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
——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2022-09-09 02:00贾英华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莱州基层群众

贾英华

(山东省莱州市文化馆,山东莱州 261400)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形势下我国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振兴是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重要而紧要,本文结合山东省莱州市实际进行探讨。

一、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做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文化振兴列为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2021年6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经持续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乡村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山东省莱州市农村文化建设为例,可见一斑。

莱州市辖17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7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8万,现有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各1个,均为一级馆,市博物馆1个,城市书房2个,城区文体广场公园38处;镇街综合文化站17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全覆盖,乡情馆、特色展馆50余个,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1.夯实文化设施基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总投资近7亿元,于2016年建成市民之家并投入使用,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革命历史展馆、莱州会堂、城市展馆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持续保持“国家一级馆”称号,推行总分馆制,配备流动服务车,扩大延伸服务半径。建成高标准城市书房2处,配备电子借阅机等先进设备,12小时免费开放。自2016年起持续实施农村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年优化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余个,中心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于一体,为群众搭建了良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2.开展四季篇章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每年举办全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0余项200余场次,城乡广场文化活动3100多场次,夏令文化广场文化活动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和“全省百个农村特色文化品牌”。莱州市文化馆成立文化志愿者“心连心”艺术团,配备流动舞台车,年到基层演出30余场次。开展百姓大舞台东西南北中戏剧演出、双演工程惠民巡演、优秀廉政文艺作品百场巡演等活动,每年送戏送电影下乡1.1万余场次。举办市民文化节春之声、夏之舞、秋之韵、冬之乐四季篇章活动1000余场次。加大业余团队培育扶持力度,有业余文艺团队1300余支,11支民间剧团入选烟台市优秀民间剧团50强行列,各民间协会、文艺团队等四季活动不断,农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

3.突出乡村旅游基础优势,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每年策划举办东海神庙民俗文化节、杏花节、玫瑰文化旅游节、月季花节文旅嘉年华、寒同山枫叶节、尚家山樱桃采摘节、朱旺沙滩啤酒节、小草秋韵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旅游休闲活动20多场次。打造提升“寻蟹”莱州美食游、福寿康养度假游、生态观光休闲游、美丽乡村体验游、红色文化研学游五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深入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推出“遇见·朱旺”特色旅游项目,加快郭家店小草沟村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利用微信及新媒体平台,举办“初夏时节、莱州滋味”直播带货、“莱州文旅商品云推广”等活动10余场次。推出“听莱州故事”12项莱州名胜、历史人文作品,纳入山东省文旅厅“好客山东,游我来说”网络平台宣传推介。多家文旅企业入驻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平台,拉动乡村旅游市场。

4.彰显农村特色文化,打造系列农村文化品牌。莱州是中国草艺品之都、中国石都、中国月季之都。有蓝关戏、掖县滑石雕刻、莱州草辫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吴式太极拳、莱州毛笔等6个省级项目;烟台、莱州市级项目119项,各级非遗传承人148人,5人获山东省民间工艺大师、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莱州草辫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项入选山东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乡村特色产品,特别是手工艺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莱州毛笔、莱州草编、莱州玉雕、莱州面塑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山东省英才学院在莱州建立山东省首个石雕工作站。3个特色文化展馆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2个镇入选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农村特色文化得到彰显,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二、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分析

为做好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在山东省莱州市采取了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需求网上调查问卷活动,收回有效样本1013份。此次网上调查问卷,面向基层群众,自愿参与,从收回有效样本看,参与者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有124人,占比12.34%,36-60岁之间的有811人,合计占比80.06%,在一定层面上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根据有效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活动是多数群众的常态

在“是否去过所在地文化活动场所(单选)”问题上,经常去的占比62.01%,有时去的占比17.93%,偶尔去过的占比15.8%,没有去过的占比4.26%。

数据显示,文化活动场所是群众进行文化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多数群众常态化活动,但也有少数人未去或少去。

(二)健身锻炼、跳广场舞是农村群众的主要方式

在“去文化场所参加哪些活动(多选)”问题上,日常健身锻炼占比69.68%;广场舞活动占比61.54%;棋牌休闲活动占比17.95%;戏班戏迷活动占比10.48%;秧歌锣鼓活动占比31.33%;各类培训活动占比23.86%;下乡演出活动占比12.37%;其他占比7.25%。

总体看,活动日常健身锻炼和广场舞活动占比较高,秧歌锣鼓次之,群众参与度较高,受众面广。戏曲相对较少。

(三)阅读呈现多样化,注重养生保健、即时快餐阅读呈上升趋势

在“最喜欢看哪种类型的图书(多选)”问题上,医卫生活类占比50.25%;报刊类占比43.34%;政治经济类占比39.49%;文学历史类占比39.19%;儿童类占比14.22%;其他占比6.61%。

数据显示,群众阅读图书类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医卫生活类、报刊类、政治经济类、文学历史类,相差不大,呈现多样化。总体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在阅读方面,注重养生健康、即时性、快餐性阅读呈上升趋势。

