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飞,胡跃亮,王健策,冯涛,潘垚,郑玄
(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山东 莱州 261400)
近年来,胶东西北部地区金矿深部探矿工作不断取得突破,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深度已接近或超过地表以下2000 m,显示出深部找矿的巨大潜力,西岭金矿床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探获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床。西岭矿区目前备案金资源量已达380多吨,矿床平均品位4.5×10-6,潜在经济价值1500多亿元,结合目前及后续深部探矿预计可累计提交金资源量550吨,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大单体金矿床。该矿床一直延伸到矿区北部及东南部等大片区域,在其深部(本次界定标高-2000 m以下)金矿体尚未尖灭,深部富集段呈现出蚀变增强、矿化增强、矿体增厚的趋势。主矿体规模大、品位高,矿区深部仍蕴藏巨大资源量,深部探矿大有可为。刘祥朋等(2017a,2017b)对本区较浅部矿体特征与围岩蚀变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探矿方向,但由于深部探矿工程稀疏或不足等原因,对深部-2000 m下金成矿研究尚有欠缺。本文立足于西岭当下探矿阶段,受新冠疫情与政策管控影响,探矿工作时有断续,本文基于当下勘探中后期阶段,结合前人研究资料与现阶段探矿成果,对矿区深浅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等进行较全面地分析总结,旨在为后续更深部探矿提供借鉴。
西岭金矿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大区鲁东地层分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另有下元古界荆山群禄格庄组呈残留体零星出露,是一套以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为主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系。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花岗岩为主,侵入岩十分发育,其中以新太古代马连庄序列(中细粒变辉长岩)、栖霞序列(闪长质片麻岩)、中生代晚侏罗世(160~150 Ma)玲珑序列(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29 Ma)的郭家岭序列(巨斑状中粒花岗闪长岩)在区域内分布最广且与金矿成生关系密切。
胶东西北部地区的控矿断裂体系主要包括三山岛—仓上断裂带、焦家—新城断裂带、招远—平度断裂带,胶西北地区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几乎都产在这3条主控矿断裂带内。断裂构造系统是胶西北金矿集区的主要成矿构造,它们不仅为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也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关键性因素(涂光炽,2000;邓军,2010)。西岭金矿床正位于三山岛—仓上断裂带上,该断裂同时控制着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三山岛(超大型)、新立(超大型)和仓上(大型)金矿床(图1)。
图1 西岭金矿区域地质简图(据孙之夫等,2017①修改)1—第四系;2—下元古界荆山群禄格庄组残留体;3—早白垩世中粒花岗闪长岩;4—晚侏罗世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5—晚侏罗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6—新太古代花岗闪长片麻岩;7—新太古代中细粒变辉长岩;8—蚀变带;9—断裂及推测断裂;10—大型—特大型金矿床;11—中型金矿床;12—西岭矿区边界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主要由砂、黏土及岩石风化的碎屑沉积物组成。在少数钻孔内揭露三山岛断裂上盘荆山群禄格庄组的包裹体。
