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下的虚拟艺术研究

2022-09-09 12:50张秀茹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虚拟现实

张秀茹(吉林艺术学院)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学科,以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为基础,将人对艺术的感性思维与对科技的理性思维融合的新兴艺术表现类型。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著名艺术作品《威特鲁威人》,画作中精准的人体比例关系近乎苛刻,虽然是一幅钢笔和墨水绘制的素描手稿作品,但是不仅画工精湛,更是在雕塑透视、医学解剖等知识领域有高水平的研究,对现代医学透视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平衡。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存储、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意识到技术的优势,并尝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在19 世纪,计算机出现在人类艺术的活动中,一幅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形诞生,它是采用一种示波器来创作的抽象艺术作品,是世界上第一幅计算机“艺术”作品。在20 世纪60 年代早期,计算机就可以生成动画和图像,从第一台摄影机的诞生开始,人类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电子和机械的传媒艺术时代,在1968 年的伦敦,一场划时代的名为“神经机械奇缘”的电脑艺术展出现,这场伟大的展览将数字音乐、机器人、电影、绘画、舞蹈、诗歌等形式的艺术交织在一起,为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0 世纪80 年代,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三维动画开始涉足电影、电视和广告等领域。时至今日,艺术家不断将信息技术与艺术创作进行融合,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数字媒体艺术逐渐成熟,对应的艺术媒介层出不穷,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欣赏与交易的整体环境。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艺术创作和展示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创作的内容也正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首先有着鲜明的技术特征,计算机的基础运算是通过数字化来完成的,把艺术的一切要素进行数字技术转换,成为计算机中可被识别的数字“0”和“1”,从而完成各种复杂的编辑、创作、传递和存储等功能。

其次是交互性,互动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芯片与观众进行智能化的信息交流。早期艺术作品都是由艺术从业者完成,观众无法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在数字艺术中,艺术家与观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使得艺术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在teamLab 无界美术馆的游览空间里,所有艺术作品都跳脱了展厅空间的限制,观众与艺术作品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交织出了一个无边界的连续世界。

再次是虚拟现实的转换,艺术创作融合了三维成像、多传感交互等技术,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相对于传统艺术中相对单一的感知力,数字媒体艺术形式调动了观众全方位的感知力,在模拟现实中能跨越空间、时间的环境信息,这样全新的感知更能触动深层次的思想与意识地发展。无论是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还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畅想,抑或是对于神秘宇宙的未知探索,虚拟现实逐渐成为人类对体验主题的认知系统。

最后是超时空的传播特征,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数字技术为媒介,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使信息的传播克服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成为媒介,高效地信息集成实现了艺术作品的高效传播。地球已经与社区无异了。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也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人类对于视觉呈现的追求从未停歇,它的审美特征可以概括为技术美、视听美、动态美、创造美和互动美。这种审美体验带有整合性的特征,改变了艺术样态与审美方式,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审美行为、文化感知等活动都带来重要的变化。首先是观看感知向实际体验的转变,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和雕塑,它是通过数字媒介的语言系统,将艺术作品与观众结合成一个共同的实体。所有的体验都是大众化的,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往往在于其观赏性体验的实现,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艺术创作体验的实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表明了艺术家重视科技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并尝试利用传播媒介和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拓宽了人类审美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二、虚拟艺术的概念及创作特征

科技的浪潮席卷人们的生活,如今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对科技产生依赖性,虚拟艺术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它是虚拟技术与艺术创作中孕育的一种新型艺术类型。

(一)虚拟艺术概念

虚拟现实概念源于1965 年美国Ivan sutherland 发表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终极的显示)的论文。论文中提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通过它观看虚拟世界的窗口”,以此开创了研究的先河。在1968 年头盔显示装置和头部及手部跟踪器研究成功。到80 年代后期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VR 技术的进步。再到90 年代VR 技术出现热潮,VR 技术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开发的领域。而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译为虚拟环境、灵境或人工环境,是一种复杂的计算机模拟环境系统,是由技术造成的、没有物体实质的仿真、拟真效果。它利用三维技术来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它综合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传感器以及高分辨显示等技术,如尖端的VR 设备,不仅拥有陀螺仪、GPS、动作识别等模块,在戴上VR 眼镜后可以感受到头部甚至是眼球的动作,识别到观众的表现,还拥有手柄和控制器多方位、高层次识别用户动作,同时还能同步场景中并让观众操纵场景实物,通过三维显示功能使用户更加强烈的沉浸感,动作捕捉仪器来定位用户的身体和行为,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感知为一体的计算机系统来加深用户体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存在”,即所有客观现实都是物质的存在。因此从哲学层面上讲,虚拟现实是对物质世界的模拟,让人在认知上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虚拟现实”在哲学领域被翻译为“虚拟实在”。麦克卢汉也在《理解媒体》一书中强调,“任何媒体对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源于新的尺度”,这足以说明虚拟现实是世界的一个映像。时至今日,技术延伸到艺术领域,数字技术、新媒体以及艺术形式多样化,艺术观念与数字化技术不断结合,对艺术创作思维、创作方式、艺术的存在方式以及审美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虚拟艺术创作特征

