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晋存 山西省太原市国土绿化中心
古人云:“名园易构,古树难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古树名木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令人神往的故事传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太原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根据“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要求,对全市范围内古树名木进行抢救性保护、复壮和高质量管护,保护太原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有着2500 多年建城史的太原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古树名木资源。据2018年山西省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古树名木9410 株,古树后备资源898 株。其中散生古树4270 株(含古树群中调查的单株739 株),名木112 株(含一级古树3株、二级古树13 株、三级古树57 株),古树群55处5767 株。这些古树记载了“先有晋阳、再有汉唐”的辉煌历史,更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太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太原市已建立了古树名木长效管护机制,严格落实“每株古树名木应当确定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管护责任单位,聘用一定数量的管护人员,建立常态化管护队伍,层层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明确管护范围和职责任务,切实把管护责任落到实处。按照《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程》(LY/T 3073—2018)和《古树名木养护管理规范》(DB14/T 973—2014)规定,定期对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及其生长环境进行巡查登记、健康诊断;对处于建设施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经常性巡护,必要时派专人驻守看护,保障古树名木正常生长。发现异常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技术培训,培养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能手。制定养护技术方案,普及和推广科学养护技术,做好古树名木树体养护和生长环境维护,适时浇水施肥、松土除草、防洪排涝,保证其有良好的生长条件。防范风灾、火灾和雷电灾害,防控有害生物,打击盗伐盗挖行为,实现管护常态化。
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下列情形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对古树名木根系裸露、枝干易受破坏或者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设置围栏予以保护;对生长于城市人行道或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人流量多、踩踏严重区域的古树名木,铺设铁箅子或木栈道,防止地面土壤硬化;对位于河道、池塘边的古树名木,设置石驳、木桩和砌筑生态驳岸保护;对位于坡地、石质土等易冲刷区域的古树名木,设立挡土墙保护;对易受冻害和处于抢救复壮期的古树名木,在其根茎部包裹草包、覆土或搭建棚架保护;对树冠覆盖积雪的古树名木,及时采用风力灭火器吹雪或用竹竿抖雪等措施去除积雪;对形成树洞或主干、枝干中空的古树名木,进行树腔防腐填充修补;对树体明显倾斜、树冠大、枝叶密集、易遭风折的古树名木,及早采用支撑、加固等方法进行保护;对树冠上有断裂隐痕的枝干,用螺纹杆、铁箍进行固定;对树体高大且位于空旷处、水路交界处或周边无高层建筑物等存在雷击隐患的古树名木,通过专业机构加装避雷设施,使树体免受雷击伤害。
古树群的管护,除了参照散生古树名木的管护要求,落实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做好巡查巡护,详实记录日常巡查巡护日志,进行日常养护,严防盗伐盗挖;同时,在古树群周边埋设界桩界碑,设立古树保护小区,划定保护界线,在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标牌。对古树群林地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合理抚育、去除杂草等措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竞争;清除影响古树健康生长的乔木、灌木和有毒杂草,种植有利固氮的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古树群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将普查建档的古树后续资源及时纳入保护范畴,按照《古树名木养护管理规范》的要求,明确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加强日常管护。在古树名木资源缺乏的地区,选择树龄大、生长健壮、综合价值高的优良乡土树种单株,培育古树后续资源。或通过开展各项生态文明建设活动,重点培育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林、纪念树,扩大古树名木后续资源数量。
为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太原市出台了《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建立了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距离全方位高质量保护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虽然近年来,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但民众的保护意识与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战略、大背景不相匹配。二是城乡规划红线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树争地矛盾突出,导致乡村古树缺乏管理,城市古树生长环境堪忧。三是管护经费不足,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虽然每年都有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但由于古树名木数量多、范围广,有限的资金仅能维持抢救性保护,日常管护经费还未能落实到位。四是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的科学保护体系还未形成。五是保护形式单一,古树名木保护仍停留在保活的层面,对古树蕴含的文化信息及生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发掘和保护。
一是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绿委牵头、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二是各县(市、区)加快出台《〈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办法》,推动各项规定真正落地;三是将古树名木保护成效纳入各级政府“林长制”管理考核范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
开展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思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手段,以全市林草数据资源整合为契机,以规划管理一张图系统为主线,完成古树名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储存,实现信息检索与数据分析一体化,为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科学到位、保护率达到100%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规定,落实每株每年1200 元常规管护经费,持续加大濒危保护和抢救复壮专项经费的保障力度。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广开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一是加强古树名木精细化养护,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制,实现株株有档案、棵棵有人管、保护无盲区。二是按照“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的原则,通过“专家会诊”“对症下药”,科学开展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加大古树名木保护人才引进、专业队伍建设力度,为科学保护古树名木提供智力储备。四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建立古树名木优质种质资源基因库,实现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扩繁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五是全面总结全市古树名木保护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技术成果,研究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技术和评价标准体系。
一是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搜集、整理、编撰太原市重点、知名古树名木的相关传说故事、典故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等历史文化信息,固化为太原特有的古树文化符号,使古树成为延续唐风晋韵的古城文脉和维护人民群众乡思乡愁的生动载体。二是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建立科普长廊、教育基地,让社会公众了解古树、认识古树,亲身体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三是延伸古树名木价值产业链,结合乡村振兴,全面打造一批以古树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古树村庄,充分展示古树名木保护成果,让更多群众共享古树名木之美。
一棵古树,一部史;一株名木,一段情。让我们共同携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推动古树名木保护高质量发展,再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太原城”盛景。