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网络时代的身体叙事

2022-09-12 09:39洪昀
河北画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身体空间

洪昀

(天津美术学院)

一、网络时代与后网络时代

纵观科技的历史,我们正朝着一个无限接近“即时”交流的世界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人类信息交互和分发的结构,从点对点树状的分发形态过渡到网络状传播的形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视觉为主的界面交互成为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基于图形、图像的创作和理解成为该媒介中的关键语言。互联网艺术的创作者也从技术型人群逐渐蔓延至视觉艺术、概念艺术甚至是传统造型艺术家等。在描述近几年来网络技术是如何改变艺术创作时,玛丽莎·奥尔森、吉尼·麦克休、阿蒂·维尔坎特和少数其他创作者使用“后网络”一词进行总结,即“互联网不再是程序员和黑客的领域,而是演变成了那些对电脑没有特别兴趣或认识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玛丽莎·奥尔森认为“后网络艺术”并不是发生在网络上的艺术,而是在连上了网络后所进行的创作。“我有着‘强迫症’式的上网浏览、下载东西的习惯,而通过这些动作所累积下来的素材和这些动作本身就成为了我创作表演、音乐、图像、文本和装置的直接素材。”[1]不可否认在如今的时代,各种网络流行语盛行、一段视频或图片都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我们已然生活在了“连接到互联网”之后的状态,长期的数字生活正在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异化着身体行为表达和思想认知方式。

二、非线性身体叙事及其特征

身体与叙事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原生的身体即可以表述事件,通过肢体形态及动作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不断发生与串联,构成最原始的线性身体叙事。身体是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的复杂符号。马克思认为,身体并不是不同器官的简单集合,而是过去所有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产物。身体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介入。身体也同心灵并存,正如哲学家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论述的,身体既是存在着、被经验着的客体现象,又是经验着、意识着的主体。[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叙事理论学者丹尼尔·庞迪提出“身体叙事”的概念即“身体作为叙事符号,以动态或静态、在场或虚拟、再现或表现的身体,形成话语的叙事流程,以达到表述、交流、沟通和传播的目的。”[3]

叙事的方式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中不断继承与拓展,从前的口语叙事、文学叙事、声音叙事、影像叙事,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互动媒体叙事,不同时代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主流叙事的话语模式和表达形式。互联网是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有别于传统叙事如文学作品中通过逐字逐句的推进,由一个点带出下一个点的连续性叙事,数码网络的访问是随机性的,这种非线性构成了数码世界中对话的基本特性。超链接则代表了一种本质上具有突破性的非线性表达形式。

互联网的非线性也引发了身体叙事的观念性改变,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韩雪岩在其《移植的肉体》的论文中说道,“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媒体革命带动艺术观的嬗变与社会变革相融合,促成了新的身体叙事语言,以线性为特征的传统身体观念向非线性的新身体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身体观以清晰化、实在化、固定化为准则,非线性身体则呈现出模糊化、流动化、空洞化的特征。”[4]正如阿斯科特·罗伊所言:“我连接,因此我多重。”接下来,笔者将基于后网络时代的发展现状,探讨当下身体叙事的非线性特征。

(一)多元身份的流动

个体进入网络世界拥有了变换身份的机会,人们可以轻易的通过网络账号、虚拟化身、游戏人物等方式进入线上社区实现对话与互动,从而得到不同角色身份及社交行为的体验。虽然这种隐藏在虚拟图像背后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和扮演,但通过虚拟角色建立的价值观与现实角色将同时存在于个体的角色丛里,共同塑造为个体的社会身份。

美国学者爱德华·卡斯特诺瓦在《向虚拟世界移民:在线娱乐如何改变现实》一书中认为在《第二人生》这样的虚拟游戏中人们可以通过摆脱现实世界的外貌、身份、地位、阶层等,来逃避真实生活的不快。于此同时,又可以在虚拟世界上建立新的身份与地位以获得他人的崇拜与尊重。这种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不仅是“逃离现实”,也是一种向更符合内心诉求、趋向完美世界的“积极迈进”。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梦想的新世界和可编辑的剧本,以及亲身经历梦想实现过程的机会。通过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游戏角色与玩家的身体个性融为一体,使现实玩家与虚拟角色之间的关系可以双向建构。如作者所言,“玩家得以展现自身人格的方方面面,扮演各种新角色,实现自我的增值化、虚拟化、流动化。”[5]

(二)知觉向虚拟空间的延展

身体的知觉可以超越肉体,例如幻肢,从医学的概念上讲是指某些失去肢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幻觉,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真实,当身体的一部分脱离躯体本身,而躯体本身却依旧能够捕捉到它存在的种种讯息。此时知觉空间与身体空间不是完全的重叠,而是知觉在身体的溢出。如德国行为艺术家瑞贝卡·霍恩的早期行为艺术作品主要通过附加的身体道具,探讨人类感知对身体的延展性。

