状展布,面积约0.3 km2。侵位于熊耳群许山组安山岩中,接触面呈港湾状,局部具冷凝边,岩体边部含围岩捕虏体。接触带围岩具烘烤褪色现象和清晰侵入接触关系。
岩体呈灰白色,具多斑结构及显微嵌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以斜长石(30%~35%)为主,钾长石(5%~10%)和石英(5%~10%)次之,大小1 mm×2 mm~4 mm×6 mm,少数可达8 mm×10 mm。基质由钾长石(30%±)、石英(10%~15%)和角闪石+黑云母(5%~7%)组成。矿物粒度细,粒径0.05 mm~0.5 mm。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等。白石崖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135±3)Ma(Liang et al.,2013)。
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比较接近(李磊等,2013),SiO2的变化范围为61.25%~74.02%之间,平均值为67.15%;Al2O3在13.22%~15.80%之间,平均为14.68%;K2O变化范围2.44%~6.88%,平均5.20%;Na2O变化范围为0.04%~4.08%,平均1.20%;Na2O+K2O平均可达9.96%,Na2O/K2O多数大于1(表1)。与中国花岗岩(黎彤和饶纪龙,1963)相比,MnO、TiO2、Fe2O3含量显著高于其平均含量,而SiO2、P2O5略低于其平均含量,其他主量元素与中国花岗岩的平均含量相差不大(常云真等,2017a,2017b)。
根据目前各岩体周边所发现的矿床可知,韩沟和白石崖岩体与金矿有关,老里湾岩体和中河岩体与银多金属矿床有关。老里湾岩体投在钾玄质系列区,中河岩体投在钾玄质和高钾钙碱质系列区,韩沟岩体投在高钾钙碱质系列区,白石崖岩体投在中钾钙碱质和玄武质系列区(图3),说明与银多金属矿床有关的老里湾岩体和中河岩体,相对于与金矿床有关的韩沟和白石崖岩体来说更为富钾。
图3 花岗岩类K2O-SiO2图解(据常云真等,2014④修改)(底图据Peccerillo and Taylor,1976)1—韩沟岩体;2—白石崖岩体;3—中河岩体;4—老里湾岩体
崤山地区东南部的花岗岩都属于亚碱性系列准铝质和过铝质岩石(图4、图5),大多数岩石样品具有较低的P2O5含量,在P2O5-SiO2图解中(图6),岩体投点具I型花岗岩演化趋势,指示研究区花岗岩以I型为主。
图4 花岗岩类A/NK-A/CNK图解(据常云真等,2014④修改)(底图据Maniar and Piccoli,1989)1—韩沟岩体;2—白石崖岩体;3—中河岩体;4—老里湾岩体
图5 中生代花岗岩类SiO2-(Na2O+K2O)图解(据常云真等,2014④修改)(底图据Irvine and Baragar,1971)A—碱性系列;S—亚碱性系列
图6 中生代花岗岩类P2O5-SiO2图解(据常云真等,2014④修改)(底图据Collines et al.,1982)
由表2及图7可知,崤山地区东南部4个岩体的轻重稀土分异较为强烈,显著富集轻稀土(王利功等,2017),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为右倾型,∑REE为92.87×10-6~196.33×10-6,平均值为153.23×10-6,低于中国花岗岩的平均值179.67×10-6;(La/Yb)N=14.37~23.72,平均值为20.93,高于中国花岗岩的该参数15.1;(La/Sm)N=5.94~10.34,平均值为7.13;(Gd/Yb)N=1.04~2.79,平均值为2.06;δEu为0.68~1.09,平均值为0.88,4个岩体的δCe均有弱的负异常。其中,中河、老里湾岩体的铕为弱的正异常,白石崖、韩沟岩体的δEu为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以平滑向右倾斜为特征(图7)。这种特点与壳幔型花岗岩相似(王中刚等,1989)。说明了与金有关的花岗岩具有相对较强δEu负异常。
表2 崤山地区东南部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一览表/×10-6
图7 燕山期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图(据常云真等,2014④修改)(底图据Boynton,1984)
在崤山地区目前所发现的金银多金属矿床中,除中河和老里湾银多金属矿床为大型外,均为中小型矿床或者矿(化)点。本次研究重点为中河和老里湾银多金属矿。
该矿床位于崤山近东西向穹状背斜东端的次级北北西向短轴背斜核部,核部发育地层为熊耳群许山组二段斑状安山岩夹安山岩,北、东、南都为许山组三段安山岩夹斑状安山岩。矿体主要赋存在中河花岗斑岩体内和通过岩体的F113断裂带中,矿体地表极少露头;F113出露于中河—南徐沟—渡洋河一带,长度约6.4 km,宽10~20 m,倾向西,倾角50°~80°,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断裂破碎带内主要发育角砾岩、碎裂岩、绢云石英蚀变岩等。带内发育强铅锌矿化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等,金属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次为黄铜矿化、毒砂等(图8)。目前工程控制长约4560 m,宽5~100 m。出露最高标高+603 m,已控制最低标高-455 m。F113沿走向方向,呈明显追踪舒缓波状展布特点(图9、图10)。已圈出银多金属矿体63个(铅锌银矿60个、钼矿3个),大部分银铅锌矿体和钼矿体在岩体内,只有部分矿体离开岩体沿F113向两侧延伸,但矿体在岩体内比较好,远离岩体就明显开始变薄、品位降低;矿床银品位1.37×10-6~1592.00×10-6、铅品位0.01%~43.90%、锌品位0.01%~19.42%、钼品位0.008%~0.200%。矿体赋存标高+603~-455 m,埋深0~485 m。
