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凤
515300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普宁
新生儿疼痛症状在临床中比较普遍,多由早产或新生儿疾病所引起,会对患儿造成一定影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能够为新生儿提供生命支持,发挥明显的治疗及干预效果。新生儿进行重症监护时,应做好疼痛护理干预,这对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针对因疼痛症状而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患儿应用针对性疼痛护理,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10月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0 例疼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21 例;日龄3~18 d,平均(8.56±1.58)d;体重1.0~5.2 kg,平均(4.62±0.77)kg;疼痛病因:肢体痛7 例,头痛10 例,急性肠胃炎12 例,肠痉挛16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2 例;日龄3~20 d,平均(8.49±1.65)d;体重1.0~5.0 kg,平 均(4.58±0.81)kg;疼痛病因:肢体痛6 例,头痛13 例,急性肠胃炎11例,肠痉挛15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儿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②患儿耐受性良好;③患儿无治疗禁忌。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严重感染症状者。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结合患儿实际情况,根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各项护理操作要求,护士遵医嘱为患儿做好各项护理干预工作。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疼痛评估:护士在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室后,对其疼痛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掌握引发患儿疼痛的具体原因。观察并记录对患儿疼痛状况、疼痛持续时间。护士加强自身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操作技能,保证各项操作轻柔、快速,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加重患儿疼痛感。②加强巡视:护士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温度及湿度进行合理调节,调整室内光线,尽量降低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儿取最佳体位,为减轻疼痛感,可将患儿调整为屈曲体位。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加强巡视,实时掌握患儿状况。必要时,为患儿提供肢体抚触,使其迷走神经张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有效缓解疼痛。③吮吸刺激:护士为患儿提供非营养性吮吸干预,良好的吮吸动作能够对患儿口腔形成一定刺激,使患儿5-羟色胺的释放量增加,也会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在此基础上,非营养性吮吸还能使躁动、哭闹的患儿保持安静,可有效防止过度哭闹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在此基础上,护士协助患儿做好皮肤护理,以抚触为主,于患儿进食40~60 min后开展抚触,注意抚触顺序,通常先抚触腹部位置,然后为患儿翻身,抚触其背部,最后抚触四肢,每次抚触时间控制在10~15 min,2 次/d。抚触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力度适中,并且需要注意动作轻柔。为避免患儿抓伤皮肤,需要为其准备手套、棉袜。④健康教育:及时向患儿家属讲解疼痛产生的原因,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并且向患儿家属讲解临床诊治方案,得到患儿家属的配合。实施隔离治疗方案,当患儿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适当开展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母亲正确哺乳方式。母乳中的营养成分能够增加患儿肠道蠕动效率,促进代谢,帮助患儿及时排便。同时,母乳喂养也能满足患儿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使患儿更有安全感,为改善疼痛症状提供了支持。⑤心理疏导:患儿入科后,母婴暂时隔绝,会增加家属心理负担,出现多种不良情绪,护士应对其做好宣教工作。根据家属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策略;告知患儿母亲,不良情绪会对泌乳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母乳喂养。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控制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应激反应发生率。②对比两组患儿疼痛评分和体质量。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价患儿疼痛情况,包括患儿面部表情、哭闹状况、呼吸形态、手臂、腿部、觉醒状态6 项指标,每项1 分,共6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疼痛感越强[1-2]。③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使用问卷调查收集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指导、护理操作、护理宣教及专科护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3]。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控制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应激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控制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应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控制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应激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疼痛评分及体质量比较:两组患儿入科时NIPS评分及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时,观察组NIPS 评分低于对照组,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评分及体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疼痛评分及体质量比较(±s)
组别 n NIPS(分) 体质量(k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4.12±0.63 2.01±0.12 5.32±1.25 8.56±1.69对照组 45 4.30±0.55 3.47±0.41 5.46±1.33 7.21±1.35 t 0.569 5.632 0.651 6.962 P 0.239 0.000 0.304 0.000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指导 护理操作 护理宣教 专科护理观察组 45 96.89±2.13 95.32±3.89 93.39±4.92 95.63±3.58对照组 45 84.53±0.44 83.24±4.77 81.62±3.83 84.69±4.08 t 12.345 9.083 10.376 8.639 P 0.000 0.000 0.000 0.000
传统理念中,人们错误认为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力比较差,主要原因是其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通过长期医学实践,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研究者发现,不仅是新生儿,在胎儿时期人就具备疼痛感知能力,并且疼痛持续时间越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越强烈[4-5]。在为新生儿疼痛患儿开展重症监护时,不仅要关注患儿自身疼痛症状,也要注意避免操作不当而引起患儿疼痛加剧[6-7]。针对性疼痛护理强调以患儿为中心,通过优化重症监护护理工作流程,完善护理操作,最大程度帮助患儿缓解疼痛症状,使其能够尽快回到母亲的怀抱,为其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能够缩短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控制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结论与王亚静[8]等的报告结果一致。同时,针对性疼痛护理能够降低患儿出科时NIPS 评分,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出科时患儿体质量明显增加,说明在针对性疼痛护理的同时,优化护理操作,并且做好患儿母乳喂养指导,不仅能够缓解其疼痛症状,还能够使患儿体重得到明显增加。而家属对重症监护室护士护理指导、护理操作、护理宣教、专科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证实,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缓解患儿疼痛症状,增加患儿体质量,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