区内岩性主要靠钻探工程揭露,钻孔揭露的第四系下伏岩性以岩浆岩为主,自上而下依次为:变辉长岩、二长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或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及斑状黑云花岗闪长岩,他们分别被划分为新太古代马连庄序列(Ar3M)、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序列(J3L)及燕山晚期郭家岭序列(K1G)。其中变辉长岩是新太古代马连庄序列的一套中基性变质深成侵入岩系,侵位于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序列的花岗岩之上;另外,在中生代的花岗岩内常见有较多后期侵入的脉岩,主要有闪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辉绿玢岩等,多以煌斑岩为主。各岩层的赋存分布情况大致如下柱状图(图2)所示。
图2 矿区钻探岩芯揭露的岩性简易柱状图
西岭金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规模最大的为北东向三山岛断裂带。区内为三山岛断裂带的北东段,走向最大长度2850 m,最大倾斜延深3215 m;走向35°左右,倾向南东,总体呈舒缓波状,-600 m标高以上倾角42°左右;-600~-1000 m标高段产状变陡,倾角70°~80°;-1000 m标高以下倾角较稳定,主要集中在30°~50°(图3)。构造岩带宽40~400 m,以主裂面为界,上盘构造岩依次为绢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下盘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等,呈较对称的带状展布。
图3 西岭矿区三山岛断裂面3D图
三山岛主断裂在矿区的主要标志为断层泥,断层泥在矿区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以灰白—灰黑色断层泥为标志的主裂面连续发育,厚0.02~0.50 m。断层泥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高岭石、绿泥石及少量黄铁矿等(杨林等,2014),其中石英含量占比较高,而黄铁矿含量较低,断层泥具金矿化(0.1×10-6~1.0×10-6)。矿区内大部分的钻孔取样分析结果显示,以断层泥为标志的主断裂下盘岩石中的金含量显著高于断裂上盘,金矿化大多发生在断层下盘。
西岭矿区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山岛断裂蚀变带内,是三山岛金矿床矿体在深部的北东延伸及侧伏部分(刘祥朋等,2017b)。在整个矿区,矿体个数多而繁杂,其中Ⅰ-1、Ⅰ-2为主矿体,其余为次要及零散矿体。各矿体均受三山岛断裂影响,产状较稳定且连续性好,其在空间走向上呈平行排列,倾向上呈上下层关系(图4)。
主矿体Ⅰ-1、Ⅰ-2的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保持一致,呈舒缓波状,主要赋存于主断裂面以下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表1)。主矿体厚度在倾向上经历了逐渐增大、变薄、再增大至趋于较稳定的变化过程,在矿体开始变厚大的部位对应主断裂产状变缓的位置。沿走向由南向北矿体厚度逐渐增大,在96线附近矿体厚度达到峰值,总体而言北部矿体要比南部矿体厚大,整体形态近似凸起状、穹隆状。主矿体的品位在倾向上逐渐增高直至较均匀,在矿体厚大部位往往出现特高品位;走向上在86~96线间呈增高的趋势,在88~96线间出现特高品位集中区,特高品位平均超80×10-6;在86线以南品位逐渐降低,于72~76线间出现低品位区域,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主矿体的品位、厚度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矿体厚大的部位品位相对较高。主矿体整体呈似层状产出,矿体厚大,无断层错动或脉岩穿插,成矿后期构造对矿体影响较小,局部出现膨胀、夹缩、分支、复合及尖灭再现现象,且主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并无尖灭之势(图4)。
图4 矿区部分剖面联合图
表1 主矿体I-1、I-2特征统计表
目前矿区对深部矿体的界定主要以标高 -2000 m 为分界线。根据最新施工的外围钻探工程显示,主矿体在矿区北部区域的深部仍表现出厚度大、品位高的特征;在南部区域矿体厚度逐渐变薄直至尖灭、品位也较低。浅成矿在深部的顺延仍具夹缩、分支、复合的现象,但整体具变薄的趋势。矿体由浅至深倾角陡缓交替,呈近似多级台阶式分布,-1000 m左右为一级台阶,-1000~-1700 m 左右为二级台阶,-1700~-2200 m左右为第三级台阶,-2200 m以下为第四级乃至更高级台阶(图4)。作为浅部矿体在地下深部的延伸,深部矿与浅部矿本为一体相互关联,不存在明显的过渡关系和地质分界,矿体特征基本保持了一致。