图8 中河银多金属矿床矿石(a)及显微照片(b)矿物缩写:Ccp—黄铜矿;Py—黄铁矿;Gn—方铅矿;Sd—菱铁矿;Sp—闪锌矿
图9 洛宁县中河银多金属矿区地质及工程分布图1—第四系冲洪积卵石、砂、砾;2—第四系离石组黄土;3—第四系午城组黄土;4—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流纹斑岩;5—中元古界熊耳群许山组上段安山岩夹斑状安山岩;6—中元古界熊耳群许山组中段斑状安山岩夹安山岩;7—燕山期花岗斑岩;8—实测断层及编号;9—推测断层10—火山岩流面产状;11—钻孔及编号;12—勘查线及编号;13—公路;14—居民地
图10 中河银多金属矿第31勘探线剖面图1—第四系;2—燕山期花岗斑岩;3—矿体块段编号;4—矿体氧化带;5—断裂及编号;6—钻孔编号及孔深
共估算(333)+(334)?铅锌银矿石量2674×104t,金属量:银2057 t、铅421685 t、锌498990 t。其中,(333)矿石量729×104t,金属量:银1014 t、铅188848 t、锌210545 t;(334)?矿石量1945×104t,金属量:银1043 t、铅232837 t、锌288445 t。
另有低品位(333)低+(334)?低铅锌银矿石量1828×104t,金属量:银342 t、铅88247 t、锌 147224 t。其中,(333)低矿石量246×104t,金属量:银48 t、铅11210 t、锌19582 t。估算低品位(334)?低钼矿石量25.25×104t、钼金属量106 t。
矿体赋存于F1及次级断裂带中(图11),F1是区内主控矿脉,位于矿区中部,总体呈北西向,产状55°~65°∠45°~65°。矿区内目前共圈定20个矿体,除F11矿体有地表少量的露头外,其余均为隐伏矿体。工程控制标高35~460 m。
图11 老里湾银矿区地质及工程分布图1—第四系;2—中元古界熊耳群许山组;3—燕山期花岗斑岩;4—实测断层及编号;5—推测断层;6—碎裂岩带7—火山岩流面产状;8—钻孔及编号;9—探槽及编号;10—勘探线及编号;11—陡坎;12—水体;13—居民地
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自南西60°~65°向北东逐渐变为30°~45°。在走向(自北西到南东)和倾向上(自南西向北东),矿体数量(包括分支)均有增多的趋势,矿体间的距离也有加大的趋势,而矿体厚度有变薄的趋势。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中,远离岩体逐渐尖灭,总体为厚大的囊状(图12),分支复合现象明显,在水平方向上,有用成分自F1中部向两侧,银品位逐渐降低,铅锌品位增高。
图12 老里湾银矿区第3勘探线剖面图1—第四系;2—燕山期花岗斑岩;3—矿体及编号;4—断裂及编号;5—钻孔编号及孔深
其成矿阶段可划分为3个:(1)绢云母+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阶段(早阶段);(2)重晶石-碳酸盐-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中阶段);(3)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晚阶段)。金属矿物为自然银、硫铜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张磊和杨俊鹏,2015;常云真等,2018b)。
矿石主要为碎裂结构和粒状结构,浸染状和脉状构造。蚀变以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为主(图13)。各矿体中F1-1矿体的规模最大,矿体估算(331)+(332)+(333)矿石量1190.44×104t,占总矿石量的88%;Ag金属量1870.65 t,占总金属量的91%;Pb金属量8.81×104t,Zn金属量5.72×104t;其他矿体的规模均较小。
图13 老里湾银矿矿石照片(a)及显微照片(b)矿物缩写:Slv—自然银;Str—硫铜银矿;Ccp—黄铜矿
矿区共估算(331)+(332)+(333)矿石量1352.98×104t,Ag金属量2049.50 t、Pb金属量9.90×104t、Zn金属量6.06×104t。其中(331)矿石量145.67×104t,Ag金属量235.65 t、Pb金属量1.33×104t、Zn金属量1.23×104t;(332)矿石量553.09×104t,Ag金属量790.62 t、Pb金属量5.45×104t、Zn金属量3.70×104t;(333)矿石量654.22×104t,Ag金属量1023.23 t、Pb金属量3.11×104t、Zn金属量1.14×104t。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中河和老里湾银多金属矿,通过野外工作和对两个大型银多金属矿的勘查资料研究,中河和老里湾花岗岩体对银铅锌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矿体以中河燕山期花岗岩为中心,沿F113断裂带向两侧延伸,远离岩体品位降低、厚度变小,逐渐尖灭。在岩体附近矿体品位高、厚度大。在岩体中出现细脉浸染状厚大的囊状矿体,目前还没有对岩体中的矿体进行详细控制,仅在第15、21、27、31勘探线见到岩体中的矿体,第27、31勘探线附近矿化最好,在第27勘探线共见到13层矿,最厚矿体为Ⅱ8号矿体,ZK2703钻孔见矿长度67.5 m,真厚度可达40 m。
