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2-09-14 09:38王大平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科思政教师

王大平

(兰州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自教育部2018年10月颁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来,“新文科”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于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宣言》、2021年3月发布的《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及《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将高校新文科建设推向高潮。为构建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需要从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等方面努力[1]。

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新文科建设,大学英语课程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在课程定位、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有所创新发展[2],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各领域跨文化沟通人才。

1 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为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10月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指南》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在:① 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②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③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④ 建设新形态教材;⑤ 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素养[3]。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教师的素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举措。

2 融入课程思政,价值引领

2.1 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以基础-提高-发展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具有系统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使语言形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角度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4]。以“保护环境”主题为例,课文AFableforTomorrow以寓言的形式启发人们保护环境、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5]。作者首先构画出最早的居民入住以来,所有生命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的景象。随后笔锋一转,一些邪恶的魔咒降临村庄:奇怪的疾病来袭,沉寂笼罩着村庄,动物难以孵育,树木无果,植物枯萎,鱼儿死去,不幸袭击人类和动物。谁应该为这一切来负责?没有巫婆施咒,而是农药伤害了植物。没有敌人,是人们使得这个世界不再有新的生命。最后,作者提出这个想象的悲剧有可能会变成严酷的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阅读策略完成认知目标后,可以从情感和思维角度激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未来不良后果的发生?通过思辨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理念。

大学英语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单元主题涉及人与自我(梦想、成长、求职、敬业)、人与他人(爱情、友情、平等、自由)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出国、文化差异、科技创新)等方面。结合单元主题,展现文本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2.2 阅读英文经典著作

教材所选的文章简短、多样,但是语言输入资源有限。主题相关的英文经典原著,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上文中的课文AFableforTomorrow选自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Rachael Carson)撰写的科普经典读本《寂静的春天》。作者记录了 DDT 如何在食物链中发挥作用并追踪其生态影响,其中包括对人类及各种动物的风险。此书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保护环境运动的兴起及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设立。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人类环境宣言》得以签署。该书成为一本关乎地球生命未来的手册。1972年起陆续译为中文出版。 2020年,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虽然《寂静的春天》是作者在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结果,但写得通俗易懂,适合大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浸入式习得语言。书中还有很多生物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阅读文化、社会和科技英文经典,学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2.3 汲取网络思政资源

新文科建设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利用网络数字化资源,特别是权威在线语料库,可以便捷了解其汉英阐释。比如在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库搜索“和”的理念,就会查到“和谐”“中和”“和为贵”“和实生物”等术语的汉英双语文本。中国核心语汇语料库包含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12个分类,100万词条。汉英阐释、例句、篇章和关系图谱有助于学生立体感受中国思想的脉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也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包含有中国最新政治话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政文献、敦煌文化等多语种专业术语库的5万余条专业术语。中国关键词语料库语料摘编自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等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以来的重要文献及其英文。

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堂,学生不仅汲取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塑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文化自信,而且提升了汉英语言转换能力,学会了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2.4 讲述身边真实故事

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表达和文字讲好中国故事。以“环境保护”主题为例,教师给学生发放拍小视频的任务,要求用英文讲述自己家乡的“绿色奇迹”。有团队讲述了“六老汉”故事。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过去,风沙肆虐,影响人民生活。上世纪80年代,当地六个村民开始了植树造林抵御沙漠化的行动。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初心不改。经过三代人40年的努力,昔日的沙漠变成了绿洲。他们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9年,习主席考察八步沙,肯定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做的贡献。大自然保护着我们,也孕育着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不保护她,谁可以呢?通过实践拍摄与讲述,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本土化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在参与中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并付诸实践。

基于主题,领悟课文蕴含的价值观,拓展阅读英文经典,学生进行了输入与理解的训练。通过探索网络思政资源和讲述身边真实故事,学生逐步内化并输出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了大学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3 借助信息技术,科技赋能

新文科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保持传统教学优势,也要推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教育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6]。教师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征,遵循学生中心、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主动适应并借力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实施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3.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坚持学生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和丰富的英语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1) 线上多元化平台构建。教师采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建课,可以共享平台优质慕课资源建课,或利用Course maker,Camtasia等录屏软件自录微课。微课内容是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涉及语法重难点、汉英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多媒体环境下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发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需要的讨论话题,通过分析学生的回帖等数据,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和兴趣点设计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交的文本、英语口语音视频作业,随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此外,“钉钉”等软件可以实现师生即时网络互动。语言专项技能类APP,如“词达人”可以实现单词的背诵与检测,教师通过即时生成的数据进行指导。“爱听外语”提供大英教材音频资源及不同水平(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研)的有声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收听方式。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汇聚了双语热点新闻,便于学生了解时政英文表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交互设计,灵活应用,达到平台间的融通与互补。

2) 线下智慧课堂。创设PPT云课堂,教师利用手机投屏进行授课,随意在教室走动,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投屏对线上自主学习任务的进度、完成质量进行反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把学生的思路与精彩语句拍照,投到大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与互评。教师可发起投票、测试及词云分析,快速掌握学生意愿及对语言点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重点分析。实时互动的智慧课堂,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活动,针对性强、效率高,可实现精准教学。

3) 多元化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对大学英语的诊断、导向、激励、决策等功能,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评价,以评促学。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自评描述语,计划、反思、实施自己的学习[7]。学习通平台大数据客观记录学生自主学习、作业、互动等学习任务,如同电子档案袋,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可检索分析平行班、个体的数据,以评促教。教育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通过海量英语学习资源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以及数据驱动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融为一体,既照顾到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整体性,又考虑到个体性,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3.2 教学语料库构建

创新教学以产出为导向,打造质量文化。教师创建学生精品作业库与优秀教学案例库,把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持续发挥教育教学价值。

1) 学生精品作业库。学习平台有强大的存储功能,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完成作业并线上提交展示。教师记录与整理学生的精品作业,构建多模态语料库。该语料库不仅包含学生的作文等文本语料,还有软件制作的各类英文海报、思维导图等图片语料。此外以宿舍为小组录制主题相关的音视频语料。图1为学生利用Xmind软件绘制的思维导图以搭建学习支架。通过网络检索、获取、选择、加工、在线交流等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升。

图1 利用Xmind绘制的思维导图

2) 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师针对每一单元的主题,分析专业知识点、思政元素及教学方法与任务,总结教学案例。通过学习共同体进行同课异构并整理优秀案例,创建以微课+PPT为主的课程思政语料库。案例库为团队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设计思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与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4 渗透专业英语,学以致用

新文科倡导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促进专业优化。《指南》提出可通过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

教师可探索符合本校办学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公共场所的公示语汉英译写属于语用翻译,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区域应用能力。笔者根据《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中各行业丰富的汉英对照资源,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指导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交通公示语汉英译写的实地调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指导调查金融场所公示语的汉英译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建议调查博物馆内展品公示语的汉英译写,了解其设计造型的英汉表达并应用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

英语学习与专业明确挂钩,教学和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8],学以致用,使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得以实现。

5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立德树人;要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形态;要把专业特色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激发学生的语言产出,使学生成为有专业、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整个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科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