除Ⅰ-1、Ⅰ-2主矿体外,沿三山岛主断裂带尚有3个次要矿体和近200多个零散矿(化)体。其中这3个次要矿体被划分为Ⅱ号带,主要呈网脉状赋存于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的碎裂岩中;其余零散矿体主要赋存于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内,绝大多数由单工程控制。这些矿体规模都相对较小,受赋矿蚀变带控制,走向2°~36°,倾向南东,倾角24°~75°,矿体形态较简单,主要为脉状—细脉状金矿体。在远离主断裂位置,部分脉状矿体呈现“S”型、较圆滑的“V”、“W”型等扭曲状态,多伴随着石英脉沿构造裂隙充填并可见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等金属硫化物。
矿区内蚀变带受三山岛断裂带控制,其形态、规模、产状与断裂带一致,位于主断裂面以下,形态总体较稳定,走向呈舒缓波状延伸,延深呈有规律的阶梯状。
蚀变类型主要有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及黄铁矿化等,其特点是:蚀变作用延续时间长,各蚀变作用相互叠加,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图5),各蚀变带之间呈渐变接触。其中绢英岩化是矿床内发育的一种普遍而最主要的蚀变作用,它构成蚀变岩带的基本骨架,与金矿有着最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矿床总的蚀变作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复杂→简单的交代过程,形成以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为中心的蚀变矿化带。
矿区深部围岩岩性、结构、构造与矿体无明显差异,二者之间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区分二者主要依据样品分析结果。但在蚀变带上端与二长花岗岩的接触部位,围岩受构造影响表现强烈的破碎,且都发生岩芯饼化现象,其下伴随着强烈的绢英岩化及硅化蚀变(图6)。岩芯饼化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是高压应力区所特有的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在矿区深部,围岩饼化现象是进入矿化蚀变带的重要指示标志。
图5 与各种蚀变作用相关的显微镜下及手标本照片a—黄铁绢英岩,呈黑色,其中可见破碎的石英角砾;b、c—分别为黄铁绢英岩样品的同一区域分别在单偏光和正交偏光显微镜下的岩相学照片,可见石英破碎为大小不一、棱角分明的角砾,沿着碎裂岩的角砾发生了强烈的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d—黄铁绢英岩的背散射电子图像,可见浸染状的黄铁矿分布在黄铁绢英岩中,绢云母和细小的石英共生在一起;e—金颗粒以包裹体或填隙物的形式产出在黄铁矿中;f—自然金颗粒被黄铁矿和黄铜矿包裹,黄铜矿中还含有一些含砷黄铁矿的包裹体;g—硅化的岩石被石英—黄铁矿脉穿插;h—钾长石化的岩石被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穿插;i—石英—碳酸盐脉穿插绢英岩化的岩石矿物缩写:Au-金;Ccp-黄铜矿;Asp-毒砂;Py-黄铁矿;Ser-绢云母;Qz-石英
图6 西岭矿区深部岩芯饼化现象
矿区内金矿石主要为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脉状—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及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矿石等(图7)。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次之有碎裂结构、碎斑碎粒结构、交代结构、少数呈乳滴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次之为网脉状、角砾状、细脉状等。
图7 西岭矿区金矿石类型