由第27勘探线向北:第31勘探线共见到14层矿,最厚矿体为Ⅱ7号矿体,ZK3106钻孔见矿长度59.5 m,真厚度可达27 m;再向北到第35勘探线没有见到岩体,仅见到了F113构造带,见1层矿,钻孔见矿长度7.5 m,真厚度2.6 m;最北面过第43勘探线矿体尖灭。
由第27勘探线向南:第21勘探线在岩体中共见到7层矿,最厚矿体为Ⅰ号矿体,ZK2102钻孔见矿长度33 m,真厚度16.5 m。第15勘探线在岩体中共见到10层矿,最厚矿体为Ⅰ号矿体,ZK1504钻孔见矿长度7.7 m,真厚度4.4 m。再向南到第11勘探线没有见到岩体,见到了F113断裂带,有2层矿,最厚矿体为Ⅰ号矿体,ZK1106钻孔见矿长度2.4 m,真厚度1.5 m,最南面过第42勘探线矿体尖灭。
由上可知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在岩体部位最好,矿层多,矿体厚度大,品位高,矿体不限于F113断裂带;远离岩体明显变差,矿层变少,矿体厚度变小,品位变低,矿体仅在F113断裂带中,并逐渐尖灭,说明岩体对矿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矿体以老里湾燕山期花岗岩为中心,远离岩体品位降低、厚度变薄并逐渐尖灭,在岩体中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形成厚大的囊状矿体。在矿体厚大部位往往以银矿石为主,银品位较高,而变薄部位以铅锌矿石为主,铅锌品位较高。Ag、Pb、Zn品位变化有很大的相似性,总体为厚大部位品位高,变薄部位品位低。走向上呈现出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另外,在老里湾岩体的南部河边还发现有爆破角砾岩型的银铅锌矿体(肖中军等,2019⑥),银铅锌矿直接充填在爆破角砾中。
老里湾银多金属矿主要在岩体中,离开岩体进入熊耳群矿体变薄、变少,品位降低。矿区第3勘探线所见矿体厚度最大,呈近直立的柱状,ZK8见矿单层最大垂厚206 m。
第3勘探线向北到第11勘探线,矿体发散,见到21层矿,见矿最好的ZK18见矿单层最厚145 m;向北没有勘查到边界。
第3勘探线向南到第0勘探线,矿体发散,见到15层矿,见矿最好的ZK5见矿单层最大垂厚55 m,矿体真厚度36 m。向南到第4勘探线接近岩体边界,见矿最好的ZK16见矿单层最大垂厚63 m,矿体真厚度43.6 m,下部进入熊耳群安山岩,矿层明显变薄、变少,仅见到4层,最厚4 m,向南到第12勘探线矿体尖灭。
由上可知老里湾银多金属矿体在岩体中最好,向岩体边部明显变差,进入熊耳群安山岩矿体很快尖灭,说明岩体对矿体具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本次研究收集了崤山地区多年来的地质资料,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性、稀土元素特征研究,经过典型矿床分析,区域热液型矿床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崤山地区矿床分布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关系,总结了中河、老里湾燕山期花岗岩体对银多金属矿的具体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确定了崤山地区东南部花岗岩体(145~130 Ma)为燕山期浅成花岗岩,属于亚碱性系列,以I型花岗岩为主。
(2)与银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相对于与金矿有关的花岗岩体来说更为富钾,具有相对更弱的铕负异常。
(3)中河、老里湾为大型银多金属矿,赋存于花岗岩体和与花岗岩体有关的构造带中,与花岗岩有着密切的关系,岩体对矿体具有比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注 释
① 喻积贤,庞振山,肖中军,梁天佑,王喜恒,杨国强.1995.河南省崤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洛阳: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
② 李红松,徐刚,马占有,冯立,王留永,张国跃,简新玲,李铭.2015.河南省洛宁县老里湾银矿勘探报告[R].南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③ 常云真,徐文超,李永超,施强,王振闽,毕炳坤,刘学理,贾慧敏.2019.河南省洛宁县中河银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洛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
④ 常云真,赵留升,徐文超,孙卫志,王振闽,贾慧敏,苏永江,张宏伟.2014.河南省崤山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R].洛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
⑤ 常云真,李重阳,徐文超,贾慧敏,施强,毕炳坤,王辉,王利功,王哲.2017.河南省洛宁县老里湾银多金属典型矿床研究报告[R].洛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
⑥ 肖中军,丁培超,刘燕青,吕达鑫,王启蒙,沈瑞峰,夏炎.2019.河南省洛宁-陕县矿集区找矿预测[R].洛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