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的药用价值。由于天麻无根和绿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其如何生长一直是不解之谜。两千多年来,药农无数次尝试人工栽培天麻,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只能靠采挖野生天麻供药。
1958年,徐锦堂从山西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当时国内的野生天麻资源已近枯竭,曾连续3年供应断线,人工育种迫在眉睫。临危受命的徐锦堂一头钻进大山深处,历经6年,从快要腐烂的母麻(老化的天麻块茎)中发现菌丝束,并从中分离出蜜环菌。1973年,他在陕西宁强县研究出利用蜜环菌伴栽天麻的方法。
这种无性繁殖的方法貌似解决了问题,可是经过多代,就会出现品种退化、病害严重、产量降低的情况,必须全力攻克有性繁殖方法。作为兰科植物的一种,天麻种子没有胚乳,奇小无比,细如粉尘,一颗果实里面的种子高达5万粒。没有胚乳,意味着种子没有营养物质,也就没法依靠自身力量萌发。
那时,人们普遍認为天麻是靠吸收腐殖质里树叶营养发芽的,但徐锦堂发现种子在不同地方发芽率差异很大,便将各地的天麻种子发芽的叶片搜集起来,分离出上面生长的真菌。
经过菌株筛选后,种子发芽率直线上升,但背后机理仍旧犹抱琵琶半遮面。徐锦堂和他的学生花了整整8年时间进行研究,直到有一天发现在播种天麻种子的菌叶上长出几个小蘑菇,送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紫萁小菇。徐锦堂又花了5年时间,破解出天麻有性繁殖之谜。原来,天麻种子萌发时只能利用经过紫萁小菇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发芽后的原球茎(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后的第二阶段)萌生出营养繁殖茎,必须接种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继续正常生长。
徐锦堂终其一生研究天麻,被誉为“天麻之父”,1998年退休后继续研究提高种子发芽率、菌材代用品和改进栽培方式等课题,短短2年多时间,发表了7篇论文,获得3项成果奖,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事后,有记者到徐锦堂家里进行采访,看到书房的地上堆放着成摞成摞的稿纸,每张稿纸都只写了三四行字,下面十几行都空着。记者问徐锦堂为什么,他的解释很简单:“我对天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所写的可能是不对的,所以要留白好让我今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