矿区内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其中暗黄色的黄铁矿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金颗粒以包裹体或填隙物的形式产于黄铁矿中(图5),表现为晶隙金、裂隙金和包体金三种赋存状态,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磁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长石,次要矿物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矿石组成元素除Au、Ag主要成分外,尚含微量的Cu、Cr、Fe、Te、S等。
通过前人及对本矿床矿石矿物、相互间穿插关系及矿石结构构造等的研究,认为本矿床的矿物组合形式及其成矿期次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黄铁矿—绢英岩化阶段:热液交代形成绢英岩或黄铁绢英岩,黄铁矿呈不规则粒状或自形粗粒晶分布。矿物组合黄铁矿+石英+绢云母,为黄铁矿—绢英岩阶段。
(2)金—石英—黄铁矿化阶段:细粒他形的黄铁矿和毒砂,交代或充填早期黄铁矿;亦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银金矿和自然金等矿物元素赋存于黄铁矿中或分布于黄铁矿和毒砂的晶隙及裂隙中。矿物组合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石英,为金—石英—黄铁矿化阶段。
(3)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多金属硫化物为细粒呈细脉状和浸染状分布,矿物间充填交代作用较强烈,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金银矿,分布于黄铁矿、方铅矿及石英的裂隙中,是金的晚期成矿阶段。矿物组合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砷黝铜矿+银黝铜矿+石英,为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4)石英—碳酸盐阶段:在成矿作用尾期,石英和方解石等脉石矿物多呈脉体穿插于矿石之中,无金矿化,为石英—碳酸盐阶段。
(1)构造控矿规律。矿床矿体严格受三山岛主断裂带控制,主矿体主要赋存于主裂面以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碎裂岩带内,少数赋存在主裂面以上。矿化受构造蚀变带控制明显;矿体赋存于断裂带的拉张扩容空间,主断裂倾角变缓部位是适宜于成矿物质富集的有利地段,矿体厚大部位往往位于构造由陡变缓转折端部位(尹丕厚和宋明春,2018;刘日富等,2019)。
(2)矿体分布规律。矿床矿体在倾向和走向上都具尖灭再现、分枝复合、膨胀夹缩等特点,此现象在浅部与深部矿体中均有体现,但在浅部尤为突出且更复杂。矿体在走向上呈较舒缓的波状延伸,沿倾向延深呈倾角陡、缓交替的多级阶梯式分布,此正契合于胶西北阶梯式成矿(宋明春等,2012)。另外,矿床矿体具有向北东侧伏的趋势,这与胶东地区产状基本一致的断裂构造控制的金矿体侧伏方向保持一致;矿床主控矿构造形成的构造岩系,因多次构造活动常形成彼此大致平行的断裂或强化裂隙带(宋明春等,2010,2011),在此基础上常形成“多层”平行矿体而显平行分布规律。
(3)矿化富集规律。矿床蚀变作用越强的部位矿化越富集,矿床蚀变作用与岩石破碎程度具有很大的关系。蚀变作用强的部位往往岩石破碎程度较高,裂隙发育,有利于矿液渗滤和扩散,并对围岩进行交代蚀变,矿化也相对富集。同时,各成矿阶段的发育程度及叠加程度决定了矿化富集程度,各成矿阶段不仅发育程度不同,而且矿化强度也差异颇大。早期成矿阶段虽有金矿化,但都较微弱;中—中晚期成矿阶段矿化强、涵盖范围广,产生了大量的金属矿物,易形成金矿体;晚期阶段接近矿化尾声,基本无金矿化。
西岭金矿床严格受三山岛主断裂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裂下盘。对区内超深钻孔显微构造运动的特征统计以及构造面阶步、擦痕、构造透镜体等的研究表明,主断裂曾受多期应力场的叠加作用,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在成矿前后区域应力场的演化经历了由成矿前的右行剪切→成矿期的左行剪切→成矿期后的右行剪切的转变过程,主断裂性质受其影响发生相应变化,在成矿前断裂性质属右行张扭性,主成矿期转变为左行压扭性,成矿后期又以右行张扭性为主(杨奎锋等,2017;王青等,2020)。成矿前期的右行张扭运动所造成的拉张启开部位为金矿床(构成矿化蚀变带)的赋存开辟了空间场所;主成矿期的左行压扭性运动导致深部主断裂在成矿期具有挤压逆冲的活动特点,主成矿期的左行剪切力强烈且不均匀,围岩受其强势挤迫沿作用力方向发生塑性变形,构造蚀变带与矿体呈现阶梯状延伸展布,局部矿体出现夹缩、尖灭再现;成矿期后的右行张扭运动主要致使脉状金矿体呈现扭曲状态,对主矿体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同时,成矿期应力场的叠加变化也导致了钻探过程中在深部矿化蚀变带的接触部位,围岩出现岩芯饼化、构造破碎等现象。