运用数字虚拟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新艺术类型,虚拟现实艺术的产生,源于人们并不满足于传统艺术表达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在虚拟艺术的创作方式与表达上,采用数字化技术或者计算机技术作为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来表达创作者艺术观念和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品。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具有多感知、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等表现特点。

在2018 年中国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首次引入VR 技术,策展人选择了与HTC VIVE 进行合作,为本次展览提供VR 虚拟体验的支持。在巴塞尔展览中心的三楼,观众可以欣赏到“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Rising》。在此作品里,她以在玻璃水池中的虚拟形象,在慢慢注满水的玻璃水池中挥手,观众被邀请与虚拟的阿布拉莫维奇形象接触,发现自己被极地冰盖融化的戏剧性场景所包围。通过这种逐渐被淹没的方式呼唤人们思考气候变化的影响。她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她的躯体就是她创作艺术的基础。她在想:如果她的生命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么她的作品将如何传递下去呢?正因如此,她才将注意力放在VR 技术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作品的还原性,并且可以一直延续下去。《Rising》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全新体验,更重要的是对观众的情感发掘。阿布拉莫维奇相信在虚拟世界中唤起的同理心可以驱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艺术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独特的方式将其应用于艺术创作活动中。例如,网络游戏的“第一视角”浸入式体验,影视作品的 360度全景观看,将传统艺术中的虚拟化空间还原,博物馆里可以“动”起来的文物等,这些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与推广。艺术家们致力于打破屏幕的限制,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真实的三维听觉、视觉、触觉等的感官世界,将观众置身于虚幻的空间中,并力图通过虚拟现实的影像与仿真技术,来吸引观者的眼球和其他感官,为观众提供一种可能存在的最真实的影像,而这些看似真实的影像又都源自虚幻世界。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媒介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性媒介发展到数字化、虚拟化媒介,艺术创造也经历了一个技术与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过程。虚拟艺术是以数字化技术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虚拟艺术的存在方式

沉浸式虚拟现实艺术体验,是虚拟现实艺术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之一。这些体验融合了艺术和技术,包括数字投影机、全息技术和VR 虚拟现实,这种技术将艺术作品和创新作品带入生活。例如,在博物馆参观达·芬奇国宝级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时,人群总是拥挤在画作前、同时有防弹玻璃的保护,再加上将隔开参观者的围栏,使得人们很难近距离接触作品,留给很多人的可能都是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在达·芬奇逝世500 周年之际,罗浮宫与HTC VIVE Arts 团队联手,推出了馆内第一个虚拟现实体验《蒙娜·丽莎:越界视野》(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利用X 射线、红外线和折射数据,将肖像画制作成3D的形式呈现。参观者可佩戴VR 设备,进行约七分钟的沉浸式体验来近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参观者可以看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画作细节,也可以看到画家所用的绘画技法。同时,为不能亲身到罗浮宫的参观者,HTC 将在线上VR 内容平台推出了延伸体验。近几年,VR 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利用VR来讲述艺术作品的故事,丰富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这将会成为未来博物馆展览的趋势之一。

数字影像艺术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结合的视觉影像。在影像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对时间、空间等概念进行信息处理加工,以动态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光效、虚拟场景等情境,打造具有超前感染力与临场感的真实体验。例如,艺术家杨泳梁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运用4K 技术制作完成的影像艺术作品《川流不息》,在此艺术实验中充分应用了传统水墨,摄影与录像介质。同时拍摄了许多的中国城市景观图像,将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融入在中国水墨画的风景中。观众在第一眼看这些作品时会误以为是中国水墨画,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画中不仅有着山水风光,还有零落的人类建筑以及充满未来感的都市缩影,这种结合中国传统水墨和数字影像艺术的形式,通过将全景山水和现代城市建筑组合融入了文人画中诗意的山水之境,汩汩倾泻的瀑布与河流将引导观众全身心投入这个人造仙境,体验其息息不止的喧嚣。杨泳梁的作品不仅是对物件的欣赏,更是对新艺术媒介的探索。

