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展望

2022-09-15 05:13王成东
新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融合

王成东

媒体融合所涉及到的概念包括内容横跨多种媒介平台交流互动、不同媒介产业间的紧密合作等。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融合是指媒介内容横跨这些共存的多元化媒介系统并顺畅地传播流动。融合文化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它鼓励消费者把分散的媒体内容联系起来,并且强调内容跨媒体渠道的流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媒体融合时代正式到来,中国纪录片也逐渐得到受众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优秀纪录片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涌现。由于融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未来信息的传播将会变得越来越简便快速且广泛。在台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受众不断增加、题材显著增多,并且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中国纪录片所面临的挑战相较于以往也越来越严峻。

纪录片定义示意图(图片来源于聂欣如著《纪录片概论》)

一、中国纪录片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世界著名电影史学家、法国学者乔治·萨杜尔曾说道:“卢米埃尔和他的摄影师在拍摄长新闻片时创造出了纪录片”。但“纪录片”这一具体概念的产生要远远晚于卢米埃尔的实践,它最早是由英国“纪录电影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不过在当时,格里尔逊将其称为“纪录电影”。根据《世界电影百科全书》中的释义,纪录片(电影),是以所拍摄的真实事件为材料来源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词典》则进一步提出:“纪录片可以是对目前现实的记录,也可以是对以往历史的二次呈现;可以是对举世闻名的重大事件或是某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小事的展现,也可以展现自然风光或者从生活中进行题材的挖掘。其拥有广泛的种类体裁,包括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杂志片、系列纪录片等。”

后来,华东师范大学聂欣如教授综合相关资料,对“纪录片”作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定义: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它的基本美学特征是纪实,认知与娱乐的功能也是它所具备的,这也是它和以认知为主的文献档案影片和以娱乐为主的艺术、剧情影片的区别之所在。并将纪录片大致划分为纪实、宣传、实用、娱乐四个大类。

中国纪录片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初的研究是从电视纪录片开始。在1958年央视的前身“北京电视台”诞生之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个“全新”的媒体也从此与影像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可以用“曲折辗转,艰辛备尝”来形容概括。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和挫折之后,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因电视产业变革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九十年代初,中国纪录片开始兴盛,一些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确立了各自风格。发展至今,纪录片创作空间已得到不断延展,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

二、融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虽然中国纪录片总体发展得越来越好,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一些纪录片商业性越来越强,缺乏人文关怀的元素,这不利于长远发展。

第二,众所周知,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具体事物的记录,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但现今,随着纪录片的商业性不断增强,纪录片失真性越来越明显。

第三,随着拍摄设备以及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在逐渐淡化,寄希望于利用技术手段来增强视觉效果,用音乐来实现对观众的感情烘托,缺乏内在文化支撑。

第四,规模化、集约化仍然存在不足。“虽然在建党、建国、建军等关键时间节点官方推出了琳琅满目的具有较强宣传效能的纪录片,甚至还有不胜枚举的风格迥异的独立完成的纪录片在一些权威性的国际国内纪录片评奖展映中出现。但是,中国纪录片的集约化以及规模化相较于国际上较为出色的几种模式,在国际影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传统媒体主导推动的专业纪录片集约化、规模化效应由于新媒体的急速发展始终没能完成。”

三、融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的新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而手机网民则占据了其中的99.7%。这意味着,广大网民的重要信息源头开始转向移动端。随着媒介融合愈发深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形式以及制作理念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现代化的制作理念

纪录片创作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当属约翰·格里尔逊,他创立了格里尔逊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解说词+画面”的形式。这种模式一度风靡全球。但是现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种类繁多的新兴媒体开始飞快成长起来并相互交融,格里尔逊模式略显乏味刻板。融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越来越强调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强化与年轻受众之间的关联,毕竟他们是新兴媒体受众的主力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刚开始在央视播出时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投放到另一个平台——哔哩哔哩播出之后,瞬间吸粉无数,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因为哔哩哔哩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平台。《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同于格里尔逊模式,它是以普通人的第一人称角度来介绍故宫文物修缮流程,没有采用宏大的叙述手法,而使用了轻快诙谐的表达表现方式,迎合了当今年轻人“去传统”的思想态度,在年轻人群体中广受欢迎。

(二)多样化的作品形态

融媒体时代,为了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播放特点,纪录片的形式开始呈现出短而精的趋势。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该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关注,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成功地实践了纪录片新形态——很多个简短而精悍的故事构成了纪录片的成片。每一集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蕴含的中国精神、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一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大约五分钟左右。该片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这些国宝级文物的魅力,各个镜头都极具特点。此外,网络时代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网络话语,《如果国宝会说话》将纪录片与当今潮流话语融合在一起,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三)年轻化的作品内容

总体来看,中国纪录片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可谓百花齐放,越来越紧贴潮流。年轻人是网络的主力军,融媒体时代,在纪录片中适当增加年轻人喜爱的内容,既能使青年群体在纪录片中找到归属感,也能提高收视率。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一向对现实题材喜爱有加,随着市场布局不断地改善,自然、美食等题材类型的纪录片,也更多地出现在了观众面前。2018 年多家平台最受欢迎纪录片排行榜的前排均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部名为《水果传》的纪录片。该片整体呈现出一种轻快灵活的风格,以一种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讲述众多水果的现在及过往。有关数据显示,《水果传》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以35岁为分界线,小于35岁的观众大约占95%的比例。水果本身就像青年一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加上作品内容的年轻化以及轻快舒缓的语言风格,让青年群体对该片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四)更突出的长尾效应