就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感知研究以沉浸式媒体空间为代表,新媒体艺术之父罗伊·阿斯科特在《星球协同组织》中将“沉浸式”描述为“步入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主体与背景的消解”。[6]二十世纪以来,布罗克与霍洛派宁则将“沉浸”分为几种类型:感觉-肌肉运动沉浸、认知沉浸、情感沉浸、空间沉浸与心理沉浸。沉浸式媒体空间使人机交互的感知界面也从点触屏幕的手指过渡到浸入数字空间的整个身体。人的整个身体成为感知、认知环境的界面,突破了以图像的“观看”进行叙事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身体的界面,达到了感觉、认知、情感、空间以及心理的沉浸。

(三)外置于身体的集体智能

网络成为了人的外置身体。美国的赛博人类学家安博·凯斯,在她《我们现在都是赛博人》的演讲中提到将谷歌搜索引擎视为人类的外置大脑,并称“当人们每次看着电脑屏幕或者使用手机时他就是个赛博人”。赛博人的传统定义是一个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被加入外源成分。麦克·卢汉认为新的发明和技术都可以成为新的媒介,以作为人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技术工具的使用是对人类的一种自身改造,它帮助我们超越我们自身的体能,而这些方面也是有限的。但如今的数字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类自身体能的延伸,更是意识和心智的延伸。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非线性身体叙事探索

在后网络时代,去中心的传播使个体得到极大的放大,非线性交互性的新媒体应用可以激发身体叙事的优势,无论是调动肉体的感知与运动,还是持续“在线”带来的意识延展,无一例外的体现在身体在当今时代叙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增强现实——身体作为网络终端的运动

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结合,被描绘为“拓朴”,它不是对空间的描述,而是利用空间来叙事。通过这种方式,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得以创造性的调动空间环境,组织真实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将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等内容与故事相结合,采用对真实空间进行虚拟注释的方式来进行基于地理位置的叙事。LBS+AR的数字艺术,侧重于快速简单的实现LBS基于地理的GPS定位技术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的捕捉功能,使“连接到互联网”的身体在现实空间的运动游牧成为叙事的工具。

藤幡正树在其2012年名为《活力的声线》的艺术项目是运用GPS捕获的位置数据和摄像机捕获运动图像的交互式位置叙事作品。他邀请参加者在树林中边骑自行车边叫喊,并用GPS来记录每一位参加者的行动路径,同时用录像机拍摄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再将两者通过编程合并起来呈现。参加者身体的路径线索和影像作为集体档案重构入赛博空间,供访客在特定空间通过AR进行浏览共享。(图1)自2017年,纽约舞蹈公司Heidi Latsky Dance与Google Creative Lab开始开发D.I.S.P.L.A.Y.E.D项目,通过AR讲述了个关于身体残疾与力量的故事,演员残疾的身体如雕塑一般展示在空间中,观众耳机中的播放着基于位置创作的声音,所有这些声音都是双耳的,并且可以响应人在空间中的移动。使观众站在不同位置在观看身体雕塑的同时可以听到关于不同人的故事,在空间的游走中,从不同侧面去了解这个群体肢体残缺却拥有的强大意志与力量。通过身体地理位置变化实现在虚拟的叙事空间中的移动,用虚拟空间内容增强对现实空间的理解与判断。(图2)

图1 《活力的声线》(Voices of Aliveness),藤幡正树(Masaki Fujihata),2012

图2 Heidi Latsky Dance与Google Creative Lab合作开发项目《D.I.S.P.L.A.Y.E.D》

(二)虚拟现实——身份的转换与感知的漫游

当下网络虚拟空间呈井喷式发展,并且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现实世界的仿真与模拟,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共存形态得到不断的拓展。在社会需求和智能科技的推动下,虚拟空间由艺术实验走进现实生活,已然成为数字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户在虚拟世界端口的登入和登出,让身体的“在场”让位于意识的“临场”,呈现出“空洞化”的状态,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虚拟身份参与在公共领域之中,在共建新的叙事的同时也引发新的社会意义。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建立了新的空间存在形式,将赛博空间从屏幕中解放出来,观众可以在一个更具现场感的赛博空间中自由体验。身体多感官的融合给人们营造出一个超真实的幻觉。身体不再是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新媒体艺术家们利用VR技术的在场感进行关于身体空间和身份的讨论,比如来自西班牙的艺术团体Be Another Lab的互动装置作品《交换身体》,通过Oculus头戴式VR显示器,让佩戴者能体验到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作品的参与需要两个人同时进行,每一组的体验者需要预先约定好一组同步的动作,其中体验者A需要去模仿另一位体验者B的动作。通过VR头盔,体验者A眼前将展示体验者B镜头所拍摄的画面。通过同步的动作,让体验者A的大脑产生错觉,认为体验者B的动作是自己的自主动作,让彼此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对方的身体。这一方式让体验者感觉到自身变换成他者的身体,透过感受别人的身体,体悟对方的行为及心理活动。未来甚至可以借助这种身份幻觉的叙事方法来帮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差异性认知以及相互理解。(图3)

图3,Be Another Lab的VR作品《交换身体》

四、结语

在社交媒体与移动网络极速发展之下,后网络时代的身体从身份构建、身体感官到身体意识等不同维度发展出种种变化,使身体叙事呈现出非线性的形态。新媒体艺术的身体叙事在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媒体结合后,在叙事线索、内容结构、故事时空等方面的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机会。本文试图探讨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叙事方式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和美学的重构,并为后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在身体叙事方面应如何发展寻找一个解答之路。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身体空间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