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璐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近年来,一股“国潮风”席卷中国设计领域,出现了大量“国潮”风格的设计作品,涵盖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多个领域。“国潮热”促使中国设计师更多地思考和运用传统视觉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土化”视觉语言的中国当代设计。几十年来,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设计一直被国际风格“牵着鼻子走”,国潮文化的兴起无疑给中国设计带来一次“造反”的机遇。在这样难得的机遇面前,中国设计师应当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巨大的设计宝库,用心的“追根溯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从中获取创作灵感与思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到设计中,而不是靠简单粗暴地移植或堆砌传统视觉符号来标榜“民族性”。本文抛砖引玉,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美学出发,谈一谈“经营位置”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经营位置”最早由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传移模写”并称“六法”。它是中国本身美术材料所提供的一种有关建构图像空间的方法和观念,常与西方语境里的“构图”(composition)等同讨论。但实际上,两者有所区别。“构图”往往已隐含了透视等概念,而“经营位置”更为单纯地表达艺术家对绘画对象的摆布。①虽然经营位置深受艺术家绘画风格和审美倾向影响,但它更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排兵布阵”,是一种由理性主导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是艺术家将绘画对象置于画面的巧妙设计,还是对画面结构和格局的整体考量。“经营位置”十分考验艺术家的绘画功力,元代画家李衎认为“位置为最难”,强调“经营位置”千变万化,并无一定之规,首先要服从于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唐代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更是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将“经营位置”提到了“画之总要”的高度,认为一切形象都要受“经营位置”的统辖。②关于“经营位置”的讨论,历代诸多理论家和画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理论。而中国传统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历代书画家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构图理念,即讲究宾主分明、虚实相生、疏密相宜、气势贯通,崇尚天人合一、时空融合,并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三大构成体系之一,它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将各种视觉形象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则、力学原理在二维平面上分解组合,以形成理想形态的设计体系,是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排列的方法。它同样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但相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经营位置”,平面构成更加强调对视觉元素的抽象提取,利用形象与形象、形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解、组合、重构和变化,通过重复、近似、分割、比例、渐变、发射、对比等手法来构成丰富的画面效果。平面构成和“经营位置”同样强调空间关系,但在空间关系的处理和表现上,平面构成则更加多元和复杂,比如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错觉原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矛盾空间。
尽管“经营位置”和平面构成,由于艺术起源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其艺术理念和表现方式不同,但对于物象的表现、空间关系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融会贯通、相互借鉴。设计师们既可以从点、线、面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布势,也可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美学,结合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为设计服务。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鲜明特点,通过在画面中留出空白而产生出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意境。这种布局手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以老子的“有无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③这段话揭示了“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似无,实则有,“空故纳万境”,画面中的空白既可以是天地自然、山河湖海,也可以是由观者想象出来的任意事物,实景与虚景交织出无限的流动空间。被称为“马一角”的南宋画家马远十分擅长留白,他的《举杯玩月图》《踏歌图》《江亭望雁图》等作品通过恰到好处的空白营造出朦胧的诗意妙境。以他的传世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画家用较少的笔墨在画面中央勾勒出渔船与老翁,寥寥数笔而意境全出,不见江水胜似江水,虚实相生,如诗如梦,既唤醒了人们对江水空旷无垠的想象,又体味到画境所传递出的宁静与孤独。
极简主义(Minmalism)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术流派,起源于抽象的表现主义,它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冷静的思考来进行艺术的表达,影响到绘画、建筑、雕塑、设计等多个领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球并盛行至今,而由世界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设计口号——“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成为了极简主义的最佳代言。在平面设计领域,留白成了表现极简的常用手法。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可以使设计更加“透气”,营造出一种无形当中的秩序感,还可以放缓画面的节奏,突出画面主体、明确主题,甚至提升整体设计的意境。在版式设计中,恰当的使用留白可以使版面更加空灵、流动,使观者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得到更多的延伸,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思考,虽点到为止却简洁有力。例如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跨越中西》书籍封面设计巧妙利用留白,将画面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图底关系使观者联想到阴阳互补的太极图,促使观者产生更深远的思考,更深刻地领会文本和设计师想要传递的思想。
图1 《跨越中西》书籍封面