纪录片在融媒体时代不仅发展空间和传播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扩展,其所要传递的信息,表达的内容与思想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长尾效应概念最初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所提出,他将其概括为:“将目光从需求曲线中关注度较高的头部转向常被忽视的长尾部分。”纪录片的长尾效应则是指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在将其播出后所形成的热度和影响。比如2022 年上映的《全球公敌》,纪录片以中国立场为基本立足点,放眼全球,体现“毒品”是人类公敌这一主题,真实地展现了一系列不为人知、惊心动魄的禁毒故事及幕后细节,使得受众对于全球禁毒事业、当前禁毒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其独特的故事内容,一经上映便引发广泛热议,在该片中几乎没有任何煽情内容和噱头,只有最真实的纪录。长尾效应在融媒体时代愈发突出,不仅使受众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也使纪录片价值得以凸显。

四、融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发展趋势展望

(一)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中国纪录片近年来越来越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靠拢,自《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 年播出以后,这一发展趋向便正式确立了下来,内容、题材选择方面也打破了传统,更为多元化。受此影响,以普通百姓视角拍摄的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关于各地的特色美食、风景民俗的作品越来越多,如《早餐中国》《航拍中国》等。此外,对更能贴近群众的基层小人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使得真实的社会生活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了受众面前。以将医院作为主要叙事场景的《人间世》为例,纪录片聚焦当下最受关注的医患生态,对医院的工作、在病痛中挣扎斗争的病患以及医患双方面临重大问题时的艰难抉择等进行最大程度的呈现,既真实展现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是最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病魔无情人有情,镜头在时间有限的每一集影片中还竭力展现出了一种人世间的真情,这种情感也赋予了受众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纪录片第二季的第一集名为《烟花》,是对一群“骨肿瘤”患儿故事的反映,孩子的生命刚刚起步,却由于遭受病魔摧残走向终结,好似那烟花一般,昙花一现。纪录片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将会是大势所趋。

(二)时政纪录片深度发展

时政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因纪实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一直受到观众喜爱。现如今,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人们对时政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时政纪录片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也为纪录片行业今后的持续稳健发展打下坚实的“地基”。虽然时政纪录片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其制作把关也必须更为严苛,要精益求精,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性。此外,在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下,时政纪录片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与微纪录片这一新兴纪录片形式的融合,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三)微纪录片大放光彩

现如今,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其形式也不再单一,未来发展趋向大致可以划分为两条路线,一是现在的传统纪录片,二是融媒体时代下诞生的微纪录片。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微纪录片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受众的观看习惯发生了转变,由于生活与工作的快节奏化,受众更倾向于碎片化观看,注重信息的浓缩,时长在20分钟以内甚至几分钟的微纪录片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这一需求。其次,微纪录片制作简单且周期不长,时长较短,重大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记录和展现,满足了受众更加注重时效性的要求。再次,微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草根性,能够充分地进行个性化表达,阐释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将作者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纪录片形式因制作成本低、拍摄周期短以及草根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关注度将会持续上升。

(四)多元化的新兴技术运用

“传统的机器设备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时代已然露出倦态,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未来,得益于经济的发展进步,技术将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发展,纪录片拍摄将会应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纪录片制作技术水平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航拍技术越来越成熟,复杂地形以及特殊地理位置对纪录片拍摄的影响和制约大大减少。借助于航拍技术,作品能够从不同视角更好地展现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纪录片质量的提升。比如近年来爆火的《航拍中国》系列作品,就以航拍的方式将祖国万里江山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景呈现在了受众面前,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不仅让受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从另一种角度对“美丽中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全新阐释。

其次,日趋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将在中国纪录片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比如中国首部VR 军事纪录片《制胜!中国海军陆战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海军陆战队官兵日常训练生活以及军演的场景进行了真实再现。受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等进行观看,仿佛就在现场与官兵一同训练、生活,一同登上战车和舰艇,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感官体验。再如纪录片《出击!猎鹰突击队》,同样也是采用VR技术,使得受众仿佛是在与武警特战队员一起进行“魔鬼周训练”,给受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体验感,进而对这些钢铁雄狮般的祖国忠诚卫士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焕然一新的传播规律在新技术的重压下需要进行重建,这就导致崭新的传播链和深度的媒体融合形成。”大量新型技术设备的运用以及移动设备的日渐成熟,使得纪录片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呈现方式愈发多元化。未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技术的普及不仅使得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也使思想价值得以更好地凸显。

结语

中国纪录片历经多年的发展,在融媒体时代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未来,在深入推进纪录片与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深度交融的进程中,要坚持内容至上、真实至上,持续提升质量,丰富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段,进而赢得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要努力推动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在世界纪录片领域中打响品牌,并以此为切口,促进中国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M].徐昭,陈笃忱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3] 杨海明等编译.世界电影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 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 胡智锋.“融合”开创纪录片发展新格局[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9(04).

[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9 次),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 02/t20220225_71727.htm.

[8]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的三种力量[J].商学院,2007(02).

[9] 白瑜.媒体融合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和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21(06).

[10] 陈接峰,荆莉.媒体深度融合的结构选择、制度设计以及供给侧改革的路径[J].编辑之友,2021(10).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Rough Cut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刚柔并济
破次元
等待
融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