(四)多数村(社区)文化队伍相对健全

在“所在的村(社区)有无文化管理员(单选)”问题上,788人选择“有”,95人选择“没有”,130人选择“不清楚”。

数据显示,多数村(社区)设有文化管理员,但也有少数村(社区)未设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或工作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不高。

在“所在的村(社区)有无文艺团队、有什么样团队(多选)”的问题上,97人选择“没有”,82人选择“不清楚”。650人选择有舞蹈队,239人选择有戏曲队,504人选择有秧歌、锣鼓队,74人选择有书法、美术团队,31人选择其他。

数据显示,多数村(社区)有文艺团队,有的有2-3支团队,是活跃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但存在区域差异,少数村(社区)业余团队不活跃,群众知晓率不高,文化生活少。

(五)基层群众希望加强团队扶持和阵地管理,对综艺演出、公益活动期望值较高

在“希望村(社区)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或可以改进的地方(多选)”问题上,512人选择为团队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307人选择有专人管理文化场所,119人选择延长文化场所开放时间;677人选择多多组织文化活动,78人选择其他。

数据显示,基层群众希望对农村文化阵地加强管理,为团队提供场所和设施,多多组织文化活动。

在“希望村(社区)举办什么类型的活动(多选)”问题上。231人选择戏曲演出,637人选择综艺演出,312人选择电影放映,235人选择阅读活动,505人选择公益活动,51人选择其他。

从上可以看出,在活动选择上,群众对综艺演出占比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综艺类演出能更多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短板及问题

结合调查问卷和文化实际,总体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基层文化机构编制有待理顺。因机构调整,各地乡镇综合文化站性质不一,或行政或事业,或设独立法人或没有,不尽相同。2011年莱州市机构调整,镇街综合文化站没有列入事业机构,而加挂综合文化办公室牌子,编制、人员一直没有理顺。镇街文化干部1-2人,且身兼数职,出现文化工作为辅现象,一些镇街人员调整频繁,部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多为村干部兼任。少数村(社区)文化管理员服务管理不到位,组织活动少,群众知晓率不高,文化服务中心利用不率。

2.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受重视程度和经济发展条件影响,少数镇街、村居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服务管理不到位,开放时间少,有闲置现象。部分农家书屋图书少,更新不及时,利用率不高。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

3.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协调困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涉及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标准较高,除省定贫困村外,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相关部门协调机制运行不畅,缺乏统筹规划安排,导致各种资源难以完全整合,有的部门另起名目,单设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多由文旅部门单打独斗,力不从心。

4.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单一。调查显示,广场文化活动在农村较受欢迎,广场舞在农村十分活跃,群众参与众多,以中老年人、妇女居多。其他活动受地域和人才等影响,活动面较小,受众少。部分业余团队水平不高。一些活动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需要。

5.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困难。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时代变迁,存续能力差,又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弱。一些民间艺人年老体弱,项目濒危。而年轻人因学艺周期长,日后经济收益不高,多不愿学习。非遗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大多数非遗项目产品生产和经营尚未实现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未完全建立产销体系,导致部分产品走不出去,养在闺中人不识。

四、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路径探讨

1.理顺镇街综合文化站编制,健全文化队伍。明确镇街综合文化站机构性质为公益事业单位,保障事业经费,落实编制,加强管理,通过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引进等方法,配齐配强镇街文化专干,确保每个镇街综合文化站至少有1-2个专兼职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按需配齐文化管理员。

2.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阵地建设、免费开放、活动开展等经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专业剧团、民间文艺团体等开展文化下乡演出,扶持基层文艺团队发展壮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设备,资助项目活动,形成多元投入、共建共享机制。

3.理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多地由文化部门牵头,在绩效考评中,主要对文化部门的考核,对涉及部门没有相应考核。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与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整合利用基层建设设施设备资源,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形成共建合力。

4.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居民参与度。首先,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地乡村乡土文化,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其次,培育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对当地民间文艺团队进行辅导培训,培养本土文艺人才和民间艺术家。创新活动方式内容,增加现代文化元素,增强活动吸引力。利用重大节庆展会等时机,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精品赛事活动,带动示范群众文化活动上水平,使文化活动多元化精品化发展,提高群众参与度。第三,深入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文化惠民流动舞台进基层活动,将流动文化服务拓展到基层单位,激发广大农村文艺团队和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让其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5.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视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遗产+融合发展,与旅游、文创、数字等有机融合,研发文旅精品,拓展产业链。注视农村传统手工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列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突出打造“一镇(街)一业、一村一品”。对做出贡献的工艺大师、传承人进行奖励补助。实行传统手工艺分级保护与传承,对濒危、延续能力弱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对技艺独特、市场前景看好的手工艺品,在产业、项目、资金和金融服务及税收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倾斜,促进其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对外推介,助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莱州基层群众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搜城 莱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长寿之乡的饮食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