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欢 桂莲
(浙江外国语学院 英文学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后疫情时代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而多数产业产业规模缩小、招聘岗位减少,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另一方面,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培训,但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能力较低。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相比智能科学技术等在市场需求上占主导地位的专业,外语专业学生竞争力低,因此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
目前许多外语专业还是以传统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缺乏全球素养规划教育,导致很多学生的全球素养跟不上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业能力欠缺,致使我国外语专业人才不能在相应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优势。“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本文基于当下外语专业人才就业力现状,以全球素养视野为突破口,探索提升外语专业人才就业力现状的优化路径,助力外语专业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 全 球 素 养(Global Competency)”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1993年,美国学者Schechter 首次阐述了学生全球素养的核心要素,从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维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核心要素。同 年,Richard Lambert在 国际教育交流会议(ICEE)年会上再次分析了“全球素养”的概念,他认为全球素养应包括 知 识(Knowledge)、 移 情(Empathy)、认可(Approval)、外语能力(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及任务表现(Task Performance) 等五个主要部分。 学 者 Hunter(2006) 和Deardorff(2006)则认为全球素养主要呈现三维要素,并且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表达了不同看法。Hunter认为全球素养维度是由最内层的态度和价值观要素依次向外层的知识、技能嵌套的关系。Deardorff将态度视作全球素养要素的基础,认为知识与技能应处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上。此外,加拿大安大略省界定全球素养是人的核心素养,指学生具备的必需技能。经合组织(OECD)于2017年发布了PISA2018“全球素养”评估框架,指出全球素养的四大要素分别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涵盖了“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一体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这几项能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不断探索推进“全球素养”的研究并试行着全球素养教育。
在国内,“全球素养”这一理念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图1 全球素养基本维度图
刘晓(2015)认为全球素养指“个体理解全球教育的能力,能够熟练地在本土视角和全球视角间转换,对全球具有重大意义事件的理解和具有创新性表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周小勇(2017)基于各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的全球素养框架,将全球素养定义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处理具体情境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将这些要素付诸改善现实的实际行动。”黄秦辉(2020)在《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学校和教师怎么做》一文中提到,根据2018年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结果,全球素养是指“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者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全球素养被划分为4个相互依存的维度,并由“世界和跨文化知识、理解和采取相应行动的技能、开放尊重的态度以及尊重差异的价值观”这4个要素支撑。
此外,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显示,国际理解也是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洪岗(2019)认为“全球素养”主要包含熟知中国的国情和政情、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知识储备这三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关于外语人才全球素养培养路径的思考,为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根据研究现状,世界各国对于“全球素养”进行过多次讨论与研究,但仍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基于外语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参考,全球素养维度应该包含价值观、知识和跨文化技能的培养这三个基本方面。
首先,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优先”政策被首次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二字由传统民生版块升级为宏观调控内容。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措施不断发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保就业等“六保”,会议明确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总人数逐年上涨,市场竞争激烈。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的同时,也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了高校和国家要考虑的难题。
其次,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开展,对比2020年以前的市场需求,各企业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兴起,国内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等外界因素都深深影响着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图2 2010-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图3 2019-2022年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全球素养的高等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目前外语专业仍遵循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距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等要求的专业人才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竞争能力弱。高校学生本身认识有限,无法在毕业初期辨别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从而跳出就业困境。部分高校也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缺乏指导,使得不少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就业层次低等难题,从而造成了外语专业的人才流失、人才供给和社会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矛盾等问题。
自2020年以来,国内外各产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智能科学技术在市场需求上占主导地位,外语专业学生竞争力降低,毕业生心理负担加大。因此,如何提升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力、优化就业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后疫情时代下急需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力优化路径,助力外语专业人才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当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展现自身就业能力,构建全球素养下的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势在必行。
通过分析近三年外语专业人才毕业去向(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能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体现。
(1)对比近三年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率数据,明显发现,外界市场环境变化对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冲击。首先,毕业去向落实率、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都有所下降。从2019年到2020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20年至2021年,随着各行各业逐步稳定生产和发展模式后,2021年时毕业生就业状况相比前一年也有了积极的变化,毕业去向落实率从92.63%上升到94.98%,但与2019年就业率相比,还是有所下滑。从2019年到2020年,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从65.29%下降到46.32%,存在很大的降幅。2020年以来,市场各行业受到的经济影响在就业形势上有了明显反映。外语专业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面向于企业和中小学就业,但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招聘岗位的减少、中小学编制考试的推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实际情况的出入。这些都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
(2)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激烈化,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2019年至2021年,外语专业学生的创业率打破了原来0%的结果,灵活就业比例也有了明显提升。2019年至2020灵活就业率从11.34%提升到了20.7%,提升幅度相对较大。 2020至2021年,灵活就业率虽然下降至17.06%,但总体还是高于2019年。考虑到就业形势的严峻,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采取了灵活就业的方式。
(3)就业心态影响就业。2020年前后,暂不就业率(无就业意愿)和待就业率((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这两项数据的变化也反映出了外语学生的就业心态。2019年至2021年,待就业率由0%上升到了3.34%。待就业率的数据说明毕业生渴望就业但是无法在毕业初期辨别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从而跳出就业困境,或是受到个人能力限制无所满足目前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暂不就业率(无就业意愿)则从2019年的0%开始逐年上升,反映了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形势的冲击下望而却步,产生了放弃直接就业的想法。
普遍来看,国内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自身素养不够、就业层次低、缺乏就业引导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当前外语专业学生核心就业力现状分析,尤其是近几年的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面临的问题,可以针对性地探索出加强外语专业学生核心就业力的对策。
目前我国市场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与发展越来越需要一批具备正确价值观、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学校教育方面,部分外语专业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但在人才的全球素养的培养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外语专业人才优化路径的探索应融合到学校教育理念和目标、实施途径、课程内容领域建构、教学方法、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的改革建设。尝试构建“外语+其他专业”模式,例如“外语+法律”,“外语+政治”等,加强学生对世界各国的语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的理解,形成开放的态度,能够对全球文化差异保持理解、尊重和欣赏。
全球素养理念聚焦于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和跨文化技能等素质,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院校担起时代的使命,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路径、目标和方式的同时,外语学生个体也应该在学生阶段积极参加实习,投入实践,在实习岗位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不足,真正理解国际知识、国际交际、国际技能的意义内涵,实现“价值观“、“知识”和“跨文化技能”的综合运用。
结合国内外语专业人才全球素养教育和就业力现状,外语专业毕业生需要科学的、前瞻性的指导。对高校而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尽快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实现外语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大关键。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和国家的人才需要,各大高校需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前瞻教育,加强低年级学生对自我,对职业,对专业特点,对当前就业趋势等多方面的认识,推动低年级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为就业尽早做职业规划。同时,基于对高年级学生的生涯规划,高校应加强教育实习、就业准备及就业观念的引导。
2020年以来,市场环境新变化凸显了外语类院校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受当前乃至未来全球范围内环境安全、政治经济因素等许多因素影响,作为外语类人才深造的出国留学这一出路在目前甚至长期内可能会举步维艰,因此高校重新审视其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而推进全球素养的培养则是一条大有裨益的可探索路径。如此一来,外语专业学生在价值观、知识和跨文化技能方面得到培养,也就更能适应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再者,传统的国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新时代全球素养理念的注入来增添新的生命力,进而从长远来看为社会、国家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输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