数字互动装置艺术是由数字影像艺术延伸拓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交互—般意义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双向反馈的关联性行为。而虚拟艺术语境下的交互,则是指以人的体验为中心的一种互动行为,如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以及数字空间里人的替身与虚拟环境、虚拟生命之间的互动。在装置艺术中数字影像被艺术家视为创作的媒介甚至材料来进行放置和组装,运用技术以及艺术形式来创造装置艺术作品所在的环境、情境和表现方式。例如艺术家杜震军的作品《全球火》,这件大型互动性装置更多强调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随着观众点燃传感器,投射在球形银幕上的影像就像真实的火山爆发,伴随着各种在自然中的灾难场面,一面面旗帜在火焰燃烧中若隐若现,随后燃烧殆尽。通过“伤害”与“暴力”隐喻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不同地域间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这眼前的一切虽然对观看的个体产生精神与思想上的威胁,但对于那些身处安全环境下的观众们所感受到却是一种无比壮丽的景观。这种多媒体互动装置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内在精神力量与语言逻辑。

最后在沉浸式投影系统也有应用,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高级虚拟现实系统。利用多通道投影、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将投影图像投射在大屏幕或多个投影屏幕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影像。在这种效果下,虚拟图像显得如此逼真,以至于很难区分虚拟和真实。同时,沉浸式投影可以营造出虚拟和逼真的双重影像世界,让观众与影像真实互动,使观众的视听感官目不暇接。

VR 技术在很多方面的应用都很广泛,例如:VR 新闻、VR 体感游戏、VR 电影、VR 社交等。在各种艺术相互融合的今天,虚拟艺术在虚拟现实体验、数字影像艺术和数字互动装置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虚拟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物理媒介和传统时空观念的限制,使得艺术的创作更加自由,也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拓展了美学研究的新内容。数字化技术与虚拟艺术紧密联系,二者相得益彰。虚拟艺术为数字化技术发展注入了灵感和动力。

三、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

在虚拟艺术的审美维度中仿真、临场和沉浸感是主要特点,首先在虚拟世界中,视像都趋于仿真,人们面对的不再是真实的事物,而是一个模拟的数字系统,瞬息万变的数字信号。其次是一个临场感审美体验,是调动全身的介入方式,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与大脑中枢神经协调下,共同运行的体验方式,强调参与式的沉浸性,这就需要观众置身虚拟空间,身在其中才有心中的真实感受,这也就是所谓的身临其境。再次就是沉浸的审美体验,而这种“沉浸”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临场感,意义是让观众置身于虚拟世界中,观众不再是虚拟环境中的旁观者,而是场景中的一部分,生理上的沉浸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桥梁,给观众带来各种感官体验,使观众感受到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世界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心理上的沉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理沉浸,这种心理上的“沉浸”是体验者主体情感的升华。封孝伦则认为,“视觉”和“听觉”是人走向精神世界和唤醒审美空间的重要途径。视听是人类从物质活动向“精神生活活动转化的桥梁”。视觉与听觉的沉浸是一种情感升华的必要准备。由于生理浸入和心理浸入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例如,3D 科幻片《头号玩家》,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电影拍摄技术,丰富的故事情节构思和复杂的虚拟场景,使用TMAS 数字屏幕,通过3D 眼镜逼真的视觉效果,给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立体声也会造成巨大的听觉冲击,在视觉和听觉的环绕下,观众进入沉浸式的状态,跟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紧张或放松,与电影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艺术家的眼里,观众的一系列反应也是一种独特的行为艺术。

四、结语与展望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幻想。如今,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曾经的幻想也逐渐变成了现实,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虚拟现实技术仍然是一个充满科幻意味的“新”概念。虚拟现实技术之所以“新”,一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尚未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二是它与以往出现的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其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力,不像很多看起来非常深奥和局限于专业领域的技术。在未来科技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的大趋势下,虚拟艺术在发展方向上不断趋于大众化、多元化。虚拟艺术将更加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使人们能够直接地参与到创作中来,从而加速了虚拟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大众的艺术素养。虚拟艺术的开放式发展及其本身多样化的艺术形态,给动漫产业、影视产业、娱乐产业等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启示。虚拟现实技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更是相得益彰,这使得当代艺术迸发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就像迈伦·克鲁格所说:“如果虚拟现实只是一种技术,你就不会听到那么多有关它的消息”。虚拟现实技术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样,吸引着不同领域的人们去想象它的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虚拟现实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