整个矿区,构造控矿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断层泥对矿液的阻隔作用,区内主断裂受成矿期各种剪切应力场的作用,主裂面多次发生位移,从而形成细密的断层泥。经分析断层泥具少量的金矿化,说明断层泥的形成要早于主成矿期,在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成矿流体的叠加改造,同时断层泥本身的致密性也阻隔了流体的渗透,对其下部的成矿流体起到了重要的封闭作用(赵宏光等,2005;姜晓辉等,2011;郭春影等,2012;杨林等,2014)。断层泥的封闭效应为矿液的聚集、充填、交代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致使储矿空间被封闭,矿液多被封堵在断层泥下盘,导致金矿化大多发生在断层泥下盘。受其构造控矿影响,围绕以断层泥为标志的主断裂,上下盘矿化—蚀变—构造呈现较不同的分带(表2)。
区内绢英岩化蚀变与金成矿关系最为最为密切,是区内最重要的蚀变反应,其反应式为:
这种蚀变作用的过程是:在富碱热液作用下,首先是黑云母变成绢云母,继而是斜长石及钾长石先后被细粒石英和绢云母取代。水溶液中残存的Al2O3、K2O、SiO2等组分,在适宜的物化条件下又可形成绢云母或石英,呈片状赋存于蚀变岩裂隙中。前人研究指出在形成绢云母阶段,热液流体中SiO2等组分通过钾质交代和水解作用活化围岩中的Au元素并将其同高价游离态离子携带入成矿流体,形成Au-S络合物,与此同时流体中铁元素被硫化作用消耗形成黄铁矿;整个过程往往伴随着K、Na、Fe、Mg等元素的迁入迁出,元素的迁入迁出会影响或改变热液流体的酸碱度,对Au-S络合物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破坏;加之在形成黄铁矿过程中硫不断被消耗,成矿流体中硫逸度降低,导致Au-S络合物溶解度明显降低,诱发金自然沉淀并最终成矿。硫化作用中硫的消耗可能是破坏Au-S络合物的主要原因,另外SiO2等组分以硅酸盐水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成矿流体中,硅对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极为敏感,成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的微弱变化都会造成成矿流体中硅的大量沉淀,使得主成矿期热液中的石英溶解度变的极低,进而改变残余热液组分,破坏Au-S络合物的稳定保存条件,造成大规模的Au沉淀聚集,并赋存于黄铁矿晶格中(Zhang and Zhu,2016;刘祥朋等,2017b;王建等,2020)。
西岭金矿床属于胶西北金矿床的一部分,对胶西北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研究显示其矿物质来源既有深源流体的特征,也有与地壳围岩强烈交换的特征。根据近年来对胶东金矿的Sr-Nd放射性同位素以及H、O、C、S、N等稳定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越来越被认可为地幔流体以及壳幔相互作用在胶东金矿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翟明国等,2001;杨进辉等,2003;毛景文等,2005;于学峰等,2019)。西岭金矿床可能同样受壳幔相互作用特别是地幔流体的控制,其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地幔流体从地幔中携带出来的金,而另一部分可能为岩浆流体从地壳中萃取的金。
西岭金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金矿床,符合于整个胶西北矿区成矿模式。在早白垩世,胶西北地区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巨量金属成矿物质在热液流体的作用下发生活化迁移,为本区超大型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来源。含矿流体随着深大断裂上移,矿物质逐步从岩浆流体中发生分异,在与围岩的接触带或者构造薄弱带(主要是三山岛主断裂带)上升或交代围岩,导致围岩发生强烈的绢英岩化、矿化等蚀变,造成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区内主断裂受多期剪切应力场的叠加作用,经历了多次位移与变形,断层泥的形成封闭了成矿热液向上运移的通道,致使矿化多位于断层下盘,发生以交代、渗透作用为主的蚀变岩型金矿化,形成以断裂为中心的浸染状矿化,向外逐渐变为网脉状和浸染状矿化,再向外渐变为石英—硫化物细脉状矿化的成矿模式(宋明春等,2015,2020)。