留白并不是单纯的留出空白,留白的大小、比例、位置和形状等同样是一种有逻辑的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与运用规律。将“留白”这一手法运用得最出色的是以极简著称的日本设计,如享誉全球的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MUJI)。作为无印良品艺术总监的原研哉十分善用留白的手法来创作作品和传递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认为日本的极简主义不同于西方减少主义,而是来自日本传统审美意识,是日本独有的“空”。尽管日本设计深受西方的影响,但仍拥有自身风格的独特审美意识。日本设计师将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侘寂”(Wabi-Sabi)融入到设计中,发展出与西方不同,独具一格的日式简约风格。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视觉感受上,更体现在设计理念上。“侘寂”是一种无常之美、不完美之美、质朴之美和忧郁之美,它存在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存在于表面的单纯和无限的遐想中,存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中。因此,日式的简约是着眼于日常生活,去掉所有不必要的,连物象本身都可以忘记的“空”,更接近于禅。事实上,“侘寂”深受日本茶道和禅宗的影响,而追根溯源又与中国的老庄哲学和禅宗文化息息相关,所传递出来的意境与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传统绘画密切相连。从无印良品2003年发布的“地平线”系列海报中,可以直接体会到与《寒江独钓图》相似的意境,比起将信息直接呈现给观众,设计师更愿意引导观众发散联想,用心领悟,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设计师们或许能从日本的成功中反思自身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融合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图2 无印良品“地平线”系列海报之一
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线性透视的束缚,多采用非线性透视,构图更加灵活自由,视野更加开阔。这在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北宋画家郭熙在其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里提出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④“三远法”既是画家巧妙经营的位置,也是创作的三个视角,即仰视、平视和俯视。画家灵活运用“高远”“深远”和“平远”经营位置,使之在画面中相互交织,构建出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开卷依次是俯视、平视、俯视三段不同角度的风景,随着画卷的铺展,观者仿佛在画中游历,沿着长街闲庭散步,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汴京的风土人情,亲身见证北宋都城的热闹繁华。这样的创造性空间在人物、花鸟画中亦有所体现,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巧妙利用屏风将夜宴的五个不同场景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既达到了叙事和情节的完整性,又保持了画面的协调统一。这种“移步换景”的布局方法加强了观者的参与感,随着视线的移动,观者似乎也参加了一场夜宴。
“透视”(perspective)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指根据一定的原理,在平面上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技术。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西方形成了一套理论完备的透视法。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主要有线性透视、色彩透视和隐形透视三种。线性透视是指物体随着距离变远而呈现出缩小和变形的状态;色彩透视是指颜色因距离的不同和大气层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现象;隐形透视是指物体因不同的距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模糊效果。其中线性透视是透视理论的核心,也是应用最多的透视表现手法。西方绘画在线性透视发明之后就进入了新的阶段,越发趋向再现真实,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虽无透视法的概念,在绘画中也有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处理,但更多的是反透视法的运用,如《江帆楼阁图》等全景山水画通常是缩小前景放大中景。究其根本,是因为西方绘画更强调空间的连续性,而中国绘画以时间为主线,更重视时间的连续性,使画境既“可居”又“可游”。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非线性透视似乎已被人遗忘,设计师们习惯并擅长利用线性透视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利用一点透视维持画面的稳定和庄重,使用二点透视使画面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运用三点透视表现较强的空间感。实际上,非线性透视同样可以表现复杂的空间关系。巫鸿先生在《“空间”的美术史》一书中,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总结出三种非线性透视的空间表现方法:第一种是使用“重屏”或类似的重叠式构图,通过在画中增加与画面平行的“内部画框”达到“减缩”和“错视”的效果,如南唐画家周文矩所绘的《重屏会棋图》,利用画面中屏风上所绘的场景图制造空间的延伸;第二种是“二元图像”或“正反构图”法,由两个正反图像的并置构成空间的纵向深度,如北魏“孝子棺”上的王琳画像,画面中央由一棵大树将画面分割为同一事件的正反两个视角;第三种是以图画形象在画面内部构造出三维立体空间,如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的“饰容”画面,利用镜外女子和镜中女子的双重镜像使画面呈现出一个四边形的立体空间。⑤这些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别具一格的构图方法,中国平面设计师可以吸收这些方法,将其灵活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敢于打破常规,构建与众不同的时空境界,形成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视觉效果。但设计师也不要为了刻意追究民族传统或中西结合而生搬硬套,而应当根据设计需要寻求最恰当的表现手法。
图 4 《女史箴图》“饰容”空间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当代设计,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西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当代设计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应当及早摆脱对西方的盲目模仿,以本民族立场为基础,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建立起带有民族性格的设计美学。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原理,是对中国文化的追根溯源,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重新认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和审美体系,借鉴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和图像语言,探索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找到一条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中国设计之路。
注释
①(美)巫鸿.“空间”的美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③老子.道德经[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④(宋)郭熙.林泉高致[M].黄山书社,2016.
⑤(美)巫鸿.“空间”的美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