于学峰等(2019)指出传统的深部断层泥对成矿流体的阻挡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3000 m以下深部矿体主要位于主断裂面之上。在矿区北东端-2400 m以下(矿体沿北东侧伏的深部),断层泥上盘亦揭露有数米厚连续工业矿体,但远没有下盘厚大。深部断层泥变得极薄或不可见,分析断层泥在深部遭受含矿流体的高温烘烤与高压冲击,可能造成破裂或熔融,断层泥对矿液的阻隔作用变弱,致使在其上亦形成蚀变岩型金矿体或金矿化。或可认为在-2400~-3000 m段为断层上下盘成矿的缓冲过渡区,在-2400 m之上金成矿主要集中于下盘,在-2400~-3000 m断层泥上下盘均有成矿,在-3000 m以下可能主要成矿于断层泥上盘。
目前西岭矿区最外围施工的深部钻孔自北东向南西依次有Zk112-2、Zk100-7、Zk96-7、Zk88-19、Zk64-7等,对这5个钻孔中矿体埋藏深度及矿体厚度、品位、产状(表3)等分析表明,在目前钻探工程控制范围内主要勘探线上的主要矿体向深部均未尖灭,在矿区北东区域钻孔中的矿体厚大,南部区域矿体变薄。根据已完成的钻孔数据建立的矿床主矿体三维模型(图8)可以直观看出,矿体在目前钻探控制范围的最深处仍然很厚大,按照其变化趋势推断的更深部矿体三维模型规模仍然很大。总体来看,西岭金矿的矿体在深部并未出现尖灭之势,深部找矿仍有较大潜力,矿区北东部沿已知矿体侧伏方向是今后深部探矿的重点区域。
图8 矿体三维模型图1—勘探线;2—钻孔;3—已查明主矿体;4—深部推断矿体
表3 深部钻孔主矿体特征统计表
(1)西岭金矿床位于三岛主—仓上主断裂带上,是胶西北金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岭金矿床严格受三山岛主断裂控制,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以断层泥为标志的主断裂下盘的蚀变碎裂岩带中。
(2)西岭金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金矿床,其大致成矿过程:携带巨量金属物质的含矿热液流体随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上升途中遇到断层泥的致密遮挡,首先在主断面下盘与围岩发生交代渗透,形成本区蚀变岩型金矿体,在局部-2400 m之下的深部,断层泥对矿液阻隔变弱,在上盘亦形成少许蚀变岩型金矿体或矿化;在远离主断裂区域,含矿流体继续位移,充填至构造裂隙带的连续自由空间中,形成本区热液充填的脉状金矿体。
(3)矿区内深部矿体和浅部矿体成矿规律与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在矿区北部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南部区域矿体逐渐变薄,品位降低,但在-2000 m以下的深部金成矿较浅部为弱,整体呈弱化趋势。区内金成矿与绢英岩化蚀变最为相关,金矿体主要产于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带中,矿体与蚀变带由浅入深近似呈多级阶梯式延伸分布。
(4)在玲珑超单元与郭家岭超单元的接触带附近,深部围岩表现出强烈的构造破碎,出现岩芯饼化,并伴随着强烈的绢英岩化蚀变。岩芯饼化、绢英岩化蚀变带以及主断裂面的标志断层泥等仍是深部找矿的主要地质标志;同时蚀变岩中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是最直接的矿物学标志。
(5)根据矿体纵伸特征,在北东部沿已知矿体侧伏方向仍是深部探矿的重点区域;另外在更深部断层泥上盘亦或可赋存金矿体(或矿化),也当成为今后找矿和研究的注重区域。
致谢对评审老师给予的指导性修改意见表示由衷感激,对老师的点拨与教诲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感谢期刊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感激各位老师的辛苦!
注 释
① 孙之夫,刘日富,冯涛.2017.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矿区西岭金矿详查报告[R].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